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文惠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566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包括沉块和吊环,沉块上表面的前后左右端均固定安装有吊环,沉块的上方中部固定安装有系链环,系链环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锚链,锚链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立管连接环,连接环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立管,立管的上方通过锚链固定连接有浮台,浮台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脐带缆,脐带缆下端连接有地震传感器,浮台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压载仓,浮台的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浮力仓,浮台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设备舱,浮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桅杆,桅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天线平台,天线平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避免线缆之间的干扰,使用时对渔业作业影响较小,不容易遭受登乘、破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
本技术涉及地震探测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
技术介绍
海底地震探测新型浮标平台可以获取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数据,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获取海域气象水文、海底地质等海洋环境资料的能力,并能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标识和自动发送。由浮标体、供电单元、辅助设备等部分组成,现有的浮标平台在使用的过程中,浮台扭转是系泊缆与数据脐带缆缠绕的主要原因,系泊缆与数据脐带缆缠绕后容易对装置的运行进行干扰,占用海域面积大,影响渔业作业,且容易被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包括沉块和吊环,所述沉块上表面的前后左右端均固定安装有吊环,所述沉块的上方中部固定安装有系链环,所述系链环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锚链,所述锚链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立管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立管,所述立管的上方通过锚链固定连接有浮台,所述浮台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脐带,所述浮台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压载仓,所述浮台的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浮力仓,所述浮台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设备舱,所述浮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桅杆,所述桅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天线平台,所述天线平台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优选的,所述立管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沉块、立管与浮台之间共有三段同质的锚链相连。优选的,所述锚链由R5级别的2个81mm卸扣锚链、2个81mm末端锚链组成。优选的,所述浮台由直径为4m的圆柱形浮筒组成,所述设备舱内分别设有电池舱和设备储存舱,所述浮力仓敷设适量泡沫以提高抗沉性,所述压载仓中装载有适量的压载物。优选的,所述天线平台位于浮台的最顶部,可由桅杆内部黄梯达到,天线平台12上布置有六个太阳能板,面积约6平米,最大功率1kW,日均发电量不小于3kW,以保证浮台上设备的正常用电。优选的,所述脐带的中部设置有浮力段。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浮台扭转是系泊缆与数据脐带缆缠绕的主要原因,而单锚腿系泊主要靠刚性杆通过短锚链与浮台连接,单锚腿系泊仅有一根系泊腿,与数据脐带缆缠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通过合力设置脐带缆浮力段长度等参数,可有效避免线缆之间的干扰。2、单锚腿系泊占用海域面积控制在50m半径范围。对比三锚链系泊占用海域面积大(锚泊点直径在400m左右,且需要设定一定的警戒范围),对渔业作业影响较小。3、浮台存在净浮力,基本沉没于水线下,难以较长时间停留。难以遭受登乘、破坏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沉块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浮台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锚链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天线平台局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例说明:1-沉块,2-吊环,3-系链环,4-锚链,5-立管连接环,6-立管,7-浮台,701-脐带,8-压载仓,9-浮力仓,10-设备舱,11-桅杆,12-天线平台,13-太阳能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5,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包括沉块1和吊环2,沉块1上表面的前后左右端均固定安装有吊环2,沉块1的上方中部固定安装有系链环3,系链环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锚链4,锚链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立管连接环5,连接环5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立管6,立管6的上方通过锚链4固定连接有浮台7,浮台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脐带701,浮台7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压载仓8,浮台7的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浮力仓9,浮台7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设备舱10,浮台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桅杆11,桅杆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天线平台12,天线平台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13。本实施例中,立管6的数量为两个,沉块1、立管6与浮台7之间共有三段同质的锚链4相连,由于浮台7采用单锚腿系泊方案,单锚腿系泊仅有一根系泊腿,与数据脐带701缆缠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通过合力设置脐带701缆浮力段长度等参数,可有效避免线缆之间的干扰。本实施例中,锚链4由R5级别的2个81mm卸扣锚链、2个81mm末端锚链组成,锚链4可有效对抗风浪流作用下的浮台7运动,具有抗台能力,并能有效减少浮台7的自身旋转,避免与数据传输线的干扰。本实施例中,浮台7由直径为4m的圆柱形浮筒组成,设备舱10内分别设有电池舱和设备储存舱,浮力仓9敷设适量泡沫以提高抗沉性,压载仓8中装载有适量的压载物,使得当浮台7存在净浮力,基本沉没于水线下,难以较长时间停留,难以遭受登乘、破坏等.本实施例中,桅杆11上布置有黄梯、避雷针、雷达反射体、航标灯、风向风速传感器、超短波天线、卫星通信天线、北斗天线、气温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使得桅杆11上的多种仪器可获取海域气象水文、海底地质等海洋环境资料,并能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标识和自动发送。本实施例中,天线平台12位于浮台7的最顶部,可由桅杆11内部黄梯达到,天线平台12上布置有六个太阳能板13,面积约6平米,最大功率1kW,日均发电量不小于3kW,以保证浮台7上设备的正常用电,使得太阳能板13产生的电力可储存在设备舱10的电池舱内,以对浮台7上的设备进行供电。本实施例中,脐带701的中部设置有浮力段,由于浮台7采用单锚腿系泊方案,单锚腿系泊仅有一根系泊腿,与数据脐带701缆缠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通过合力设置脐带701缆浮力段长度等参数,可有效避免线缆之间的干扰。工作原理:使用时,预先将沉块1设置在海底,这时浮台7存在净浮力,基本沉没于水线下,难以较长时间停留,难以遭受登乘、破坏等,浮台7飘动时,由于浮台7由海底的沉块1和2根立管6和3段短锚链4相连接,可有效对抗风浪流作用下的浮台7运动,具有抗台能力,并能有效减少浮台7的自身旋转,避免与数据传输线的干扰,,由于浮台7采用单锚腿系泊方案,单锚腿系泊仅有一根系泊腿,与数据脐带701缆缠绕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通过合力设置脐带701缆浮力段长度等参数,可有效避免线缆之间的干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包括沉块(1)和吊环(2),所述沉块(1)上表面的前后左右端均固定安装有吊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块(1)的上方中部固定安装有系链环(3),所述系链环(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锚链(4),所述锚链(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立管连接环(5),所述连接环(5)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立管(6),所述立管(6)的上方通过锚链(4)固定连接有浮台(7),所述浮台(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脐带(701),所述浮台(7)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压载仓(8),所述浮台(7)的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浮力仓(9),所述浮台(7)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设备舱(10),所述浮台(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桅杆(11),所述桅杆(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天线平台(12),所述天线平台(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包括沉块(1)和吊环(2),所述沉块(1)上表面的前后左右端均固定安装有吊环(2),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块(1)的上方中部固定安装有系链环(3),所述系链环(3)的上方固定连接有锚链(4),所述锚链(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立管连接环(5),所述连接环(5)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立管(6),所述立管(6)的上方通过锚链(4)固定连接有浮台(7),所述浮台(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脐带(701),所述浮台(7)的内部下方固定安装有压载仓(8),所述浮台(7)的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浮力仓(9),所述浮台(7)的内部上方固定安装有设备舱(10),所述浮台(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桅杆(11),所述桅杆(1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天线平台(12),所述天线平台(1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底地震探测的新型浮标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惠周蓝捷张艺峰姚道平方伟华王遹其薛蕾
申请(专利权)人:李文惠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