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及诱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164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昆虫性诱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及诱芯。所述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包括性诱剂有效成分,所述性诱剂有效成分包括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不论是用来作虫情测报,用诱捕法直接捕杀,还是干扰交配法防治小线角木蠹蛾,均有利于保护小线角木蠹蛾的天敌,兴益除害,充分发挥防治小线角木蠹蛾的威力,提高防治小线角木蠹蛾的效果,还可避免施用化学农用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及诱芯
本专利技术涉及昆虫性诱剂
,具体涉及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及诱芯。
技术介绍
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insularis(Stauding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是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白蜡、银杏、国槐、榆树和构树等,单株虫口数量可达数百头,在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江西、湖南、上海等多个省市相继大面积发生,由于其生活隐蔽、生活周期长、群集危害等特点,给防治带来巨大的困难,导致林木的使用价值、美观性和防护效能显著降低,严重威胁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很多昆虫发育成熟后能向体外散发出化学物质,用来招引异性昆虫与之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称昆虫性信息素,或性外激素。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类似物来引诱昆虫的诱捕方法,是高效、无污染防治害虫以及监测害虫发生情况的好方法。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化学生态学中害虫综合防治措施的热点。经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的雌性信息素通常属脂族化合物,不同昆虫的雌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特征表现为碳链长度、双键数目和位置、末端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这些特征的细小差异,能决定昆虫种的特异性。研究昆虫性诱剂就必须了解特定昆虫种的结构和配比规律,如木蠹蛾科昆虫性信息素组分包括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顺-3-十四碳烯醇、顺-7-十四碳烯醇等,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是14个碳的直链烯醇或其乙酸酯,虽然不同种类信息素组分中有1种或2种完全相同,但种类之间的配比完全不同,如沙棘木蠹蛾性诱剂、沙蒿木蠹蛾性诱剂、沙柳木蠹蛾性诱剂、榆木蠹蛾性诱剂等已开发成功并大面积应用,然而,到目前为止能有效诱捕小线角木蠹蛾的方法仍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及诱芯。在小线角木蠹蛾成虫交配期,将含此性诱剂的诱芯挂在寄主的侧枝上,便会有效地引诱雄性小线角木蠹蛾前往寻求配偶,以便有效地进行捕杀。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包括性诱剂有效成分,所述性诱剂有效成分包括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优选的,上述性诱剂中,所述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质量比为1.0~1.2:0.6~0.8:0.2。经验证,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质量比例在以上范围内可获得较好的引诱效果。优选的,上述性诱剂中,还包括非极性溶剂,优选的,所述非极性溶剂选自石油醚或正庚烷。优选的,上述性诱剂中,所述性诱剂有效成分和所述非极性溶剂的质量比为1:40~50。优选的,上述性诱剂中,还包括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延长性诱剂活性的有效期,优选的,所述抗氧化剂占性诱剂总质量的5~9%。优选的,上述性诱剂中,所述抗氧化剂为2,6-叔丁基对甲酚或丁基羟基茴香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诱芯,包括上述性诱剂和用于盛装所述性诱剂的释放器。将本专利技术的诱芯放入捕虫器中,可诱捕林间的雄性小线角木蠹蛾。优选的,上述诱芯中,所述释放器中所述性诱剂的总质量为40~50mg。优选的,上述诱芯中,所述释放器的材质选自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或粘胶材料。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1)监测小线角木蠹蛾虫情: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作虫情测报可及时而准确地了解林间小线角木蠹蛾的发生和消长情况,为进行适时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用本专利技术的性诱剂测报虫情,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使用方便,费用低廉,适于普遍推广;(2)大量诱捕:根据虫情监测结果制出成虫发生曲线,在成虫生期施放含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的诱捕器,将求偶交配的雄虫及时诱杀,使雄虫失去交配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少危害;(3)干扰交配:在林间普遍施放本性诱剂可以有效地干扰小线角木蠹蛾雄、雌虫的正常交配,使其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少危害。(4)也可将此性诱剂和化学不孕剂、病毒或细菌配合使用,用性诱剂将雄虫诱来,使其与不孕剂、病毒或细菌接触,然后飞走,去与其它昆虫接触、交配,这样对其它种群造成的损害要比单纯地捕杀效果要大得多。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由1重量份性诱剂有效成分、40重量份非极性溶剂和4重量份抗氧化剂组成。其中,性诱剂有效成分为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质量比为1.0:0.8:0.2;非极性溶剂为石油醚,抗氧化剂为2,6-叔丁基对甲酚。对比例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性诱剂有效成分为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质量比为1.0:0.1。试验例1将缓释效果较好的橡胶塞洗净,晾干,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性诱剂溶液用微量移液管按实验设定的用量(50微升)分别滴入橡胶塞的凹处,即制成诱芯;再将诱芯放入三角形粘胶诱捕器中,即可挂在野外进行诱捕试验。试验于2018年7月8日至2018年8月12日进行,在北京市海淀区林业大学北路和静淑路两侧的白蜡树上共悬挂20个诱捕器,实施例1和对比例1各10个,不同处理的诱捕器交替放置,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为2m,诱捕器之间相距离20m左右,每隔7天对诱捕器内小线角木蠹蛾成虫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共调查5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1诱捕试验结果试验例2为进一步验证实施例1性诱剂的诱捕效果,于2019年6月18日至2019年9月12日,在北京丰台区和通州区设置3个地点进行诱捕试验。每个试验地点设置20个诱捕器(诱捕器的制作参照试验例1),将诱捕器悬挂在白蜡树干2m处,诱捕器间距为20m左右,每隔10天左右对诱捕器内小线角木蠹蛾成虫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共调查7次。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表2诱捕试验结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不论是用来作虫情测报,用诱捕法直接捕杀,还是干扰交配法防治小线角木蠹蛾,均有利于保护小线角木蠹蛾的天敌,兴益除害,充分发挥防治小线角木蠹蛾的威力,提高防治小线角木蠹蛾的效果,还可避免施用化学农用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专利技术基础上,可以对其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性诱剂有效成分,所述性诱剂有效成分包括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线角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性诱剂有效成分,所述性诱剂有效成分包括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性诱剂,其中,所述顺-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反-3-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十二碳烯醇乙酸酯的质量比为1.0~1.2:0.6~0.8:0.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性诱剂,其中,还包括非极性溶剂,优选的,所述非极性溶剂选自石油醚或正庚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性诱剂,其中,所述性诱剂有效成分和所述非极性溶剂的质量比为1:40~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世祥陶静张金桐骆有庆任利利黄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昌回林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