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箱的连接节点,包括下墙板、沉箱、现浇层及第一防水件。沉箱位于所述下墙板的一侧,所述沉箱包括底板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侧的侧板,所述侧板的顶端凸设有第一凸台;第一防水件预埋于所述侧板,且所述第一防水件从所述第一凸台的顶端伸出;现浇层成型于所述下墙板及所述侧板的顶端,以使所述第一凸台及所述第一防水件穿出所述第一凸台的部分嵌入所述现浇层。通过设置上述的沉箱的连接节点,形成于沉箱侧板顶端的第一凸台以及设置于第一凸台的第一防水件均会在现浇混凝土形成现浇层时与现浇层固定连接,可有效地防止沉箱内的水没过沉箱的侧板进入墙体内,达到双重防水的效果,确保沉箱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箱的连接节点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沉箱的连接节点。
技术介绍
现有的装配式卫生间通常采用沉箱做法,即将卫生间做成整体的全预制沉箱,在主体建造时将卫生间结构层局部或整体下沉距离相应楼面一定高度,以使卫生间水平排水管埋入其中,再用轻质材料回填,结构面只需要设置一个洞口作为排水立管通过即可。但是由于现有的沉箱在安装后,容易发生漏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沉箱安装后容易发生漏水的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全预制沉箱良好的防水性能的沉箱的连接节点。一种沉箱的连接节点,包括;下墙板;沉箱,位于所述下墙板的一侧,所述沉箱包括底板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侧的侧板,所述侧板的顶端凸设有第一凸台;第一防水件,预埋于所述侧板,且所述第一防水件从所述第一凸台的顶端伸出;现浇层,成型于所述下墙板及所述侧板的顶端,以使所述第一凸台及所述第一防水件穿出所述第一凸台的部分嵌入所述现浇层。通过设置上述的沉箱的连接节点,形成于沉箱侧板顶端的第一凸台以及设置于第一凸台的第一防水件均会在现浇混凝土形成现浇层时与现浇层固定连接,可有效地防止沉箱内的水没过沉箱的侧板进入墙体内,达到双重防水的效果,确保沉箱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同时,第一凸台的设置也会使得现浇层与沉箱之间更好的结合,以确保该沉箱的连接节点的结构性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侧板的纵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防水件沿所述第一凸台的纵长方向延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件包括第一防水部及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防水部顶端穿出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一防水部的底端伸入所述侧板内,所述第一固定部呈角度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水部的底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箱的连接节点还包括成型于所述现浇层远离所述下墙板的一侧的封堵层及突出于所述封堵层顶端的第二凸台;所述沉箱的连接节点还包括上墙板,所述上墙板设置于所述封堵层的顶端,且所述第二凸台嵌入所述上墙板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箱的连接节点还包括第二防水件,所述第二防水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凸台,另一端穿出所述封堵层并伸入所述现浇层,以与所述现浇层固定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墙板包括下墙体及从所述下墙体顶端穿出的连接筋,所述上墙板包括上墙体及设置于所述上墙体内的套筒,所述连接筋穿设于所述套筒,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所述套筒远离所述沉箱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水件包括第二防水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防水部的顶端伸入所述第二凸台内,所述第二防水部的底端伸入所述现浇层内,所述第二固定部呈角度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防水部的底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件和所述第二防水件均为L形钢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件为橡胶止水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围设形成一侧为开口的敞口结构,所述第一防水件的形状与所述开口的形状相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沉箱的连接节点的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沉箱的连接节点的沉箱与第一防水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沉箱14的连接节点10,包括下墙板12、沉箱14、现浇层16及第一防水件18。沉箱14位于下墙板12的一侧,沉箱14包括底板142及固定连接于底板142上侧的侧板144,侧板144顶端凸设有第一凸台141。第一防水件18预埋于侧板144,且第一防水件18从第一凸台141的顶端伸出。现浇层16成型于下墙板12及侧板144的顶端,以使第一凸台141及第一防水件18穿出第一凸台141的部分嵌入现浇层16内。通过设置上述的沉箱的连接节点,凸设于沉箱14侧板144顶端的第一凸台141以及设置于第一凸台141的第一防水件18均会在现浇混凝土形成现浇层16时与现浇层16固定连接,可有效地防止沉箱14内的水没过沉箱14的侧板144进入墙体内,达到双重防水的效果,确保沉箱14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同时,第一凸台141的设置也会使得现浇层16与沉箱14之间更好的结合,以确保该连接节点的结构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节点还包括成型于现浇层16远离下墙板12的一侧的封堵层112、突出于封堵层112顶端的第二凸台114以及上墙板13,上墙板13设置于封堵层112的顶端,且第二凸台114嵌入上墙板13内。进一步地,下墙板12包括下墙体122及从下墙体122顶端穿出的连接筋124,上墙板13包括上墙体132及设置于上墙体132内的套筒134,连接筋124穿设于套筒134,第二凸台114位于套筒134远离沉箱14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上墙板13与下墙板12通过连接筋124与套筒134进行定位,然后往套筒134内进行注浆以使上墙板13固定,这是预制墙板安装的常规方式。而封堵层112实际上是在上墙板13与下墙板12定位后,并在注浆前形成的,具体是因为固定后上墙板13与下墙板1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往该间隙中填充砂浆,以形成封堵层112。同时,封堵层112与第二凸台114的作用还包括形成注浆的腔体,而将第二凸台114设置于套筒134远离沉箱14的一侧,可有效地避免注浆时浆液溢出。此外,第二凸台114和封堵层112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体结构,第二凸台114的形成则是预先在上墙体132的底端开设一凹槽,填充砂浆后砂浆会充满凹槽内,也就会形成突出于封堵层112顶端的第二凸台114。如此,相较于不开设凹槽形成第二凸台114的情况,能更有效地避免上墙体132与封堵层112之间产生漏水的缝隙,从而避免漏水隐患。需要解释的是,现浇层16与封堵层112均是后浇筑的,而上墙板13是预制的,因此会存在封堵层112与现浇层16之间的连接比封堵层112与上墙板13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稳定,也就是封堵层112位置出现的漏水缝隙基本是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墙板;/n沉箱,位于所述下墙板的一侧,所述沉箱包括底板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侧的侧板,所述侧板的顶端凸设有第一凸台;/n第一防水件,预埋于所述侧板,且所述第一防水件从所述第一凸台的顶端伸出;/n现浇层,成型于所述下墙板及所述侧板的顶端,以使所述第一凸台及所述第一防水件穿出所述第一凸台的部分嵌入所述现浇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墙板;
沉箱,位于所述下墙板的一侧,所述沉箱包括底板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侧的侧板,所述侧板的顶端凸设有第一凸台;
第一防水件,预埋于所述侧板,且所述第一防水件从所述第一凸台的顶端伸出;
现浇层,成型于所述下墙板及所述侧板的顶端,以使所述第一凸台及所述第一防水件穿出所述第一凸台的部分嵌入所述现浇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沿所述侧板的纵长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防水件沿所述第一凸台的纵长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件包括第一防水部及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防水部顶端穿出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一防水部的底端伸入所述侧板内,所述第一固定部呈角度地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水部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箱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箱的连接节点还包括成型于所述现浇层远离所述下墙板的一侧的封堵层及突出于所述封堵层顶端的第二凸台;
所述沉箱的连接节点还包括上墙板,所述上墙板设置于所述封堵层的顶端,且所述第二凸台嵌入所述上墙板内。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剑,蒋克柱,刘婷,陈斌,李治霖,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