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603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隧道本体,隧道本体包括隧道底壁、隧道侧壁和圆弧形的隧道顶壁,隧道顶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管,每个第一进水管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隧道底壁上且位于隧道底壁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道,人行道靠近隧道侧壁的边缘开设有排水槽,隧道的侧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一进水管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导流管,导流管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连通设置,另一端朝向排水槽内延伸设置,地下积水可通过隧道顶壁渗出,通过第一进水管上的第一进水孔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内,通过导流管流出至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排出至隧道本体外,防止部分积水堆积至隧道底壁上对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西部基础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各处涌现了大量的隧道工程。我国的西部地区山岭纵横,必将会出现大量的隧道穿越山岭沟谷段,这将不可避免形成沟谷段超浅埋隧道,而盖挖法施工能够保证在超浅埋段施工支护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且在短期内能恢复地面交通。授权公告号为CN10382116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山区沟谷回填隧道构造,包括:回填混凝土基础,沿道路纵向浇筑于沟谷基底稳定岩土体上;隧道结构体,设置于回填混凝土基础顶部;回填缓冲填筑体,填筑于回填混凝土基础及隧道结构体两端;排水通道,设置于沟谷底部,连通回填混凝土基础两侧的回填缓冲填筑体;回填保护层,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造地填筑体,填筑于回填缓冲填筑体及隧道结构体顶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山岭冲沟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地质环境一般较差,部分雨水会沿着回填缓冲填筑体和回填保护层渗入到隧道结构体顶部所在的位置,通过隧道结构体顶部渗入至隧道的路面上,从而对隧道内部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雨水渗入到隧道的路面上以防止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影响的山区沟谷隧道结构。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包括隧道底壁、隧道侧壁和圆弧形的隧道顶壁,所述隧道顶壁上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与圆弧形的隧道顶壁贴合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进水管朝向隧道顶壁的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隧道底壁上且位于隧道底壁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人行道靠近隧道侧壁的边缘沿人行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两端贯穿人行道设置,所述隧道的侧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一进水管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连通设置,另一端朝向排水槽内延伸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积水可通过隧道顶壁渗出至第一进水管所在的位置,通过第一进水管上的第一进水孔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内,通过第一进水管流通至导流管内,通过导流管流出至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排出至隧道本体外,防止部分积水通过隧道顶壁渗出掉落至隧道底壁上,对隧道底壁上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并且可防止积水对整个隧道本体的强度造成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隧道顶壁上沿隧道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长度方向沿平行于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与第一进水管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朝向隧道顶壁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进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进水管和第一进水管的设置增大了隧道顶壁的排水面积,进一步使得隧道顶壁上伸出的积水可通过第二进水孔流动至第二进水管内,从而通过第二进水管流动至第一进水管内排出,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交叉点设置有第三进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另一端穿设且延伸至隧道顶壁外设置,所述第三进水管上沿第三进水管的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进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进水管的设置可使得部分还未渗入至隧道顶壁上的积水可直接进入至第三进水管内,从而通过第三进水管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内排出,进一步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第三进水孔的设置可使得渗入至隧道顶壁内的部分积水可直接通过第三进水孔进入至第三进水管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隧道顶壁的排水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隧道顶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三进水管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三进水管远离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面与凹槽的底壁位于同一个平面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的设置可使得部分还未渗入隧道顶壁上的积水直接流动至凹槽内收集,从而间接提高了第三进水管对积水的排出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一进水管和多个所述第二进水管之间形成多个矩形的空间,每个所述空间内均封设有土工防水布,所述土工防水布的四边分别通过粘合剂粘贴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未流动至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内的积水可被土工防水布阻挡,从而防止积水流动至隧道底壁上对行驶的车辆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积水的排出效果;将土工防水布粘贴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上,提高了土工防水布与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之间的密封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土工防水布背离隧道底壁的面上且位于土工防水布的中心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挂钩,所述隧道顶壁上且位于每个挂钩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用于供挂钩挂接的挂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挂钩和挂环的设置可使得土工防水布的中心被拉起,从而使得积攒至土工防水布上的积水可通过土工防水布流动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上,提高了土工防水布对积水的排出效果,防止积水长期积攒至土工防水布上导致土工防水布失去防水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均包括横截面呈“U”形设置的槽体,“U”形的槽体的开口上封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横街面呈圆弧形设置,圆弧形的挡板的凹口朝向背离槽体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分别设置在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挡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弧形的挡板可对积水起到导流的效果,使得积水可通过圆弧形的挡板流动至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所在的位置,提高了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对积水的收集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进水管插接且滑动连接于所述隧道顶壁上,所述隧道侧壁与导流管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至导流管上,另一端垂直于连接杆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穿设有螺纹连接于隧道侧壁内的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和螺栓的设置可使得导流管可拆卸连接至隧道侧壁上,将导流管于隧道侧壁上取下,带动第三进水管于隧道顶壁上取出,使得导流管带动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于隧道顶壁上取下,从而方便对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导流管和土工防水布安装和拆卸,符合实际安装应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可通过第一进水孔和第二进水孔进入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内,通过第一进水管上的导流管流出至排水槽内,通过排水槽排出至隧道本体外,防止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流动至隧道底壁上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影响,并且防止积水对隧道本体的强度造成影响;2.部分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可通过土工防水布流动至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在的位置,从而进一步使得隧道顶壁上渗出的积水对隧道底壁上的车辆造成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对隧道内积水的排出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展示土工防水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包括隧道底壁(1)、隧道侧壁(11)和圆弧形的隧道顶壁(12),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顶壁(12)上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管(121),所述第一进水管(121)与圆弧形的隧道顶壁(12)贴合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进水管(121)朝向隧道顶壁(12)的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122),所述隧道底壁(1)上且位于隧道底壁(1)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道(13),所述人行道(13)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人行道(13)靠近隧道侧壁(11)的边缘沿人行道(1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131),所述排水槽(131)的两端贯穿人行道(13)设置,所述隧道的侧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一进水管(121)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导流管(111),所述导流管(111)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121)连通设置,另一端朝向排水槽(131)内延伸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包括隧道底壁(1)、隧道侧壁(11)和圆弧形的隧道顶壁(12),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顶壁(12)上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管(121),所述第一进水管(121)与圆弧形的隧道顶壁(12)贴合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进水管(121)朝向隧道顶壁(12)的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水孔(122),所述隧道底壁(1)上且位于隧道底壁(1)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道(13),所述人行道(13)沿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人行道(13)靠近隧道侧壁(11)的边缘沿人行道(1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排水槽(131),所述排水槽(131)的两端贯穿人行道(13)设置,所述隧道的侧壁上且位于每个第一进水管(121)的端部所在的位置均设置有导流管(111),所述导流管(111)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121)连通设置,另一端朝向排水槽(131)内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顶壁(12)上沿隧道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管(123),所述第二进水管(123)的长度方向沿平行于隧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123)与第一进水管(121)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123)朝向隧道顶壁(12)的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进水孔(1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的交叉点设置有第三进水管(125),所述第三进水管(125)的一端与第一进水管(121)和第二进水管(123)的交叉点呈连通设置,另一端穿设且延伸至隧道顶壁(12)外设置,所述第三进水管(125)上沿第三进水管(125)的方向开设有多个第三进水孔(12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山区沟谷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煜田琴张志强辜志敏罗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鸥鹏建筑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