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及捕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55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4
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及捕集器,涉及油雾捕集器技术领域,该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包括油雾捕集腔,油雾捕集腔位于进气口的上方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油雾捕集腔位于进气口的下方的内部设置有隔气板,使油雾捕集腔分隔为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内部设置有冷凝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导流板和隔气板,由导流板将进入的气态油雾进行导流形成均匀密布的气流导入上腔体内,并由冷凝部件进行冷凝净化形成液态油雾,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冷凝净化形成的液态油雾由于重力滴入下腔体完成收集,避免液态油雾沉积在进气口处影响进气速率,隔气板能隔绝进入的气态油雾进入下腔体,进一步增加进气速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及捕集器
本技术涉及油雾捕集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及捕集器。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持续提高,市面上各种净化设备和净化方式层出不穷。但是针对工业废气、油雾等气态有害物质的净化设备大都采用燃烧,催化和洗涤等耗材型的处理方式,且生成物不具备循环利用价值。由而低温冷或超低温凝式的废气油雾净化设备,利用有油雾在其沸点以下温度冷凝成的液体进行收集,零耗材且可循环利用。专利CN206762312U公开了一种有机废气净化处理设备,为提高效率采用了冷凝器腔+吸附腔组合的方式,但该设备受进气口尺寸限制导致处理速率慢,系统结构复杂且吸附腔需要吸附板、四氯化等碳吸附剂属于耗材型,需要不断补充更换,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该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能够加快净化处理速率,同时无需吸附剂,降低设备成本。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包括腰部开设有进气口,且顶部开设有出气口的油雾捕集腔,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方的内部设置有隔气板,使所述油雾捕集腔分隔为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有冷凝部件。通过在进气口的上、下方分别设置导流板和隔气板,由导流板将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油雾进行导流形成均匀密布的气流导入上腔体内,并由上腔体内的冷凝部件进行冷凝净化形成液态油雾,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冷凝净化形成的液态油雾由于重力滴入下腔体完成收集,避免液态油雾沉积在进气口处影响进气速率,隔气板能隔绝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油雾进入下腔体,进一步增加进气速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由于不使用吸附剂,降低了设备成本。进一步的,所述隔气板呈内凹设置,所述冷凝部件为设置在上腔体内部,且与外界连通的螺旋冷凝管。内凹的隔气板能够将分散滴在隔气板上的液体油雾集中汇集起来,使液体油雾能够更好的流入下腔体,使用螺旋冷凝管能够增加汽油油雾与冷凝管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冷凝净化速率,同时螺旋冷凝管与外界连通,能够使外界的冷凝介子进入螺旋冷凝管内进行冷凝净化操作。进一步的,所述上腔体包括第一上腔体,及与所述第一上腔体固定连通的第二上腔体,所述第二上腔体呈锥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上腔体顶部设置有安装吊环。其中第一上腔体与第二上腔体之间固定连通的方式可以采用密封垫和螺钉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能够在需要的将其分离,便于内部检查,同时第二上腔体呈锥状结构设置能够避免净化后的气体形成气流循环死角,方便净化后的气体排出,安装吊环能够将其挂在需要的地方。进一步的,所述上腔体的外部设置有保温部件。保温部件能够避免上腔体内部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增加上腔体内部的冷凝效果。进一步的,所述保温部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腔体的外部的第一发泡保温部件,及设置在所述第二上腔体的外部的海绵保温部件。第一发泡保温部件用于第一上腔体保温,海绵保温部件用于第二上腔体保温,同时海绵保温部件可以随时拿掉,能够在需要将第一上腔体与第二上腔体分离时进行相应的操作。进一步的,所述中腔体的一侧设置有气密过线器,所述下腔体包括下腔体本体,及与所述下腔体底部固定的安装基脚。气密过线器用于连接油雾捕集腔内外的导线,用于检测内部的温度压力信息,安装基脚用于安装。进一步的,所述下腔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液部件。排液部件用于排出沉积在下腔体内的液态油雾,使排油和净化同步进行,保证设备不间断运行,减少对正常生产的影响。同时下腔体也可以与中腔体分离设置,并采用密封垫和螺钉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能够在需要的将其分离,便于内部检查。进一步的,所述排液部件为排油管道,所述排油管道设置在所述下腔体底部,并贯穿所述安装基脚。通过排油管道将沉积在下腔体内的液态油雾排出进行收集重复利用。进一步的,所述下腔体的外部的第二发泡保温部件。避免下腔体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防止处于低温的液态油雾重新受热蒸发,影响净化效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包括腰部开设有进气口,且顶部开设有出气口的油雾捕集腔,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方的内部设置有隔气板,使所述油雾捕集腔分隔为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有冷凝部件,本技术通过在进气口的上、下方分别设置导流板和隔气板,由导流板将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油雾进行导流形成均匀密布的气流导入上腔体内,并由上腔体内的冷凝部件进行冷凝净化形成液态油雾,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冷凝净化形成的液态油雾由于重力滴入下腔体完成收集,避免液态油雾沉积在进气口处影响进气速率,隔气板能隔绝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油雾进入下腔体,进一步增加进气速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由于不使用吸附剂,降低了设备成本。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捕集器,该捕集器使用上述的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由于在进气口的上、下方分别设置导流板和隔气板,由导流板将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油雾进行导流形成均匀密布的气流导入上腔体内,并由上腔体内的冷凝部件进行冷凝净化形成液态油雾,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冷凝净化形成的液态油雾由于重力滴入下腔体完成收集,避免液态油雾沉积在进气口处影响进气速率,隔气板能隔绝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态油雾进入下腔体,进一步增加进气速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净化处理速率,同时由于不使用吸附剂,降低了设备成本。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中包括有:油雾捕集腔1,进气口11,出气口12,导流板2,隔气板3,上腔体4,第一上腔体41,第二上腔体42,安装吊环43,中腔体5,气密过线器51,下腔体6,安装基脚61,冷凝部件7,排液部件8。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腰部开设有进气口11,且顶部开设有出气口12的油雾捕集腔1,所述油雾捕集腔1位于所述进气口11的上方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2,所述油雾捕集腔1位于所述进气口11的下方的内部设置有隔气板3,使所述油雾捕集腔1分隔为上腔体4、中腔体5和下腔体6,所述上腔体4内部设置有冷凝部件7。通过在进气口11的上、下方分别设置导流板2和隔气板3,由导流板1将从进气口11进入的气态油雾进行导流形成均匀密布的气流导入上腔体4内,并由上腔体4内的冷凝部件7进行冷凝净化形成液态油雾,增加了净化处理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包括腰部开设有进气口,且顶部开设有出气口的油雾捕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方的内部设置有隔气板,使所述油雾捕集腔分隔为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有冷凝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包括腰部开设有进气口,且顶部开设有出气口的油雾捕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的内部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油雾捕集腔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方的内部设置有隔气板,使所述油雾捕集腔分隔为上腔体、中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内部设置有冷凝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气板呈内凹设置,所述冷凝部件为设置在上腔体内部,且与外界连通的螺旋冷凝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体包括第一上腔体,及与所述第一上腔体固定连通的第二上腔体,所述第二上腔体呈锥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上腔体顶部设置有安装吊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温冷凝式油雾捕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体的外部设置有保温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正永赵桓胡锐武斌波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