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913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及系统,涉及换热器领域。二次流换热装置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肋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第一盘体与第二盘体连接;第一盘体上靠近第二盘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肋片设置于凹槽中,且呈螺旋状分布;相邻肋片之间形成热交换通道;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通过热交换通道连通;第一通孔相对第二通孔靠近凹槽的中心;肋片上开设有二次切口,相邻热交换通道通过二次切口连通。二次流换热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并保证动力电池组温度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热管理,通常采用液体热管理系统。液体热管理系统具有高效的加热或冷却能力,尤其针对大容量以及高功率的动力电池组,具有较佳的换热效果。但目前液体热管理系统的能耗较高,并且在控制动力电池组温度一致性上还存在问题。因此,设计一种换热装置,能够在降低换热装置能耗的同时,保证动力电池组温度的一致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并保证动力电池组温度的一致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二次流换热系统,配置制冷装置,形成完善的换热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池组温度的有效控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肋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第二盘体连接;所述第一盘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盘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肋片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且呈螺旋状分布;相邻所述肋片之间形成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相对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凹槽的中心;所述肋片上开设有二次切口,相邻所述热交换通道通过所述二次切口连通。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经过所述热交换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二次切口用于所述冷却介质在交换通道中流通时,增加相邻所述热交换通道之间的对流。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切口在所述肋片上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切口的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热交换通道中的主流方向形成夹角。进一步地,多个所述肋片上的所述二次切口依次连通形成二次流通道。进一步地,所述二次流通道沿呈螺旋状的所述肋片所在螺旋线的径向设置,且朝所述螺旋线的旋转方向弯曲形成弧。进一步地,所述二次流通道至少两个,且绕所述螺旋线的中心间隔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二次流通道的宽度由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逐渐增大。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设置均流区;所述二次流通道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均流区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相邻所述肋片上的所述二次切口交错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二次流换热系统,包括制冷装置以及第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二次流换热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回流管;所述引流管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用于将冷却介质引入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回流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用于将换热后的冷却介质进行回收。相比现有的换热装置及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及系统的有益效果是:二次流换热装置通过在呈螺旋状的肋片上开设二次切口,有效的增加了冷却介质在相邻的热交换通道之间对流换热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冷却介质边界层的再发展,提高热交换的效果,降低能耗。并且,可降低相邻热交换通道中冷却介质温度的差值,有效的保证冷却介质在不同区域中的温度差异,有利于保证电池组温度的一致性。二次流换热系统设置制冷装置与二次流换热装置连接,形成完整的换热系统,实现对电池组温度的有效控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二次流换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肋片与第一盘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二次切口的第一种布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二次切口的第二种布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二次切口的布置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二次流换热装置;01-第一盘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13-均流区;14-汇流区;02-第二盘体;03-肋片;31-热交换通道;311-热交换通道入口;312-热交换通道出口;32-二次切口;04-二次流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100,包括第一盘体01、第二盘体02以及肋片03。第一盘体01上开设有凹槽、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分别与凹槽连通,且第一通孔11相对第二通孔12靠近凹槽的中心,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位于凹槽的中心,第二通孔12靠近凹槽的边缘。肋片03为多个,多个肋片03设置在凹槽中,且绕第一通孔11呈螺旋结构。第二盘体02盖设在第一盘体01上,且密封凹槽。第一盘体01和第二盘体02连接后,肋片03远离第一盘体01的一端抵持在第二盘体02上。这时,相邻的肋片03之间形成热交换通道31。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通过热交换通道31连通。二次流换热装置100工作时,冷却介质由第一通孔11进入凹槽中,并经过热交换通道31达到第二通孔12,从第二通孔12中流出。肋片03呈螺旋状设置,可强化冷却介质在热交换通道31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肋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第二盘体连接;所述第一盘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盘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肋片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且呈螺旋状分布;相邻所述肋片之间形成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相对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凹槽的中心;所述肋片上开设有二次切口,相邻所述热交换通道通过所述二次切口连通;/n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经过所述热交换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二次切口用于所述冷却介质在交换通道中流通时,增加相邻所述热交换通道之间的对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肋片、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第二盘体连接;所述第一盘体上靠近所述第二盘体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肋片设置于所述凹槽中,且呈螺旋状分布;相邻所述肋片之间形成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所述热交换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相对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凹槽的中心;所述肋片上开设有二次切口,相邻所述热交换通道通过所述二次切口连通;
冷却介质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经过所述热交换通道后进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二次切口用于所述冷却介质在交换通道中流通时,增加相邻所述热交换通道之间的对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切口在所述肋片上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切口的方向与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热交换通道中的主流方向形成夹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流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肋片上的所述二次切口依次连通形成二次流通道。


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立川金立文张立玉曹峰孟祥兆杨玺路昭崔鑫谢雨帆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