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865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网、集水机构和渗水单元,排水管网包括主管道和与主管道相连接的副管道,主管道通过副管节点连接副管道,主管道和副管道为渗水管,主管道和副管道于渗水单元下铺设,主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副管道设置于主管道两侧,副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主管道和副管道通过副管节点沿上坡方向呈70‑80度设置,主管道与副管道通过副管节点固定连接,主管道末端连接集水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地形部位图,主管道和副管道可及时对坡地中下部的水分排除,避免造成涝害的发生,通过将管道埋藏在地下,解决了明渠排水投入大且侵占耕地面积的问题,通过布置方法使坡耕地的排水投资更低、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田灌排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灌溉和排水是通过人为手段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重要工程措施。而在涝害严重的地区,坡耕地排水设施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坡耕地排水为明渠排水或暗管排水,其中明渠排水建在地表,投入大且侵占耕地面积,从而大大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其中暗管排水方法以其占地少、排水效果好、容易控制等特点,成为很多地区坡耕地排水、排盐的主要形式,但受地形条件及耕作方式的影响,坡耕地因地形原因在降雨季节或者春季雪水消融时,坡上的水流会顺坡冲刷,由于暗管排水无法及时对坡上水流进行排除,因此水流会沿坡对中下部进行冲刷,从而导致中下部地区造成洪涝灾害。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坡耕地的排水系统,及时将坡上水流排出,避免中下部耕地造成洪涝灾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解决了明渠排水投入大且侵占耕地面积的问题,进而解决了其高投资、易堵塞等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管网、集水机构和渗水单元,所述排水管网包括主管道和与主管道相连接的副管道,所述主管道通过副管节点连接所述副管道,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为渗水管,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于所述渗水单元下铺设,所述主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所述副管道设置于所述主管道两侧,所述副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通过所述副管节点沿上坡方向呈70-80度夹角设置,所述主管道与所述副管道通过副管节点固定连接,所述主管道末端连接所述集水机构,所述渗水单元为可通过重力将水渗透至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内的填埋层。优选的,所述主管道埋藏深度为80-120cm。优选的,所述主管道每隔50m设置有一所述副管节点。优选的,所述副管道埋藏深度为80-120cm。优选的,所述主管道由波纹管、瓦片或枝条中任意一种构成。优选的,所述集水机构为水渠或排水井。优选的,所述渗水单元为依次填埋稻壳、细沙、土壤的填埋层。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排水管网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地形部位图,沿坡降方向设置主管道,沿等高线向下且与主管道呈75度夹角设置副管道,挖设坑道;步骤2:选择构成主管道材料和副管道材料;步骤3:将主管道材料和副管道材料放入已经挖好的坑道;步骤4:将稻壳、细沙、土壤依次填入坑道;步骤5:待土壤下沉后,继续补充表层土壤直至土壤不再下沉。优选的,所述稻壳层厚度为20-25cm。优选的,所述细沙层厚度为20-25cm。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有益效果为:1、不占用耕地面积,适用于坡耕地农田,有效避免了降雨积水以及雪水消融造成局部洪涝灾害;2、通过副管道与主管道的合理设置,较大的提高了坡耕地农田的生产力和产值,更加有效地降低高水位农田地表含水层中水面高度;3、主管道垂直于地形部位等高线设置(沿坡降方向),以及副管道与主管道呈70-80度夹角设置可有效利用地形,将积水排除,干燥地表土壤,提升地表土壤温度,缩短作物生长周期;4、将不同材质填埋至坑道,可以明显保证坑道内管道的输水性,以及保证管道不被外界因素破坏;5、可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更为有利的推动暗管排水的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埋藏方式示意图;图2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埋藏方式侧视图;图3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主管道布置示意图;图4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主管道与副管道布置示意图;图中:1、第一层;2、第二层;3、第三层;4、第四层;11、主管道;12、副管道;α、主管道与副管道夹角;β、地形坡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根据地形部位图,沿地形的坡降方向设置主管道11,主管道11埋藏地下80-120cm处,主管道11由可导流的装置构成,导流装置选用直径15-25cm的波纹管,在本实施例中波纹管为渗水波纹管,在主管道两侧设置有副管节点,在副管节点处连接副管道,副管道12埋藏地下80-120cm处,主管道11和副管道12通过副管节点沿上坡方向呈70-80度夹角设置,优选75度夹角,沿上坡方向上,主管道和副管道呈75度夹角,暗管节点设置为25m长。主管道11的末端连接有一集水机构,集水机构为水渠或排水井,便于将管道内的水排除。在本实施例中,主管道每隔50m设置有副管节点,设置在主管道的两侧。在本是实例中,设置有渗水单元,渗水单元为一填埋层,挖设好坑道并布置主管道和副管道后,依次填埋稻壳、细沙、土壤的填埋层为渗水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副管道12沿坡降方向设置。实施例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农田主管道及副管道,排水井或沟渠构成部分组成。主管道11布置,根据地形部位图,垂直于地形部位等高线设置主管道11,主管道11埋藏深度80-120cm,选用直径15-25cm波纹管,如没有波纹管,可采用宽度为20-25cm瓦片代替,瓦片上下弧度相对,中间留中空布置,或者就地取材,选取长度80-100cm枝条,捆绑为直径20-25cm的圆柱形,用透水尼龙袋包裹。将波纹管(或瓦片,枝条)放入已经挖好的坑道,上层放20-25cm稻壳,平整之后,放20-25cm细沙填平,上面覆盖土壤,几天之后土壤下沉,继续补充表层土直至土壤不再下沉。主管道末端连接水渠或者排水井。副管道11部分布置,延等高线向下,与主管道呈75°夹角,布置方式与主管道11相同。每50m长主管道,两侧各布置25m长副管节点一个。实施例3本实施例排水管网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地形部位图,沿坡降方向设置主管道11,沿等高线向下且与主管道呈75度夹角设置副管道12,挖设坑道;步骤2:选择构成主管道11材料和副管道12材料;步骤3:将主管道材料和副管道材料放入已经挖好的坑道;步骤4:将稻壳、细沙、土壤依次填入坑道;步骤5:待土壤下沉后,继续补充表层土壤直至土壤不再下沉。将波纹管、瓦片或枝条放入已挖好的坑道。其次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管网、集水机构和渗水单元,所述排水管网包括主管道和与主管道相连接的副管道,所述主管道通过副管节点连接所述副管道,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为渗水管,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于所述渗水单元下铺设,所述主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所述副管道设置于所述主管道两侧,所述副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通过所述副管节点沿上坡方向呈70-80度夹角设置,所述主管道与所述副管道通过副管节点固定连接,所述主管道末端连接所述集水机构,所述渗水单元为可通过重力将水渗透至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内的填埋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管网、集水机构和渗水单元,所述排水管网包括主管道和与主管道相连接的副管道,所述主管道通过副管节点连接所述副管道,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为渗水管,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于所述渗水单元下铺设,所述主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所述副管道设置于所述主管道两侧,所述副管道沿坡降方向设置,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通过所述副管节点沿上坡方向呈70-80度夹角设置,所述主管道与所述副管道通过副管节点固定连接,所述主管道末端连接所述集水机构,所述渗水单元为可通过重力将水渗透至所述主管道和所述副管道内的填埋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埋藏深度为80-12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每隔50m设置有一所述副管节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耕地农田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管道埋藏深度为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魏丹李玉梅金梁张义军刘国辉李艳蔡姗姗胡钰薛红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