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898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内的电芯组,所述电芯组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电芯,其中:所述电芯包括电芯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极柱,所述电芯本体的侧壁支撑于所述模组外壳的底壁以使得所述极柱朝向所述模组外壳的侧壁。该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小,便于一定场景的应用。通过在所述电池模组中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池模组,可减少所述电池包在沿所述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上的占据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随着当前社会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尤其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模组又是动力电池包的核心部件。目前,电池模组中的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要大于其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说,电芯的在电池模组的两侧板的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电芯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这样,会使得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即两侧板之间的距离较大,影响了在一定场景下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小,便于一定场景的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模组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内的电芯组,所述电芯组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电芯,其中:所述电芯包括电芯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极柱,所述电芯本体的侧壁支撑于所述模组外壳的底壁以使得所述极柱朝向所述模组外壳的侧壁。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电芯侧放,可使得所述电池模组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短,释放出了所述电池模组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以便于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窄的场景下进行应用。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内的两组所述电芯组,两组所述电芯组并排设置。优选地,所述电池模组包括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内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在两组所述电芯组之间,并且所述固定板设置为能够将两组所述电芯组彼此相互固定。优选地,所述固定板包括固定板本体以及分别设置所述固定板本体两侧的第一粘贴层和第二粘贴层,其中:所述第一粘贴层能够与两组所述电芯组中的一组所述电芯组相粘贴,所述第二粘贴层能够与两组所述电芯组中的另一组所述电芯组相粘贴。优选地,所述模组外壳包括顶部形成为开口端的底壳,所述底壳包括支撑所述电芯组的底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对端板和一对侧板,其中: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电芯组的相应的端部,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电芯组的相应的侧部,且所述侧板沿所述电芯组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底板、一对所述端板和一对所述侧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底壳;所述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端板。优选地,所述端板上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板的相应的端部插入的插槽;和/或所述端板包括端板本体和设置于所述端板本体的加强框。优选地,所述模组外壳包设置于所述底壳的开口端处的上盖;所述底壳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且位于一对所述端板之间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能够将所述电芯组在沿所述电芯组的长度方向上分隔开,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供所述固定板穿过的通道,并且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板和所述上盖。优选地,所述加强板的顶壁设置有供将所述加强板固定到所述底板的固定件伸入的安装孔;所述上盖设置有能够避让所述固定件的避让孔。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池包外壳内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池模组。通过在所述电池模组中设置本技术所提供的电池模组,可减少所述电池包在沿所述电池模组的宽度方向上的占据空间,使得所述电池包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窄的场景下进行应用。优选地,所述电池包外壳包括两端形成为开口的周向壁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开口处的顶盖和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支撑底板,所述顶盖和所述支撑底板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供冷却液通道的流动通道;或者所述电池包外壳包括两端形成为开口的周向壁以及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开口处的顶盖和用于支撑所述电池模组的支撑底板,所述顶盖和所述支撑底板上均设置有供冷却液通道的流动通道,所述电池包外壳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底板的底壁的保温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电池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电池包外壳的周向壁。附图标记说明10-电池模组;11-汇流排;12-模组外壳;12a-底壳;120-底板;121-插槽;122-端板;124-侧板;126-加强板;128-避让孔;129-安装孔;12b-上盖;13-柔性电路板;14-电芯组;140-电芯;110-电芯本体;112-极柱;130-端板本体;132-加强框;16-固定板;20-电池包;22-电池包外壳;220-周向壁;222-顶盖;224-支撑底板;226-保温层;228-导热层。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结合附图和实际应用中所示的方位理解,“内、外”是指部件的轮廓的内、外。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电池模组10包括模组外壳12以及设置在模组外壳12内的电芯组14,其中,模组外壳12可呈长方体状,电池模组10整体可呈长方体状,电芯组14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电芯140,多个电芯140可沿电池模组10的长度方向分布,结合图2和图3中所示,电芯140包括电芯本体110以及设置于电芯本体110的极柱112,电芯本体110的侧壁支撑于模组外壳12的底壁以使得极柱112朝向模组外壳12的侧壁,可以理解的是,电芯140侧放,这样,电芯140的极柱112朝向模组外壳12的侧壁,一般情况下,电芯140正放,电芯140的极柱112朝向模组外壳12的顶壁,此外,电芯140正放时的高度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电芯140的两侧壁之间即宽度方向上的距离。通过将电芯140侧放,可使得电池模组10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短,释放出了电池模组10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以便于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较窄的场景下进行应用。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电芯140的排列方向可为长度方向,而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即为宽度方向。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模组外壳12可包括顶部形成为开口端的底壳12a,底壳12a可包括支撑电芯组14的底板120以及连接于底板120的一对端板122和一对侧板124,其中:端板122可设置于电芯组14的相应的端部,侧板124可设置于电芯组14的相应的侧部,且侧板124可沿电芯组14的长度方向延伸,底板120、一对端板122和一对侧板124共同围合形成底壳12a。为了兼顾端板122的整体强度以及降低电池模组10的整体的重量,端板122可包括端板本体130和设置于端板本体130的加强框132,加强框132可呈框架式结构,加强框132可设置于端板本体130的位于模组外壳12外的外壁。另外,可在模组外壳12内设置两组电芯组14,两组电芯组14并排设置,由此,充分利用了模组外壳12内的空间,提高了电池模组10的能量密度,可以理解的是,两组电芯组14可沿电池模组10的宽度方向分布,每组电芯组14中,多个电芯140可沿电池模组10的长度方向分布。为了使得电池模组10的整体结构更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模组外壳(12)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12)内的电芯组(14),所述电芯组(14)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电芯(140),其中:所述电芯(140)包括电芯本体(110)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110)的极柱(112),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侧壁支撑于所述模组外壳(12)的底壁以使得所述极柱(112)朝向所述模组外壳(12)的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模组外壳(12)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12)内的电芯组(14),所述电芯组(14)包括并列设置的多个电芯(140),其中:所述电芯(140)包括电芯本体(110)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110)的极柱(112),所述电芯本体(110)的侧壁支撑于所述模组外壳(12)的底壁以使得所述极柱(112)朝向所述模组外壳(12)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12)内的两组所述电芯组(14),两组所述电芯组(14)并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0)包括设置在所述模组外壳(12)内的固定板(16),所述固定板(16)设置在两组所述电芯组(14)之间,并且所述固定板(16)设置为能够将两组所述电芯组(14)彼此相互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6)包括固定板本体(160)以及分别设置所述固定板本体(160)两侧的第一粘贴层和第二粘贴层,其中:所述第一粘贴层能够与两组所述电芯组(14)中的一组所述电芯组(14)相粘贴,所述第二粘贴层能够与两组所述电芯组(14)中的另一组所述电芯组(14)相粘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外壳(12)包括顶部形成为开口端的底壳(12a),所述底壳(12a)包括支撑所述电芯组(14)的底板(120)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板(120)的一对端板(122)和一对侧板(124),其中:所述端板(122)设置于所述电芯组(14)的相应的端部,所述侧板(124)设置于所述电芯组(14)的相应的侧部,且所述侧板(124)沿所述电芯组(1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底板(120)、一对所述端板(122)和一对所述侧板(124)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底壳(12a);
所述固定板(1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端板(122)。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鹏冯冰杜育林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