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2518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1
为了解决以上采用电热丝作为热源的自动化炒锅安全性能低、热量损耗严重,且实际炒锅内部的温度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本技术涉及机械自动化
,较为具体的,涉及到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家用自动化炒锅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电动加热的类型,其炒锅内胆的形状为圆柱形,其通过电热丝对圆柱形底部进行加热,在炒菜的过程中,将待炒的食材或者调味料倒入到炒锅后,炒锅会发生自体旋转,使得食材被加热炒熟,这种类型的炒锅主要存在以下缺点:第一,通过电热丝对圆柱形底部进行加热,使得电热丝的温度非常高,并且电热丝加热的时候会产生较大电流,如果一旦发生漏电现象,则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二,电热丝固定在圆柱形的底部,虽然圆柱形的炒锅内胆一直在进行自体旋转,但是电热丝所在的位置温度还是会高于其他位置,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炒锅内胆容易产生粘锅现象;第三,采用电热丝作为加热源时,虽然电热丝的温度可以高达1000℃以上,但是其通过空气空隙和金属炒锅接触后,炒锅内的温度最多达到200℃,热量损失非常大,使用性能低,而且采用200℃以下的温度,就会很难导致肉类食材被炒熟,并且如果食材量稍微增大,也会导致食材很难炒熟。第二种类型的自动化炒锅采用高温导热油作为加热源,目前的自动化炒锅采用高温导热油作为加热源时,通常都是将自动炒锅直接置于高温导热油中,由于高温导热油的温度非常高,这容易造成一些安全事故。或者,目前在工业应用的食品加工行业,已经有科研人员提出了循环高温导热油的概念,其基本是通过在储油箱中存储导热油,并通过加热源对导热油进行加热升温,然后通过高压泵将高温导热油输送给自动化炒锅下方固定密封的高温导热油传热油箱中,同时将高温导热油传热油箱中的油抽回到储油箱中,在储油箱和高温导热油传热邮箱之间通过金属软管连接,但是金属软管在经过多次折弯后,会容易产生局部劳损,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以上采用电热丝作为热源的自动化炒锅安全性能低、热量损耗严重,且实际炒锅内部的温度低的问题,以及没有合适的使用导热油作为热源的家用型自动化炒锅的输送高温导热油的结构,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通过采用多个垂直相扣的双通路旋转接头作为高温导热油的传输结构,这样可以有利于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高温导热油的传输管的固定连接,这种结构相对于金属软管而言,使用寿命会大大延长,并且其机构设计巧妙,垂直相扣的双通路旋转接头的外壳与内部的高温导热油通路分开,这样可以单独对旋转接头的外壳进行动作处理,增加了多样化动作的可能性。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护壳31的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内部隔层312的外壁与第一保护壳31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位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一内部隔层31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一内部隔层312的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三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四通孔;在第一内部隔层312与第一保护壳3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片311,第一隔片311将第一保护壳31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一容置腔室和第二容置腔室,第一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第二保护壳32、第二隔片321、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第二保护壳32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上方,且第一保护壳31与第二保护壳32垂直相连,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垂直连接第二进油管42的一端,第六通孔垂直连接第二出油管52的一端,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进油管42位于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保护壳32的内部设有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二内部隔层322的外壁与第二保护壳32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位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二内部隔层32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二内部隔层322的侧壁上的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七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八通孔;在第二内部隔层322与第二保护壳32之间固定有第二隔片321,第二隔片321将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三容置腔室和第四容置腔室,第三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第四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第三保护壳33,第二保护壳32和第三保护壳33的方向相同且固定连接,仅仅作为第二保护壳32的延长部分,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顺着第三保护壳33延伸。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第四保护壳34、第三隔片341、第三内部隔层342、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第四保护壳34位于第三保护壳33的远离第二保护壳32的一端,且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保护壳33垂直固定相连,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九通孔和第十通孔,其中第九通孔垂直连接第三进油管43的一端,第十通孔垂直连接第三出油管53的一端,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进油管43位于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在第四保护壳34的内部设有第三内部隔层342,第三内部隔层342的外壁与第四保护壳34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位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且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三内部隔层34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三内部隔层342的侧壁上的第十一通孔和第十二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一通孔,第四进油管44的尾部穿过第十二通孔;在第三内部隔层342与第三保护壳33之间固定有第三隔片341,第三隔片341将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内部隔层34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五容置腔室和第六容置腔室,第五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九通孔和第十一通孔,第六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十通孔和第十二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的新型智能无人厨房的导热油输油回油路系统还包括炒锅主体1、传动轴2、保护壳3、进油管4、出油管5、动力装置6,所述的炒锅主体1包括外壁11、内胆12、出口13、固定轴14、外壁11与内胆12之间形成容置腔室,出口13与内胆12一体成型,且位于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顶部;在外壁11与内胆12形成的容置腔室的底部设有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护壳(31)的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内部隔层(312)的外壁与第一保护壳(31)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位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一内部隔层(31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一内部隔层(312)的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三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四通孔;在第一内部隔层(312)与第一保护壳(3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片(311),第一隔片(311)将第一保护壳(31)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一容置腔室和第二容置腔室,第一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包括:第一保护壳(31)、第一隔片(311)、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进油管(41)、第一出油管(51)、第二进油管(42)、第二出油管(52),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其中第一通孔垂直连接第一进油管(41)的一端,第二通孔垂直连接第一出油管(51)的一端,且第一进油管(41)和第一进油管(41)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外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保护壳(31)的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隔层(312),第一内部隔层(312)的外壁与第一保护壳(31)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位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出油管(52)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一内部隔层(31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一内部隔层(312)的侧壁上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三通孔,第二进油管(42)的尾部穿过第四通孔;在第一内部隔层(312)与第一保护壳(31)之间固定有第一隔片(311),第一隔片(311)将第一保护壳(31)与第一内部隔层(31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一容置腔室和第二容置腔室,第一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二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保护壳(32)、第二隔片(321)、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第二保护壳(32)位于第一保护壳(31)的上方,且第一保护壳(31)与第二保护壳(32)垂直相连,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其中第五通孔垂直连接第二进油管(42)的一端,第六通孔垂直连接第二出油管(52)的一端,且第二进油管(42)和第二进油管(42)位于第二保护壳(32)的外部,在第二保护壳(32)的内部设有第二内部隔层(322),第二内部隔层(322)的外壁与第二保护壳(32)的内壁之间存在空隙,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位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均为L形管,L形管的主体部分与第二内部隔层(322)平行,L形状的尾部穿过第二内部隔层(322)的侧壁上的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七通孔,第三进油管(43)的尾部穿过第八通孔;在第二内部隔层(322)与第二保护壳(32)之间固定有第二隔片(321),第二隔片(321)将第二保护壳(32)与第二内部隔层(322)之间的容置腔室分为两部分密闭结构,分别为第三容置腔室和第四容置腔室,第三容置腔室上设有第五通孔和第七通孔,第四容置腔室上设有第六通孔和第八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保护壳(33),第二保护壳(32)和第三保护壳(33)的方向相同且固定连接,作为第二保护壳(32)的延长部分,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出油管(53)顺着第三保护壳(33)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导热油输油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保护壳(34)、第三隔片(341)、第三内部隔层(342)、第四进油管(44)和第四出油管(54),第四保护壳(34)位于第三保护壳(33)的远离第二保护壳(32)的一端,且第四保护壳(34)与第三保护壳(33)垂直固定相连,第四保护壳(34)的外部沿着轴向方向打有两个通孔,这两个通孔分别为第九通孔和第十通孔,其中第九通孔垂直连接第三进油管(43)的一端,第十通孔垂直连接第三出油管(53)的一端,且第三进油管(43)和第三进油管(43)位于第四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承江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少亨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