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及停车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877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及停车方法,属于停车设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底座、支撑组件、停车组件、升降组件,路边两侧向下设置有矩形坑,底座固定设置在矩形坑的底部且底座与路面平行,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与路面垂直,升降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上,停车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且与路面平行;升降组件包括异步电机I、异步电机II、传动组件I、传动组件II、螺杆I、螺杆II。本发明专利技术分别通过异步电机I、异步电机II带动螺杆I、螺杆II转动,实现停车组件的上下移动,通过此装置,在停车位增加的情况下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停车时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且能够大大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及停车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及停车方法,属于停车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停车位无论是室内立体停车场还是地下停车场占地大、施工复杂、安全要求高,而路边停车位每个车位只能停一辆机动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停车困难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及方法,本专利技术可以让原本路边的停车位停放额外的机动车,从而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包括底座27、支撑组件、停车组件、升降组件,路边两侧向下设置有矩形坑,底座27固定设置在矩形坑的底部且底座27与路面平行,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27上且与路面垂直,升降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上,停车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且与路面平行;底座27埋于地下,有利于整体的稳定性。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支座I22、支撑支座II23、支架I4、支架II5、支撑支座I22、支撑支座II23设置在底座27的两端,支架I4竖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支座I22上,支架II5竖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支座II23上。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支座I22与支撑支座II23的高度相同,支架I4与支架II5的高度相同。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异步电机I35、异步电机II、传动组件I、传动组件II、螺杆I36、螺杆II,螺杆I36的底部插设在底座27上且螺杆I36可在底座27上转动,螺杆II的底部插设在底座27上且螺杆I36可在底座27上转动,异步电机I35通过传动组件I与螺杆I36的顶端传动连接,异步电机II通过传动组件II与螺杆II的顶端传动连接,停车组件的两侧端分别与螺杆I36和螺杆II啮合传动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竖向滑轨I29、竖向滑轨II、竖向滑块I31、竖向滑块II、竖向滑块III33、竖向滑块IV,竖向滑轨I29固定设置在支架I4上,竖向滑轨II固定设置在支架II5上,竖向滑轨I29与竖向滑轨II平行且均与路面垂直,竖向滑块I31和竖向滑块III33滑设在竖向滑轨I29上且竖向滑块I31位于竖向滑块III33的上方,竖向滑块II和竖向滑块IV滑设在竖向滑轨II上且竖向滑块II位于竖向滑块IV的上方,竖向滑块I31与竖向滑块II水平向平行,竖向滑块III33与竖向滑块IV水平向平行;停车组件包括上停车板8、下停车板18、上支架构件13、下支架构件21,支架I4底端与路面的间距、支架I4顶端与路面的间距均等于上停车板8与下停车板18的间距;上支架构件13包括上支架构件I和上支架构件II、下支架构件21包括下支架构件I和下支架构件II,上支架构件I和上支架构件II的一端分别与上停车板8的两端固定连接,上支架构件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31固定连接,上支架构件I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I固定连接,上支架构件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上支架构件I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I,螺杆I36穿过竖向螺纹孔I且与竖向螺纹孔I传动连接,螺杆II穿过竖向螺纹孔II与竖向螺纹孔II传动连接,下支架构件I和下支架构件II的一端分别与下停车板18的两端固定连接,下支架构件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II33固定连接,下支架构件I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V固定连接,下支架构件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II、下支架构件I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V,螺杆I36穿过竖向螺纹孔III且与竖向螺纹孔III传动连接,螺杆II穿过竖向螺纹孔IV与竖向螺纹孔IV传动连接。所述上支架构件I包括上水平支架I和上倾斜支架I,上水平支架I固定设置在上停车板8端头的下端,上水平支架I和上倾斜支架I相交于上停车板8的端头,上支架构件II包括上水平支架II和上倾斜支架II,上水平支架II固定设置在上停车板8端头的下端,上水平支架II和上倾斜支架II相交于上停车板8的端头,下支架构件I包括下水平支架I和下倾斜支架I,下水平支架I固定设置在下停车板18端头的下端,下水平支架I和下倾斜支架I相交于下停车板18的端头,下支架构件II包括下水平支架II和下倾斜支架II,下水平支架II固定设置在下停车板18端头的下端,下水平支架II和下倾斜支架II相交于下停车板18的端头。所述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机箱体I和升降机箱体II1,升降机箱体I固定设置在支架I4的顶端,异步电机I35和传动组件I均设置在升降机箱体I内,传动组件I包括主传动轮I12、从传动轮I11、传动链条I34,主传动轮I12固定设置在异步电机I35的主传动轴上,从传动轮I11固定设置在螺杆I36的顶端,升降机箱体I的底壁开设有竖向通孔I,竖向通孔I内固定设置有转动轴承I且转动轴承I外圈的外壁与升降机箱体I的底壁固定连接,螺杆I36向下穿过转动轴承I的中心且螺杆I36的顶部外壁与转动轴承I内圈的内壁固定连接;升降机箱体II1固定设置在支架II5的顶端,异步电机II和传动组件II均设置在升降机箱体II1内,传动组件II包括主传动轮II、从传动轮II、传动链条II,主传动轮II固定设置在异步电机II的主传动轴上,从传动轮II固定设置在螺杆II的顶端,升降机箱体II1的底壁开设有竖向通孔II,竖向通孔II内固定设置有转动轴承II且转动轴承II外圈的外壁与升降机箱体II的底壁固定连接,螺杆II向下穿过转动轴承II的中心且螺杆II的顶部外壁与转动轴承II内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还包括智能控制构件,智能控制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组I28、压力传感器组II、压力传感器组III、压力传感器组IV、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箱IV17、车牌识别器I3、车牌识别器II2、车位显示器、智能触控屏26、微处理器和远程服务器,压力传感器组I28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上停车板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4的前方,压力传感器组II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上停车板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I5的前方,压力传感器组III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下停车板1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4的前方,压力传感器组IV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下停车板1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I5的前方,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箱IV17分别设置在上支架构件I、上支架构件II、下支架构件I和下支架构件II上,压力传感器组I28、压力传感器组II、压力传感器组III、压力传感器组IV分别与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箱IV17电连接,车牌识别器I3固定设置在支架I4的顶部,车牌识别器II2固定设置在支架II5的顶部,车位显示器设置在支架I4的顶部且车位显示器的显示屏靠近路面侧,智能触控屏26通过支撑架设置在支撑组件一侧的路面上,微处理器设置在智能触控屏26的背面且与智能触控屏26电连接,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箱I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7)、支撑组件、停车组件、升降组件,路边两侧向下设置有矩形坑,底座(27)固定设置在矩形坑的底部且底座(27)与路面平行,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27)上且与路面垂直,升降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上,停车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且与路面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7)、支撑组件、停车组件、升降组件,路边两侧向下设置有矩形坑,底座(27)固定设置在矩形坑的底部且底座(27)与路面平行,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27)上且与路面垂直,升降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上,停车组件设置在升降组件上且与路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支座I(22)、支撑支座II(23)、支架I(4)、支架II(5)、支撑支座I(22)、支撑支座II(23)设置在底座(27)的两端,支架I(4)竖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支座I(22)上,支架II(5)竖直固定设置在支撑支座II(2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支座I(22)与支撑支座II(23)的高度相同,支架I(4)与支架II(5)的高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组件包括异步电机I(35)、异步电机II、传动组件I、传动组件II、螺杆I(36)、螺杆II,螺杆I(36)的底部插设在底座(27)上且螺杆I(36)可在底座(27)上转动,螺杆II的底部插设在底座(27)上且螺杆I(36)可在底座(27)上转动,异步电机I(35)通过传动组件I与螺杆I(36)的顶端传动连接,异步电机II通过传动组件II与螺杆II的顶端传动连接,停车组件的两侧端分别与螺杆I(36)和螺杆II啮合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组件还包括竖向滑轨I(29)、竖向滑轨II、竖向滑块I(31)、竖向滑块II、竖向滑块III(33)、竖向滑块IV,竖向滑轨I(29)固定设置在支架I(4)上,竖向滑轨II固定设置在支架II(5)上,竖向滑轨I(29)与竖向滑轨II平行且均与路面垂直,竖向滑块I(31)和竖向滑块III(33)滑设在竖向滑轨I(29)上且竖向滑块I(31)位于竖向滑块III(33)的上方,竖向滑块II和竖向滑块IV滑设在竖向滑轨II上且竖向滑块II位于竖向滑块IV的上方,竖向滑块I(31)与竖向滑块II水平向平行,竖向滑块III(33)与竖向滑块IV水平向平行;停车组件包括上停车板(8)、下停车板(18)、上支架构件(13)、下支架构件(21),支架I(4)底端与路面的间距、支架I(4)顶端与路面的间距均等于上停车板(8)与下停车板(18)的间距;上支架构件(13)包括上支架构件I和上支架构件II、下支架构件(21)包括下支架构件I和下支架构件II,上支架构件I和上支架构件II的一端分别与上停车板(8)的两端固定连接,上支架构件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31)固定连接,上支架构件I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I固定连接,上支架构件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上支架构件I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I,螺杆I(36)穿过竖向螺纹孔I且与竖向螺纹孔I传动连接,螺杆II穿过竖向螺纹孔II与竖向螺纹孔II传动连接,下支架构件I和下支架构件II的一端分别与下停车板(18)的两端固定连接,下支架构件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II(33)固定连接,下支架构件II的另一端与竖向滑块IV固定连接,下支架构件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II、下支架构件II的中心开设有竖向螺纹孔IV,螺杆I(36)穿过竖向螺纹孔III且与竖向螺纹孔III传动连接,螺杆II穿过竖向螺纹孔IV与竖向螺纹孔IV传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支架构件I包括上水平支架I和上倾斜支架I,上水平支架I固定设置在上停车板(8)端头的下端,上水平支架I和上倾斜支架I相交于上停车板(8)的端头,上支架构件II包括上水平支架II和上倾斜支架II,上水平支架II固定设置在上停车板(8)端头的下端,上水平支架II和上倾斜支架II相交于上停车板(8)的端头,下支架构件I包括下水平支架I和下倾斜支架I,下水平支架I固定设置在下停车板(18)端头的下端,下水平支架I和下倾斜支架I相交于下停车板(18)的端头,下支架构件II包括下水平支架II和下倾斜支架II,下水平支架II固定设置在下停车板(18)端头的下端,下水平支架II和下倾斜支架II相交于下停车板(18)的端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升降组件还包括升降机箱体I和升降机箱体II(1),升降机箱体I固定设置在支架I(4)的顶端,异步电机I(35)和传动组件I均设置在升降机箱体I内,传动组件I包括主传动轮I(12)、从传动轮I(11)、传动链条I(34),主传动轮I(12)固定设置在异步电机I(35)的主传动轴上,从传动轮I(11)固定设置在螺杆I(36)的顶端,升降机箱体I的底壁开设有竖向通孔I,竖向通孔I内固定设置有转动轴承I且转动轴承I外圈的外壁与升降机箱体I的底壁固定连接,螺杆I(36)向下穿过转动轴承I的中心且螺杆I(36)的顶部外壁与转动轴承I内圈的内壁固定连接;升降机箱体II(1)固定设置在支架II(5)的顶端,异步电机II和传动组件II均设置在升降机箱体II(1)内,传动组件II包括主传动轮II、从传动轮II、传动链条II,主传动轮II固定设置在异步电机II的主传动轴上,从传动轮II固定设置在螺杆II的顶端,升降机箱体II(1)的底壁开设有竖向通孔II,竖向通孔II内固定设置有转动轴承II且转动轴承II外圈的外壁与升降机箱体II的底壁固定连接,螺杆II向下穿过转动轴承II的中心且螺杆II的顶部外壁与转动轴承II内圈的内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路边立体地下智能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智能控制构件,智能控制构件包括压力传感器组I、压力传感器组II、压力传感器组III、压力传感器组IV、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箱IV(17)、车牌识别器I(3)、车牌识别器II(2)、车位显示器、智能触控屏(26)、微处理器和远程服务器,压力传感器组I(28)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上停车板(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4)的前方,压力传感器组II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上停车板(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I(5)的前方,压力传感器组III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下停车板(1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4)的前方,压力传感器组IV的压力传感探头均匀设置在下停车板(18)的底端且位于支架II(5)的前方,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箱IV(17)分别设置在上支架构件I、上支架构件II、下支架构件I和下支架构件II上,压力传感器组I(28)、压力传感器组II、压力传感器组III、压力传感器组IV分别与Basra控制板箱I(14)、Basra控制板箱II(15)、Basra控制板箱III(16)、Basra控制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祥云李金羽胡航王光进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