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37765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5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转动连接在底部框架上的顶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呈半圆形结构,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匹配形成防护空间。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对称设置的一对波纹状胶铅板,上下波纹状胶铅板能同步移动,形成检查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只需同步推开波纹状胶铅板,便可露出人体需要检查的部位,较传统装置而言,操作更为简单,省时省力,工作效率更高。同时,本装置的结构设置有利于缩小空间面积,提升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CT检查在医院临床中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但当CT对受检者进行检查的同时,对受检者产生了辐射伤害,尤其在受检者无防护或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会更加明显。辐射可以严重地影响人类的遗传性,使受辐射的人群及其子女的寿命缩短。现在放射检查科工作人员的防护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防护绝大部分都达到了相关标准要求,但对于受检者和其它相关人员的防护还不尽人意。一方面人们对CT检查辐射的危害性及相关知识缺乏认识,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在检查前很少主动要求防护;另一方面放射检查科工作人员比较少履行事先告知CT检查产生的辐射有害身体健康的义务,更有甚者,为提高工作效率或方便检查,多人同进同出CT检查室,对受检者和其他相关人员造成辐射伤害。在CT扫描时,应尽量避开甲状腺、乳腺、性腺及眼晶状体等对射线敏感的器官,对受检者非曝光部位应采用含铅物品进行遮盖。但是,CT检查的防护与普通X光机的防护不同,它的球管在曝光时是围着受检者旋转的,对受检者的防护也必须做到360度不间断的防护,不能只是简单在受检者身上搭上一块铅皮而已。现有申请号为201620154698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CT检查用防护装置,虽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但其结构复杂,操作时需要先推开纵向波纹状胶铅板,再推开横向波纹状胶铅板,较为复杂,会浪费时间,使其工作效率降低,且该装置占用空间面积大,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转动连接在底部框架上的顶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呈半圆形结构,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匹配形成防护空间,所述底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底部边框、第二底部边框、第三底部边框和第四底部边框,所述第二底部边框和第四底部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一滑竿和第二滑竿,所述第一滑竿靠近第一底部边框,第二滑竿靠近第三底部边框,所述顶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顶部边框、第一顶部防护板、第二顶部边框和第二顶部防护板,所述第二顶部边框转动连接第三底部边框,所述第一顶部防护板和第二顶部防护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滑竿,第三滑竿靠近第一顶部边框,所述底部框架上设置有一对拉杆,分为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横向拉杆和与之铰接的弧形拉杆,所述横向拉杆的自由端与第一滑竿连接,弧形拉杆的自由端与第三滑竿连接,所述横向拉杆与弧形拉杆铰接的端部与第二滑竿连接,该装置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波纹状胶铅板,其中一波纹状胶铅板的四边分别连接第三滑竿、第二顶部防护板、第一拉杆和第一滑竿,另一波纹状胶铅板的四边分别连接第三滑竿、第一顶部防护板、第二拉杆和第一滑竿,所述波纹状胶铅板的中部位于第二滑竿和第三底部边框之间,即波纹状胶铅板从第二滑竿和第三底部边框之间的间隙穿过。进一步,所述波纹状胶铅板与第一滑竿之间设置有滑扣,滑扣滑动套设第一滑竿上,通过滑扣实现波纹状胶铅板的可折叠式移动;所述第二滑竿上同样滑动套设有滑扣,滑扣连接波纹状胶铅板,实现波纹状胶铅板的可折叠式移动;所述第三滑竿上同样滑动套设有滑扣,滑扣连接波纹状胶铅板,实现波纹状胶铅板的可折叠式移动。进一步,所述第一顶部边框的外侧面设置有一扣合板,所述第一底部边框的顶部设置有一扣合槽,扣合槽与扣合板相互扣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在操作时只需一次性将波纹状胶铅板推开,便可露出人体需要检查的部位,较传统装置而言,操作更为简单,省时省力,工作效率更高。同时,本装置的结构设置有利于缩小空间面积,提升空间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拉杆与滑竿的连接关系图;图3是波纹状胶铅板与滑竿的连接关系图;图4是扣合板与扣合槽匹配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第一底部边框101、第二底部边框102、第三底部边框103、第四底部边框105、第一滑竿106、第二滑竿107、第一顶部边框201、第一顶部防护板202、第二顶部边框203、第二顶部防护板204、第三滑竿205、第一拉杆3、第二拉杆4、横向拉杆5、弧形拉杆6、波纹状胶铅板8、滑扣10、扣合板11、扣合槽12、检查窗2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该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转动连接在底部框架上的顶部框架,顶部框架呈半圆形结构,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匹配形成防护空间。这样,不仅有效的保障了患者平躺的空间,同时还缩小了装置整体的空间占用率。底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底部边框101、第二底部边框102、第三底部边框103和第四底部边框105。第二底部边框102和第四底部边框105之间设置有第一滑竿106和第二滑竿107,第一滑竿106靠近第一底部边框101,第二滑竿107靠近第三底部边框103。顶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顶部边框201、第一顶部防护板202、第二顶部边框203和第二顶部防护板204。第二顶部边框203转动连接第三底部边框103,第一顶部防护板202和第二顶部防护板204之间设置有第三滑竿205,第三滑竿205靠近第一顶部边框201。底部框架上设置有一对拉杆,分为第一拉杆3和第二拉杆4,第一拉杆3和第二拉杆4均包括横向拉杆5和与之铰接的弧形拉杆6。横向拉杆5的自由端与第一滑竿106连接,弧形拉杆6的自由端与第三滑竿205连接,横向拉杆5与弧形拉杆6铰接的端部与第二滑竿107连接。该装置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波纹状胶铅板8,其中一波纹状胶铅板8的四边分别连接第三滑竿205、第二顶部防护板204、第一拉杆3和第一滑竿106;另一波纹状胶铅板8的四边分别连接第三滑竿205、第一顶部防护板202、第二拉杆4和第一滑竿106;波纹状胶铅板8的中部位于第二滑竿107和第三底部边框103之间,即波纹状胶铅板8从第二滑竿107和第三底部边框103之间的间隙穿过。其中,波纹状胶铅板8与第一滑竿106之间设置有滑扣10,滑扣10滑动套设第一滑竿106上,通过滑扣10实现波纹状胶铅板8的可折叠式移动;第二滑竿107上同样滑动套设有滑扣10,滑扣10连接波纹状胶铅板8,实现波纹状胶铅板8的可折叠式移动;第三滑竿205上同样滑动套设有滑扣10,滑扣10连接波纹状胶铅板8,实现波纹状胶铅板8的可折叠式移动。第一顶部边框201的外侧面设置有一扣合板11,第一底部边框101的顶部设置有一扣合槽12,扣合槽12与扣合板11相互扣合,以实现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配合关闭。本技术不仅解决了CT检查患者身体局部时,既要能够暴漏出检查部位,又要防护住其他的部位,而每个患者可能检查的部位是不同的,而不可能为每个位置设置对应的防护装置的问题。同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本实施例中,用手向两边分离第一拉杆3和第二拉杆4,拉杆的弧形拉杆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转动连接在底部框架上的顶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呈半圆形结构,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匹配形成防护空间,所述底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底部边框、第二底部边框、第三底部边框和第四底部边框,所述第二底部边框和第四底部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一滑竿和第二滑竿,所述第一滑竿靠近第一底部边框,第二滑竿靠近第三底部边框,所述顶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顶部边框、第一顶部防护板、第二顶部边框和第二顶部防护板,所述第二顶部边框转动连接第三底部边框,所述第一顶部防护板和第二顶部防护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滑竿,第三滑竿靠近第一顶部边框,所述底部框架上设置有一对拉杆,分为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横向拉杆和与之铰接的弧形拉杆,所述横向拉杆的自由端与第一滑竿连接,弧形拉杆的自由端与第三滑竿连接,所述横向拉杆与弧形拉杆铰接的端部与第二滑竿连接,该装置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波纹状胶铅板,其中一波纹状胶铅板的四边分别连接第三滑竿、第二顶部防护板、第一拉杆和第一滑竿,另一波纹状胶铅板的四边分别连接第三滑竿、第一顶部防护板、第二拉杆和第一滑竿,所述波纹状胶铅板的中部位于第二滑竿和第三底部边框之间,即波纹状胶铅板从第二滑竿和第三底部边框之间的间隙穿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T检查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底部框架和转动连接在底部框架上的顶部框架,所述顶部框架呈半圆形结构,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匹配形成防护空间,所述底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底部边框、第二底部边框、第三底部边框和第四底部边框,所述第二底部边框和第四底部边框之间设置有第一滑竿和第二滑竿,所述第一滑竿靠近第一底部边框,第二滑竿靠近第三底部边框,所述顶部框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顶部边框、第一顶部防护板、第二顶部边框和第二顶部防护板,所述第二顶部边框转动连接第三底部边框,所述第一顶部防护板和第二顶部防护板之间设置有第三滑竿,第三滑竿靠近第一顶部边框,所述底部框架上设置有一对拉杆,分为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拉杆包括横向拉杆和与之铰接的弧形拉杆,所述横向拉杆的自由端与第一滑竿连接,弧形拉杆的自由端与第三滑竿连接,所述横向拉杆与弧形拉杆铰接的端部与第二滑竿连接,该装置还包括对称设置的一对波纹状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帆王永丽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