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结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9079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结构及空调器,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解决了设置单离心风机的空调系统于进风侧进风不畅的技术问题。该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形成双级导流系统,降低了上下出风时进风口处的噪音;位于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流经换热器中部的气流由中心通道进入风机进风侧;中心通道的外缘向远离所述换热器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后沿引流通道引入,增加了系统进风侧的气流流通量,提高了系统进风均匀性;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的端部进行换热,缩小了换热器中心与上下端部处的换热效果差距,提高了换热效果,实现了空调器更快速地制冷制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结构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导流结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双风口出风方式的柜式空调器,多采用双离心风机,一个风机控制上风口,另一风机控制下风口,这种方式风机占用空间大,结构不够紧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单离心风机实现上下出风的柜机。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单离心风机实现上下出风的柜机,由于离心风机位于换热器的中间位置,导致其进风口一侧,靠近风机位置的风速较快,产生噪音等隐患。单离心风机设置有单独的导流圈,导流效果不佳,导致系统进风侧进风不畅,从而进一步导致风量效果不佳。单离心风机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换热器的换热效果逐渐依托换热器的中心位置,致使换热器的上下顶部位置的换热效果极差,进一步影响空调制冷制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导流结构及设置该结构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设置单离心风机的空调系统于进风侧进风不畅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其设置于风道的风机容置腔外围,且所述第一导流部的流通面积沿气流流通方向渐缩;第二导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的外缘向远离所述换热器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能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器后沿所述引流通道引入。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部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中部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边缘处沿轴向凸起形成所述中心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位于所述导流板的两端。可选地,所述通孔与所述风机容置腔对应设置。可选地,所述引流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引流通道以过所述通孔轴线的平面为对称面对称布置。可选地,所述引流通道与中心通道圆滑过渡。可选地,所述引流通道的进口端靠近所述换热器的远离中心的端部,所述引流通道的出口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导流部。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部为导流圈,所述导流圈位于风机容置腔的进风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离心风机、换热器和以上任一所述的导流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二导流部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风道一体成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导流结构及空调器,该导流结构的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构成双级导流系统,降低了单离心风机实现上下出风时进风口处的噪音;位于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流经换热器中部的气流由中心通道进入风机进风侧;中心通道的外缘向远离所述换热器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能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后沿引流通道引入风机进风侧,进风更通畅,从而增加了系统进风侧的气流流通量,提高了系统进风均匀性;而且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的端部进行换热,缩小了换热器中心位置与上下端部位置处的换热效果差距,提高了换热效果,进一步增强空调器快速制冷制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空调柜机的风道部件、导流板与换热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是导流板与导流圈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是导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导流板相对换热器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5是气流在导流结构的作用下流通状态的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气流流动方向。图中1、风道部件;2、导流圈;3、导流板;31、中心通道;32、引流通道;33、通孔;4、换热器;5、蒸发器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其设置于风道的风机容置腔外围,且第一导流部的流通面积沿气流流通方向渐缩;第二导流部,其设置于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4之间,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31,中心通道31的外缘向远离换热器4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32,能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4后沿引流通道32引入。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构成双级导流系统,降低了单离心风机实现上下出风时进风口处的噪音;位于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4之间的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31,流经换热器4中部的气流由中心通道31进入风机进风侧;中心通道31的外缘向远离换热器4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32,能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4后沿引流通道32引入风机进风侧,进风更通畅,从而增加了系统进风侧的气流流通量,提高了系统进风均匀性;而且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换热器4的端部进行换热,缩小了换热器4中心位置与上下端部位置处的换热效果差距,提高了换热效果,进一步增强空调器快速制冷制热。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导流部为导流板3,导流板3的中部具有通孔33,通孔33的边缘处沿轴向凸起形成中心通道31,引流通道32位于导流板3的两端。向风机一侧凸起且渐缩的中心通道31能收集流经换热器4中部的气流;导流板3两端向远离换热器4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引流通道32能收集导向换热器4两端的气流,气流在风机进气侧汇集流通。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通孔33与风机容置腔对应设置。导流板3中部的通孔33与风机容置腔对应设置,阻力小,便于空气流通。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引流通道3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引流通道32以过通孔33轴线的平面为对称面对称布置。两个引流通道32对称布置,换热器4上、下端的换热更均匀。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引流通道32与中心通道31圆滑过渡,气流流通阻力小,能效更高。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引流通道32的进口端靠近换热器4的远离中心的端部,增加空气流通量,提高换热效果,换热速率更快;引流通道32的出口端连通于第一导流部,直接将换热后的空气引流至第一导流部实现双级导流。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导流部为导流圈2,导流圈2位于风机容置腔的进风侧,能有效直接地将风机进风侧的气流导向收集至风机容置腔。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包括风道、离心风机、换热器4和以上任一的导流结构。风道具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离心风机位于风道的中部。如图1所示,该空调柜机包括带有导流圈2的一体化风道部件1、换热器4以及设置于风道部件1与换热器4之间的导流板3。导流圈2与风道部件1一体成型,结构简单,无需安装,可靠性高。该双级导流系统主要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导流部,其设置于风道的风机容置腔外围,且所述第一导流部的流通面积沿气流流通方向渐缩;/n第二导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的外缘向远离所述换热器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能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器后沿所述引流通道引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流部,其设置于风道的风机容置腔外围,且所述第一导流部的流通面积沿气流流通方向渐缩;
第二导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导流部具有中心通道,所述中心通道的外缘向远离所述换热器中心的两端弯折延伸形成引流通道,能使系统进气侧远端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器后沿所述引流通道引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部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中部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边缘处沿轴向凸起形成所述中心通道,所述引流通道位于所述导流板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所述风机容置腔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引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君邹春盖丘晓宏赵健聪邵家成张波李智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