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车辆、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2042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车辆、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其中,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包括:网关控制器以及车载诊断OBD接口;OBD接口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通过两根第一连接线束与网关控制器中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连接;OBD接口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与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对应连接。使得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在与测试设备通过以太网连接时,仅通过两路以太网信号即可实现网络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在车辆和测试设备上采用快速以太网芯片,减少了两根连接以太网的线束,同时避免了设置单独的激活线或对OBD接口进行单独处理例如电源短路,使得网络连接接口的结构更加简单,且避免了硬件连接对车内通讯的干扰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车辆、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对外通讯
,特别涉及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车辆、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车辆上电子设备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为了对电子设备进行更新和诊断,需要通过车外诊断及刷写设备采用以太网通过车载诊断(On-BoardDiagnosis,简称OBD)接口与车内的网关控制器(ElectricControlUnit,简称ECU)连接,其中,车外诊断及刷写设备在连接时,所采用的是100base-Tx或者1000base-Tx芯片(以下简称Tx芯片)所对应的接口,而Tx芯片在运行时会对车内通信造成较高的干扰,目前采用较多的方式是通过单独的一根激活线(Activeline)激活车内节点,这就意味着只有当激活线连接之后,车内节点的Tx芯片才可能被激活,而且诊断和刷写过程中,整车处于简单的工况,这样就可以降低Tx芯片对车内节点通信的影响。但这样的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单独的游园设备和单独的线束(激活线),或者OBD接口处需要做单独的处理(例如电源短路),造成整体的设计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要达到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车辆、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用以解决当前测试设备与车辆进行以太网连接时需要单独设置激活线或对OBD接口做单独处理导致整体设计复杂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包括:网关控制器以及车载诊断OBD接口;其中,OBD接口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通过两根第一连接线束与网关控制器中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连接;OBD接口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与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对应连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为100Base-T1芯片或1000Base-T1芯片。具体地,如上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形成为插针或插针孔。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设备,包括:第二车载以太网芯片以及测试接口;其中,测试接口中的一对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通过两根第二连接线束与第二车载以太网芯片连接;测试接口的一对第二以太网内连接端与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对应连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测试设备,第二车载以太网芯片为100Base-T1芯片或1000Base-T1芯片。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测试设备,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形成为插针或插针孔。本技术的再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测试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测试设备以及如上所述的车辆;其中,测试设备的一对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与车端网络连接结构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对应连接。具体地,如上所述的测试系统,当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和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中的一个为插针,另一个为插针孔时,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与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插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测试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线束,其中,第三连接线束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相匹配的插针或插针孔,另一端设置有与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相匹配的插针或插针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车辆、测试设备及测试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辆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和测试设备的芯片均采用车载以太网芯片,使得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在与测试设备通过以太网连接时,仅通过两路以太网信号即可实现网络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在车辆和测试设备上采用快速以太网芯片,减少了两根连接以太网的线束,同时避免了设置单独的激活线或对OBD接口进行单独处理例如电源短路,使得网络连接接口的结构更加简单,且避免了硬件连接对车内通讯的干扰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端网络连接结构;101、网关控制器;1011、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102、OBD接口;1021、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103、第一连接线束;2、测试设备;201、第二车载以太网芯片;2021、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202、测试接口;203、第二连接线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参见图1或图3,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1,包括:网关控制器101以及车载诊断OBD接口102;其中,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通过两根第一连接线束103与网关控制器101中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1011连接;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1021与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对应连接。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车辆的网关控制器101中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1011仅通过两根第一连接线束103与和OBD接口102的一对以太网内连接端连接,且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1021与以太网内连接端对应连接,使得网关连接器在车辆上电后仅通过两路以太网信号即可与外界设备进行连接,相较于现有的车辆上采用快速以太网芯片例如:100base-Tx或1000base-Tx等,减少了两根连接以太网的线束,同时避免了设置单独的激活线或对OBD接口102进行单独处理例如电源短路,使得网络连接接口的结构更加简单,且避免了硬件连接对车内通讯的干扰的风险。优选地,如上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1,第一车载以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网关控制器(101)以及车载诊断OBD接口(102);/n其中,所述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通过两根第一连接线束(103)与所述网关控制器(101)中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1011)连接;/n所述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1021)与所述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对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网关控制器(101)以及车载诊断OBD接口(102);
其中,所述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通过两根第一连接线束(103)与所述网关控制器(101)中的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1011)连接;
所述OBD接口(102)的一对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1021)与所述第一以太网内连接端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载以太网芯片(1011)为100Base-T1芯片或1000Base-T1芯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太网外连接端(1021)形成为插针或插针孔。


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车端网络连接结构。


5.一种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车载以太网芯片(201)以及测试接口(202);
其中,所述测试接口(202)中的一对第二以太网外连接端(2021)通过两根第二连接线束(203)与所述第二车载以太网芯片(201)连接;
所述测试接口(202)的一对第二以太网内连接端与所述第二以太网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