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198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包括固定端和压紧端,固定端包括连通节和压紧环,连通节设置在外壳体外侧,连通节与外壳体设置有相同大小的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压紧环,连通节内侧设置有内螺纹;压紧端包括压紧螺母和弹性密封圈,压紧螺母一端与连通节配合使用,设置有外螺纹,压紧螺母内侧设置有环形凸台,凸台左侧设置有弹性密封圈,弹性密封圈外侧设置有滑动外圈,滑动外圈与压紧螺母内侧壁滑动配合,弹性密封圈外端依次抵住有堵板和垫圈,压紧螺母右端凸台外侧设置有限位孔,对应连通节右端也设置有限位孔。本结构将弹性密封圈设置在螺母一端,并进行结构上的优化改进,使之在使用、安装以及维护上都更加的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缆线领域,具体是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
技术介绍
电缆线是现代社会基础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件之一,各种高空架设的电缆以及地面铺设的电缆应用越来越多,电缆线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转接以及分流,需要多次进出电气设备,由于电气设备的结构、形状设计受一定限制,在电缆线引入以及引出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技术。压紧螺母式电缆引入装置以其具有生产组织方便,机械加工精度要求不高,结构紧凑,安装、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许多隔爆型电气设备上,现有的电缆线引入装置将弹性密封圈设置在电气设备外壳体上的连通节上,电缆线在通过连通节的时候容易产生阻力,弹性垫圈设置在连通节内部经过无数次的使用之后容易发生老化,更换的时候需要从连通节上取下,比较麻烦,因此,传统的电缆线引入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缆线引入装置存在使用不方便等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弹性密封圈设置在螺母一端,并进行结构上的优化改进,使之在使用、安装以及维护上都更加的方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包括固定端和压紧端,所述固定端包括连通节和压紧环,所述连通节固定设置在外壳体外侧,连通节与外壳体设置有相同大小的通孔,所述连通节内侧紧固设置有压紧环,所述压紧环一端与外壳体内侧壁平齐,另一端伸入连通节内部,并在端部设置有环形凸肩,所述连通节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压紧端包括压紧螺母和弹性密封圈,所述压紧螺母一端与连通节配合使用,设置有与内螺纹相互配合的外螺纹,所述压紧螺母在右端的内侧设置有环形凸台,凸台左侧设置有弹性密封圈,所述弹性密封圈外侧设置有滑动外圈,所述滑动外圈与压紧螺母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弹性密封圈外端依次抵住设置有堵板和垫圈,所述压紧螺母右端凸台外侧设置有限位孔,对应连通节右端也设置有限位孔。上述的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所述压紧螺母上的限位孔为通孔结构,沿周向不均衡排布,设置数量为2~8个,所述连通节端部的限位孔为通孔或者螺纹孔,沿同一周向均衡排布,设置数量为6~20个。上述的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所述压紧螺母的外端设置有防滑纹。上述的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所述垫圈和堵板的直径小于滑动外圈的内径0~5mm。上述的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所述堵板的直径大于弹性密封圈外径0~5mm。上述的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所述压紧环的凸肩外径小于滑动外圈的内径0~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为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弹性密封圈设置在螺母一端,并进行结构上的优化改进,电缆线在穿入电器设备的时候更加通畅,在拧紧压紧螺母的时候弹性密封圈外侧设置有滑动外圈,滑动外圈与弹性密封圈的阻力大,与压紧螺母的内壁阻力小,压紧螺母的旋拧更加省力,设置堵板的直径等于或者大于弹性密封圈的直径,使得弹性密封圈在被压缩的时候受力更加均衡,不存在局部受压小导致膨出的现象,将弹性密封圈设置在压紧螺母上,使用、安装时更加方便,除此之外,压紧螺母和连通节上还设置有限位孔,安装完成后可以通过插住相对应的限位孔进行固定压紧螺母。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缆线引入引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中心剖视图;图5为压紧螺母旋入连通节时的中心剖视图。图中1.固定端,2.压紧端,3.外壳体,4.连通节,5.压紧螺母,6.限位孔,7.弹性密封圈,8.滑动外圈,9.压紧环,10.内螺纹,11.外螺纹,12.垫圈,13.堵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压紧螺母式电缆线引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包括固定端1和压紧端2,所述固定端1包括连通节4和压紧环9,所述连通节4固定设置在外壳体3外侧,连通节4与外壳体3设置有相同大小的通孔,所述连通节4内侧紧固设置有压紧环9,所述压紧环9一端与外壳体3内侧壁平齐,另一端伸入连通节4内部,并在端部设置有环形凸肩,所述连通节4内侧设置有内螺纹10;所述压紧端2包括压紧螺母5和弹性密封圈7,所述压紧螺母5一端与连通节4配合使用,设置有与内螺纹10相互配合的外螺纹11,所述压紧螺母5在右端的内侧设置有环形凸台,凸台左侧设置有弹性密封圈7,所述弹性密封圈7外侧设置有滑动外圈8,所述滑动外圈8与压紧螺母5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弹性密封圈7外端依次抵住设置有堵板13和垫圈12,所述压紧螺母5右端凸台外侧设置有限位孔6,对应连通节4右端也设置有限位孔6。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螺母5上的限位孔6为通孔结构,沿周向不均衡排布,设置数量为4个,所述连通节4端部的限位孔6为螺纹孔,沿同一周向均衡排布,设置数量为9个,当拧紧密封好压紧螺母5后,选择位置最相对应的限位孔6,使用螺柱穿过压紧螺母5拧进连通节4内,起到固定作用,使装置的密封性更持久。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螺母5的外端设置有防滑纹。进一步的,所述垫圈12和堵板13的直径小于滑动外圈8的内径1mm。进一步的,所述堵板13的直径等于弹性密封圈7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环9的凸肩外径小于滑动外圈8的内径2mm。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包括固定端(1)和压紧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1)包括连通节(4)和压紧环(9),所述连通节(4)固定设置在外壳体(3)外侧,连通节(4)与外壳体(3)设置有相同大小的通孔,所述连通节(4)内侧紧固设置有压紧环(9),所述压紧环(9)一端与外壳体(3)内侧壁平齐,另一端伸入连通节(4)内部,并在端部设置有环形凸肩,所述连通节(4)内侧设置有内螺纹(10);所述压紧端(2)包括压紧螺母(5)和弹性密封圈(7),所述压紧螺母(5)一端与连通节(4)配合使用,设置有与内螺纹(10)相互配合的外螺纹(11),所述压紧螺母(5)在右端的内侧设置有环形凸台,凸台左侧设置有弹性密封圈(7),所述弹性密封圈(7)外侧设置有滑动外圈(8),所述滑动外圈(8)与压紧螺母(5)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弹性密封圈(7)外端依次抵住设置有堵板(13)和垫圈(12),所述压紧螺母(5)右端凸台外侧设置有限位孔(6),对应连通节(4)右端也设置有限位孔(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线引入装置,包括固定端(1)和压紧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1)包括连通节(4)和压紧环(9),所述连通节(4)固定设置在外壳体(3)外侧,连通节(4)与外壳体(3)设置有相同大小的通孔,所述连通节(4)内侧紧固设置有压紧环(9),所述压紧环(9)一端与外壳体(3)内侧壁平齐,另一端伸入连通节(4)内部,并在端部设置有环形凸肩,所述连通节(4)内侧设置有内螺纹(10);所述压紧端(2)包括压紧螺母(5)和弹性密封圈(7),所述压紧螺母(5)一端与连通节(4)配合使用,设置有与内螺纹(10)相互配合的外螺纹(11),所述压紧螺母(5)在右端的内侧设置有环形凸台,凸台左侧设置有弹性密封圈(7),所述弹性密封圈(7)外侧设置有滑动外圈(8),所述滑动外圈(8)与压紧螺母(5)内侧壁滑动配合,所述弹性密封圈(7)外端依次抵住设置有堵板(13)和垫圈(12),所述压紧螺母(5)右端凸台外侧设置有限位孔(6),对应连通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正平章应凡何文巽叶中华吕淮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六环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