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1752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其中,触控显示模组包括:触控感应层和显示屏;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所述可视触控区与所述显示屏之间通过光学胶黏合;所述周边线路区弯折至所述显示屏的侧面及背面;其中,在所述触控感应层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由超薄材料制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将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设置为一个整体弯折结构,避免了线路区额外占据边宽,也避免了直接将FPC插入触控感应层中,导致触控显示模组出现褶皱、不平整。并且,用超薄材料做装饰面板,在兼顾轻薄性和表面抗冲击性能的同时,解决了大尺寸触控显示模组表面平整性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触摸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如今,电子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随着大尺寸通讯产品的发展,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子产品对触控显示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触控显示屏的触控模组电极引线采用四周边缘布设的形式,电极引线一端与各触控感应电极连接,另一端与插入触控模组中的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一端连接,FPC的另一端弯折后与显示屏背面的触控芯片连接。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但使大量的电极引线布设在显示屏的四周,形成边框,成为实现全面屏的一大障碍,而且FPC部分插入触控模组还会导致触控模组的相应位置凸起,导致整个触控装置出现褶皱、不平整,并且体积较大,不利于轻薄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超薄材料做装饰面板的触控显示模组,在兼顾轻薄性和表面抗冲击性能的情况下,克服了超薄大尺寸触控显示模组表面平整性的问题,同时,触控显示模组主体将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设置为一个整体弯折结构,避免了线路区额外占据边宽,触控显示模组出现褶皱、不平整的情况。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包括:触控感应层和显示屏;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所述可视触控区与所述显示屏之间通过光学胶黏合;所述周边线路区弯折至所述显示屏的侧面及背面;其中,在所述触控感应层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由超薄材料制成。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一端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与所述周边线路区的金属引线电性连接。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薄材料选自:超薄玻璃、硬度值为3H-9H的PET材料或者PMMA与PC的复合材料。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超薄材料选自PET材料时,所述PET材料的硬度值为7H。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超薄材料选自超薄玻璃时,所述超薄玻璃的厚度为30μm至70μm。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薄玻璃的厚度为35μm或50μm。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的可视触控区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周边线路区的多条金属引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多条金属引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均为图案化的金属网格电极;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中至少一者采用不规则多边形金属网格图案。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基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通过架桥方式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任一表面上。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基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多个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基板的任一表面,形成第一电极薄膜,所述多个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任一表面,形成第二电极薄膜,所述第一电极薄膜通过光学胶与所述第二电极薄膜黏合。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条金属引线的宽度为4μm至15μm。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触控信号,以及向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发送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图像显示。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实施例采用超薄材料做装饰面板,在减轻整个触控显示模组的重量及厚度的同时,也克服了超薄大尺寸触控显示模组表面平整性的问题,现有的大尺寸触控显示模组表面都是拼接而成,平整性较差,采用本技术提供的超薄材料做装饰面板可以整体成型,解决平整性问题的同时,兼顾柔性和表面抗冲击性能要求。同时,将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设置为一个整体弯折结构,避免了线路区额外占据边宽,也避免了直接将FPC插入触控感应层中,导致触控显示模组出现褶皱、不平整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所包括的触控感应层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极与金属引线连接关系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的不规则多边形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的不规则多边形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二电极的不规则多边形图案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所包括的触控感应层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所包括的触控感应层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模组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触控显示模组包括:装饰面板1、触控感应层2和显示屏3。其中,触控感应层2包括可视触控区21和周边线路区22,该可视触控区21与显示屏3之间通过光学胶黏合,该周边线路区22弯折至显示屏3的侧面及背面。并且,在触控感应层2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装饰面板1,该装饰面板1由超薄材料制成。应当理解,图1所示的主视方向为垂直于触控显示模组的方向,该装饰面板1由超薄材料制成,该超薄材料可以选自:超薄玻璃、硬度值为3H-9H的PET材料或者PMMA与PC的复合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对超薄材料的选择不作具体限定。在当超薄材料选自超薄玻璃时,该超薄玻璃的厚度范围应为30μm至70μm中,并且在这个范围当中,该超薄玻璃的厚度可以优选为35μm或50μm,本技术对超薄玻璃的厚度范围不作具体限定;在当超薄材料选自PET材料时,该PET材料的硬度值应为3H-9H,并且在这个范围当中,该PET材料的硬度值可以优选为3H、7H,本技术对PET材料的硬度值范围不作具体限定。还应当理解,当超薄玻璃的厚度范围在30μm至70μm时,其本身在贴合后就可以减轻整个触控显示模组的重量,并且其中优选地35μm的厚度是通过70μm厚度的材料通过作研磨抛光得到的。当材料本身制作到30μm至70μm时,其就具有一定的柔软性;选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感应层和显示屏;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所述可视触控区与所述显示屏之间通过光学胶黏合;所述周边线路区弯折至所述显示屏的侧面及背面;/n其中,在所述触控感应层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由超薄材料制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感应层和显示屏;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可视触控区和周边线路区,所述可视触控区与所述显示屏之间通过光学胶黏合;所述周边线路区弯折至所述显示屏的侧面及背面;
其中,在所述触控感应层的表面上还设置有装饰面板,所述装饰面板由超薄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一端于所述显示屏的背面与所述周边线路区的金属引线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材料选自:超薄玻璃、硬度值为3H-9H的PET材料或者PC/PMMA复合板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超薄材料选自PET材料时,所述PET材料的硬度值为7H。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超薄材料选自超薄玻璃时,所述超薄玻璃的厚度为30μm至70μ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玻璃的厚度为35μm或5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应层包括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透明基板的可视触控区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电极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及
设置在所述周边线路区的多条金属引线,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怀贤陈晓珠辛梦丹方金虹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变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