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显示层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于所述衬底层上,并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一第一走线区,第一走线区内排布有若干条第一走线,每一条第一走线均具有一第一连接线和一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器件领域,特别是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的面板结构中,面板从之前的SF(固态弯折)到DF(动态弯折),再到现在的十字弯折技术,十字弯折属于前沿新技术。但在十字弯折的面板中,其PADBending(绑定)区的衬底层的弯折部位的弯折弧度过大,产生的应力也过大,从而容易产生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面板的稳定性,减少了面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PADBending区的弯折部位的弯折弧度过大,产生的应力也过大,容易产生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面板的稳定性,降低了面板的使用寿命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绑定区以及设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内的第一弯折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层、显示层以及第一驱动电路。所述衬底层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其具有一弯折口,所述弯折口对应于所述第一弯折区。所述显示层设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衬底层上。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内的衬底层上,并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一第一走线区,部分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一弯折区重合,所第一走线区位于所述弯折口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所述第一走线区内排布有若干条第一走线,每一条第一走线均具有一第一连接线和一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设于所述衬底层上。所述第一走线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线,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芯片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内的衬底层上,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共同位于所述显示层的同一侧。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中包括第二芯片和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芯片设于所述衬底层上。所述第二走线区内排布有若干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连接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显示层。进一步地,每一条第二走线均具有一第四连接线和一第五连接线。所述第四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显示层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线连接,其另一端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第二芯片连接。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五连接线间接连接至所述第二芯片时,所述第二走线还具有一第六连接线,所述第六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五连接线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芯片连接。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层,所述第四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五连接线。进一步地,每一根第一走线和/或第二走线上具有若干开口,所述开口均匀排列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或第二走线上。进一步地,相邻的两条第一走线之间互相平行。进一步地,每一条第一走线和/或第二走线上具有若干开口,所述开口均匀排列于所述第一走线和/或第二走线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走线和/或第二走线的线宽为2-20微米。所述开口的孔径为1-15微米。相邻的两个开口之间的距离为1-15微米。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具有一第二弯折区,所述第二弯折区垂直于所述第一弯折区,与所述第一弯折区组合形成“十”字型弯折区结构。本专利技术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中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中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将设置弯折口,从而达到减缓弯折时绑定区内的衬底层所产生的应力,防止所述衬底层在弯折时出现裂痕、发生脱落。同时,其还通过直角折线设计,强化第一走线对弯折应力的抵抗力,防止第一走线由于弯折出现断裂等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稳定性以及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或2中显示装置的弯折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显示面板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显示面板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或2中第一走线或第二走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显示面板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显示面板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中部件标识如下:显示面板100;显示区101;绑定区102;第一弯折区103;第二弯折区104;第一弯折中心线105;第二弯折中心线106;衬底层110;弯折口111;显示层120;第一驱动电路130;第一芯片131;第一走线区132;第一走线133;第一连接线1331;第二连接线1332;第三连接线1333;第二驱动电路140;第二芯片141;第二走线区142;第二走线143;第四连接线1431;第五连接线1432;第六连接线1433;开口15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证明本专利技术可以实施,所述专利技术实施例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专利技术,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专利技术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此外,以下各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专利技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当某些部件被描述为“在”另一部件“上”时,所述部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部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部件,所述部件置于所述中间部件上,且所述中间部件置于另一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部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部件通过一中间部件间接“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部件。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装置为柔性A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绑定区以及设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内的第一弯折区;/n所述显示面板包括:/n衬底层,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其具有一弯折口,所述弯折口对应于所述第一弯折区;/n显示层,设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衬底层上;/n第一驱动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内的衬底层上,并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n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一第一走线区,部分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一弯折区重合,所第一走线区位于所述弯折口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n所述第一走线区内排布有若干条第一走线,每一条第一走线均具有一第一连接线和一第二连接线;/n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绑定区以及设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内的第一弯折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层,覆盖所述显示区和所述绑定区,其具有一弯折口,所述弯折口对应于所述第一弯折区;
显示层,设于所述显示区内的衬底层上;
第一驱动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内的衬底层上,并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一第一走线区,部分第一走线区与所述第一弯折区重合,所第一走线区位于所述弯折口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所述第一走线区内排布有若干条第一走线,每一条第一走线均具有一第一连接线和一第二连接线;
所述第一连接线垂直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平行于所述显示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还包括:
第一芯片,设于所述衬底层上;
所述第一走线还包括一第三连接线,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芯片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驱动电路,设于所述绑定区内的衬底层上,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共同位于所述显示层的同一侧;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中包括:
第二芯片,设于所述衬底层上;
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走线区内排布有若干条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连接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显示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