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车辆转向系统及其离合机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9939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3:04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车辆转向系统及其离合机构,离合机构设置在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之间并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在外力作用下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其中另一者轴向移动,以实现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的切换;第一轴段与转向助力机构的扭矩传递部分同轴地固定连接,离合机构包括离合结构,扭矩传递部分和第二轴段形成离合结构,以实现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之间的接合或分离;其中,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属于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轴或者转向传动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离合机构能够实现方向盘和离合器之间的离合,并且能够减少离合机构所占用的额外空间,同时简化离合机构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车辆转向系统及其离合机构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车辆转向系统及其离合机构。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转向管柱是安装在方向盘与转向器之间的连接部件,主要用于控制车辆行进方向、传递扭矩、吸收车辆撞击时的能量,是车辆转向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技术中,转向管柱的输入端的转向轴连接方向盘,转向管柱的输出端的转向轴连接转向器,在转向时,通过操纵方向盘将扭矩经转向管柱传递至转向器以实现车辆转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车辆转向系统及其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能够实现方向盘与转向器之间的离合,并且能够减少离合机构所占用的空间,同时简化离合机构的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转向系统的礼盒机构,所述礼盒机构设置在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之间并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其中另一者轴向移动,以实现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的切换,其中,在所述接合状态,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之间建立传动连接;在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之间的传动连接断开;所述第一轴段与转向助力机构的扭矩传递部分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离合机构包括离合结构,所述扭矩传递部分和所述第二轴段形成所述离合结构,以实现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之间的接合或分离;其中,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属于所述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轴或者转向传动轴。可选地,所述离合结构包括彼此可分离地配合的接合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接合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段,所述配合部分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部分。可选的,所述扭矩传递部分构造为蜗轮,所述第一轴段朝向所述第二轴段的第一端部同轴地固定于所述蜗轮。可选的,所述接合部分和所述配合部分中的一者包括至少一个阳性配合部,所述接合部分和所述配合部分中的另一者包括至少一个阴性配合部,所述阳性配合部和阴性配合部成对设置且彼此能够可分离地配合,所述阳性配合部和所述阴性配合部相配合时,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第二轴段处于接合状态。可选的,所述阳性配合部和所述阴性配合部中的一者形成于所述蜗轮朝向所述第二轴段的侧面,所述阳性配合部和所述阴性配合部中的另一者形成于所述第二轴段朝向所述蜗轮的第二端部。可选的,所述阳性配合部构造为轴向凸出于相应的侧面或第二端部的端面的凸起,所述阴性配合部构造为轴向凹陷于相应的侧面或第二端部的端面的凹槽。可选的,所述凸起构造为沿远离对应端面的方向逐渐变细的楔形凸起,所述凹槽构造为从槽口向槽底逐渐变窄的楔形凹槽,所述楔形凸起与所述楔形凹槽的形状彼此相适应。可选的,所述凸起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渐开线曲线形。可选的,所述阳性配合部和阴性配合部为彼此间隔设置的多对,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构造为盘状,以用于布置多个所述阳性配合部或多个所述阴性配合部。可选的,多对阳性配合部和阴性配合部绕所述蜗轮的中心轴线等间隔设置,和/或,每对阳性配合部和阴性配合部与所述蜗轮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可选的,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轴段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轴段和所述扭矩传递部分轴向移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转向系统,所述车辆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车辆转向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将转向助力机构的扭矩传递部分作为离合机构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利用安装转向助力机构所占用的空间,减少离合机构所占用的额外空间,同时简化离合机构的结构,有益于降低设计难度和装配难度。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处于接合状态;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处于分离状态;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中的蜗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转向系统中的第二轴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1-上轴,102-第一轴段,103-第二轴段,1030-第二端部,1031-端面,1041-阳性配合部,1042-阴性配合部,105-转向管柱,106-滑套,107-第一轴承,108-第二轴承,109-弹性偏压件,1010-滑动轴承,112-止挡件,116-支撑座,4020-拉索,4021-拉索支架,4022-垫块,420-电机,430-电动执行器,1001-蜗轮,1011-中心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以车辆为基础进行定义的,“上、下”是指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对应的上、下方位,对于车辆的转向系统来说,方向盘输入的转动沿转向轴、转向传动轴和转向器的方向传递,可以认为是沿从上向下的方向传递。另外,“内、外”是相对于对应部件自身轮廓而言的“内、外”。此外,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该离合机构设置在第一轴段102和第二轴段103之间并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其中另一者轴向移动,以实现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的切换,其中,在所述接合状态,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建立传动连接;在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的传动连接断开;所述第一轴段102与转向助力机构的扭矩传递部分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离合机构包括离合结构,所述扭矩传递部分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形成所述离合结构,以实现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的接合或分离;其中,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属于所述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轴或者转向传动轴。在接合状态下,第一轴段102和第二轴段103之间建立传动连接,使得方向盘与转向器之间处于传动连接状态,此时,驾驶员操纵方向盘的转动能够传递至转向器,以实现车辆转向;在分离状态下,第一轴段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设置在第一轴段(102)和第二轴段(103)之间并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其中另一者轴向移动,以实现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的切换,其中,在所述接合状态,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建立传动连接;在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的传动连接断开;所述第一轴段(102)与转向助力机构的扭矩传递部分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离合机构包括离合结构,所述扭矩传递部分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形成所述离合结构,以实现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的接合或分离;/n其中,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属于所述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轴或者转向传动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转向系统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机构设置在第一轴段(102)和第二轴段(103)之间并具有接合状态和分离状态,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中的一者能够相对于其中另一者轴向移动,以实现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的切换,其中,在所述接合状态,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建立传动连接;在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的传动连接断开;所述第一轴段(102)与转向助力机构的扭矩传递部分同轴地固定连接,所述离合机构包括离合结构,所述扭矩传递部分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形成所述离合结构,以实现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之间的接合或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属于所述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轴或者转向传动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结构包括彼此可分离地配合的接合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接合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段(103),所述配合部分设置于所述扭矩传递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传递部分构造为蜗轮(1001),所述第一轴段(102)朝向所述第二轴段(103)的第一端部同轴地固定于所述蜗轮(10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分和所述配合部分中的一者包括至少一个阳性配合部(1041),所述接合部分和所述配合部分中的另一者包括至少一个阴性配合部(1042),所述阳性配合部(1041)和阴性配合部(1042)成对设置且彼此能够可分离地配合,所述阳性配合部(1041)和所述阴性配合部(1042)相配合时,所述第一轴段(102)和所述第二轴段(103)处于接合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性配合部(1041)和所述阴性配合部(1042)中的一者形成于所述蜗轮(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