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1136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及汽车,该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包括第一碳罐管路,第一碳罐管路的一端与第二碳罐管路相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碳罐电磁阀连接,在第一碳罐管路上安装有第一转接头,第一转接头的顶端与第三碳罐管路,在第二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二快插接口,在碳罐电磁阀的自由末端设有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以及碳罐电磁阀接口,在第三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三快插接口,在碳罐电磁阀壳体外表面固定设有一插接座,插接座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在第二碳罐管路的外周设有一连接块,连接块用于连接第二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便于汽车管路的实际安装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工业在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汽车作为人们工作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汽车而言,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主要由活性碳罐、碳罐电磁阀、电子控制器、快插接头、管路以及支架等组成。活性碳罐内的活性碳过滤器用来收集来自燃油箱的燃油蒸汽,直至油蒸汽饱和;随后ECU根据控制指令,控制碳罐电磁阀打开,将新鲜空气与碳罐中饱和油蒸汽混合形成再生气流,冲刷碳罐,并将燃油混合气引入发动机进气管内,进入燃烧室内燃烧。在汽车的装配中,上述的活性碳罐、碳罐电磁阀、电子控制器、快插接头、管路以及支架一般通过单个装配的方式进行安装。然而此种装配方式容易造成汽车内部管路走向发生偏差紊乱,并且装配效率也较为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缺乏一种结构布置合理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造成不便于实际装配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包括第一碳罐管路,所述第一碳罐管路的一端与第二碳罐管路相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碳罐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碳罐管路上安装有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的顶端与第三碳罐管路,在所述第二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二快插接口,在所述碳罐电磁阀的自由末端设有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以及碳罐电磁阀接口,在所述第三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三快插接口,所述第二快插接口用于用于连接空滤后的进气管路,所述第三快插接口用于连接进气歧管,所述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用于连接整车燃油箱管路,所述碳罐电磁阀接口用于连接发动机控制线束,在所述碳罐电磁阀壳体外表面固定设有一插接座,所述插接座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碳罐管路的外周设有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用于连接第二支架。本技术提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包括第一碳罐管路,与该第一碳罐管路的一端相连通的第二碳罐管路,在第一碳罐管路上设有第一转接头,该第一转接头与第三碳罐管路相连通,由于在第二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二快插接口,在碳罐电磁阀的自由末端设有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以及碳罐电磁阀接口,在第三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三快插接口,上述的第二快插接口、第三快插接口、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以及碳罐电磁阀接口,可满足实际进气排气的工作需求,而且管路方向布置合理,避免了汽车内部管路设置紊乱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由于在碳罐电磁阀壳体外表面固定设有一插接座,该插接座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在第二碳罐管路的外周设有一连接块,该连接块用于连接第二支架,该设置便于碳罐电磁阀管路的实际固定安装。本技术提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便于汽车管路的实际安装固定。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插接片、第一定位片,第二定位片,第三定位片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插接片与所述第二定位片的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定位片与所述第二定位片的第二连接片,连接第二定位片与所述第三定位片的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插接片用于与所述插接座插接连接,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三定位片用于将碳罐电磁阀管路固定连接于汽车电机机盖上。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插接片的一侧缘向下弯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一侧缘向下弯折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一侧缘向上弯折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三定位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处均为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插接片的一端插接连接所述插接座,在所述第一插接片的另一端设有插接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片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片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三定位片上设有第三定位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片上设有一连接通孔。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连接块一侧边缘连接设有一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上设有一定位通孔,所述定位片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底部还固定设有一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四定位片、第五定位片、第六定位片,以及连接所述第四定位片与第五定位片的第三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五定位片与所述第六定位片的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定位片与所述定位片固定连接。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四定位下方设有第五定位片,所述第四定位片与所述第五定位片之间光滑过渡连接第三连接片,在连接所述第五定位片与第六定位片的相邻一侧边固定连接第四连接片,所述第四连接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定位片,所述第六定位片与所述第四定位片在同一高度位置。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四定位片上设有多个第四定位孔,所述第四定位孔与所述定位通孔以及所述定位柱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五定位片上设有第五定位通孔,所述第六定位片两端分别设有第六定位通孔,所述第三连接片上设有第三连接通孔。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第六定位片中部下凹形成一凹槽,所述第六定位通孔设于所述凹槽两侧。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汽车车身,在所述汽车车身上安装有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中,所述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为如上所述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的横向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中“V”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中第一支架的结构放大图;图6为图1所示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中第二支架的结构放大图。主要符号说明:第一碳罐管路11第六定位片323第二碳罐管路12定位片1201第三碳罐管路13定位通孔1202碳罐电磁阀21定位柱1203第一支架31插接定位孔3100第二支架32第一连接片3101第一转接头111第一定位孔3110插接座112第二连接片3111连接块120连接通孔3112第二快插接口121第二定位孔3120第三快插接口131第三连接片3121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211第三定位通孔3130碳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碳罐管路,所述第一碳罐管路的一端与第二碳罐管路相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碳罐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碳罐管路上安装有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的顶端与第三碳罐管路,在所述第二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二快插接口,在所述碳罐电磁阀的自由末端设有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以及碳罐电磁阀接口,在所述第三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三快插接口,所述第二快插接口用于用于连接空滤后的进气管路,所述第三快插接口用于连接进气歧管,所述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用于连接整车燃油箱管路,所述碳罐电磁阀接口用于连接发动机控制线束,在所述碳罐电磁阀壳体外表面固定设有一插接座,所述插接座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碳罐管路的外周设有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用于连接第二支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碳罐管路,所述第一碳罐管路的一端与第二碳罐管路相连通,另一端用于与碳罐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碳罐管路上安装有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的顶端与第三碳罐管路,在所述第二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二快插接口,在所述碳罐电磁阀的自由末端设有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以及碳罐电磁阀接口,在所述第三碳罐管路的自由末端设有第三快插接口,所述第二快插接口用于用于连接空滤后的进气管路,所述第三快插接口用于连接进气歧管,所述碳罐电磁阀快插接头用于连接整车燃油箱管路,所述碳罐电磁阀接口用于连接发动机控制线束,在所述碳罐电磁阀壳体外表面固定设有一插接座,所述插接座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在所述第二碳罐管路的外周设有一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用于连接第二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插接片、第一定位片,第二定位片,第三定位片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插接片与所述第二定位片的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一定位片与所述第二定位片的第二连接片,连接第二定位片与所述第三定位片的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一插接片用于与所述插接座插接连接,所述第一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三定位片用于将碳罐电磁阀管路固定连接于汽车电机机盖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片的一侧缘向下弯折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一定位片一侧缘向下弯折连接所述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二定位片一侧缘向上弯折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三连接片连接所述第三定位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处均为平滑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罐电磁阀管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片的一端插接连接所述插接座,在所述第一插接片的另一端设有插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超辉胡学明何战慧陈军镇曹娟娟汪明骐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