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及静电纺纱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5942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及静电纺纱设备,涉及静电纺纱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架体、旋转轴、第一驱动件、喷液盒以及第二驱动件;旋转轴的外周缠绕有金属丝;第一驱动件与旋转轴的一端相连;喷液盒套设于旋转轴的外周;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旋转轴下方且上端与喷液盒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通过在旋转轴外周设置金属丝,实现在旋转轴表面增加凹凸点便于沾附溶液的效果,喷液盒在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能够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实现对旋转轴外周的往复喷液,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旋转轴以及金属丝上沾附的溶液可以向接收极发射,在接收极的基材上形成纤维细丝,实现快速均匀的纺纱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及静电纺纱设备
本技术属于静电纺纱设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及设有该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的静电纺纱设备。
技术介绍
静电纺纱是一种特殊的纤维制造工艺,其制造过程是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聚合物溶液液滴在电极上由球形变为圆锥形,并从圆锥尖端延展得到纤维细丝,并加速移动到另一电极上的基材上,最终形成类似于无纺布状的纳米纤维网。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的特性,能够作为良好的过滤材料进行使用。现如今使用的静电纺纱设备一般利用喷嘴将丝线喷出,使用时容易造成喷嘴的堵塞,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另外上述制备技术生产效率低下,纤维细丝的均匀性差,难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静电纺纱效率低、纤维细丝均匀性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包括架体、旋转轴、第一驱动件、喷液盒以及第二驱动件;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架体转动连接,外周缠绕有金属丝;第一驱动件与旋转轴的一端相连且用于驱动旋转轴转动;喷液盒套设于旋转轴的外周,且进口端与供液箱相连;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旋转轴下方,上端与喷液盒相连且用于驱动喷液盒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一导轨、第一丝杠以及框架;第一导轨平行于旋转轴设置于旋转轴的下方;第一丝杠平行于第一导轨设置于第一导轨的下方;框架套设于旋转轴、第一导轨以及第一丝杠外部,且内顶面与喷液盒固接,框架的内侧还固设有用于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以及设置于第一滑块上方且用于与第一丝杠相配合的第一丝母。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喷液盒的内腔底部为倒圆锥形,喷液盒的下端还设有用于与供液箱相连通的第一回收管。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丝杠、第二导轨以及导块;第二丝杠平行于旋转轴设置于旋转轴的下方;第二导轨平行于第二丝杠设置于第二丝杠的下方;导块下端设有用于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且上端设有用于与第二丝杠螺纹连接的内螺纹,导块的上端与喷液盒固接。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喷液盒的内腔两侧壁自上而下向内倾斜,喷液盒的外侧下部设有与供液箱相连通的第二回收管。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金属丝在旋转轴上设有旋向相反的两组。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两组金属丝的螺距相同。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喷液盒与供液箱之间设有定量供液泵,定量供液泵为蠕动泵。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喷液盒与定量供液泵通过供液管相连,供液管的外部套设有拖链。一种静电纺纱设备,包括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以及设置于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上方的接收极,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与高压电源的一极相连,接收极与高压电源的另一极相连。本技术提供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通过在旋转轴外周设置金属丝,实现在旋转轴表面增加凹凸点便于沾附溶液的效果,旋转轴贯穿喷液盒设置,喷液盒在第二驱动件的带动下能够沿旋转轴的轴向移动,实现对旋转轴外周的往复喷液,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旋转轴以及金属丝上沾附的溶液可以向接收极发射,在接收极的基材上形成纤维细丝,实现快速均匀的纺纱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A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B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0、架体;200、旋转轴;210、金属丝;300、第一驱动件;400、喷液盒;410、供液箱;420、定量供液泵;430、第一回收管;440、第二回收管;500、第二驱动件;510、第一导轨;520、第一丝杠;530、框架;531、第一滑块;532、丝母;540、第二丝杠;550、第二导轨;560、导块;561、第二滑块;600、拖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及设有该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的静电纺纱设备进行说明。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包括架体100、旋转轴200、第一驱动件300、喷液盒400以及第二驱动件500;旋转轴200的两端分别与架体100转动连接,外周缠绕有金属丝210;第一驱动件300与旋转轴200的一端相连且用于驱动旋转轴200转动;喷液盒400套设于旋转轴200的外周,且进口端与供液箱410相连;第二驱动件500设置于旋转轴200下方,上端与喷液盒400相连且用于驱动喷液盒400沿旋转轴200的轴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通过在旋转轴200外周设置金属丝210,达到在旋转轴200表面增加凹凸点便于沾附溶液的效果,旋转轴200贯穿喷液盒400设置,喷液盒400在第二驱动件500的带动下能够沿旋转轴200的轴向移动,实现对旋转轴200外周的往复喷液,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旋转轴200以及金属丝210上沾附的溶液可以向接收极发射,在接收极的基材上形成纤维细丝,实现快速均匀的纺纱效果。缠绕于旋转轴200外周的金属丝210可以选择铜丝、铝丝和钢丝中的一种,由于上述材质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所以能够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溶液在金属丝210的外周快速形成泰勒锥,结合旋转轴200的实时旋转,能够有效的提高溶液向接收极上成型的效率。本实施例中,采用钢丝进行缠绕,具有成本低,耐腐蚀性强的特点。另外对于缠绕方式,可以采用无规则缠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间隔一定距离螺旋缠绕的形式。本实施例中,采用相同的螺距和旋向进行缠绕的方式,便于起到在接收极的基材上成型均匀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300将电机的输出动力通过带传动传送给旋转轴200驱动其旋转,避免了旋转轴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与高压电源的一极相连,其特征在于,包括:/n架体;/n旋转轴,两端分别与所述架体转动连接,外周缠绕有金属丝;/n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相连;/n喷液盒,套设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且进口端与供液箱相连;以及/n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下方,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上端与所述喷液盒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喷液盒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与高压电源的一极相连,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
旋转轴,两端分别与所述架体转动连接,外周缠绕有金属丝;
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相连;
喷液盒,套设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且进口端与供液箱相连;以及
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下方,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上端与所述喷液盒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喷液盒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第一导轨,平行于所述旋转轴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下方;
第一丝杠,平行于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的下方;以及
框架,套设于所述旋转轴、所述第一导轨以及所述第一丝杠外部,且内顶面与所述喷液盒固接,所述框架的内侧还固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上方且用于与所述第一丝杠相配合的第一丝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液盒的内腔底部为倒圆锥形,所述喷液盒的下端还设有用于与所述供液箱相连通的第一回收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纺纱旋转发射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第二丝杠,平行于所述旋转轴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宏良焦东伟曹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耐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