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38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7: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风模块,优化了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以增大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市场上的空调器通常配置有新风模块,以利用该新风模块将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补充室内环境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常规新风模块通常在其内部构造有供风机组件安装的新风风道,然而,这种常规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通常是一整个较大的风腔,风机组件安装在其中时所产生的风压较小,从而导致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较小。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即使申请人认为该技术还存在不足并将其写入
技术介绍
中,但不代表申请人承认该技术为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旨在优化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以增大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与所述底壳适配盖合的壳盖;其中,所述底壳构造有第一腔体,所述中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敞口处,以与所述第一腔体配合形成所述出风腔。可选地,所述底壳还构造有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壳盖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壳盖之间的过风腔,所述过风腔将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和所述进风腔连通。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和第一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离心风轮的另一端形成进风端,并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对应。可选地,所述中隔板于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构造有导风环,所述导风环自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朝向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呈渐缩状延伸设置。可选地,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构造有引风圈,所述导风环的缩口端伸入至所述引风圈内,所述导风环的外周壁和所述引风圈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避空间隙,以供所述离心风轮旋转。可选地,所述底壳的底部朝远离所述中隔板的方向有电机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腔朝所述第一腔体敞口,以供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可选地,所述中隔板在其中心区域构造形成所述通风孔,以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对应;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的通风面面积,与所述中隔板的侧面面积的比值不小于1/4,且不大于3/4。可选地,所述底壳的与所述第一腔体对应的侧壁开设有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适用于向前出风;所述底壳的与所述第二腔体对应的侧壁开设有新风进口,所述新风进口适用于自后进风。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中隔板的迎风面构造有传感器固定件,所述传感器固定件位于所述中隔板靠近所述前进风腔的位置,所述传感器固定件适用于固定所述温度传感器。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沿所述壳体的内外向可抽拉地安装于所述中隔板上,并位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的进风侧。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阀门组件,所述阀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新风进口处的新风门,以及与所述新风门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适用于驱动所述新风门翻转而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进口。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及安装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模块。其中,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风机组件。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新风模块的进风腔适用于通过新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新风模块的出风腔适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可选地,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的端部,所述面板的端部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内配置中隔板,以使得新风风道被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通过中隔板上的通风孔连通,从而相对于整个新风风道而言,出风腔的容积小于整个新风风道的容积。因此,当风机组件在出风腔内旋转工作时,风机组件从中隔板的通风孔快速吸入空气并挤压在出风腔内,从而使得出风腔风压较高,进而增大风机组件从新风出口输出新风量的速率,大大增大新风模块输出的新风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新风模块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新风模块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沿I-I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3中新风模块另一视角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图7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8为图7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空调器333过风腔110机壳301新风进口111底盘302新风出口112面框400风机组件113面板410离心风轮101进风口411引风圈102第一出风口420第一电机103第二出风口500净化组件200新风模块510安装架300壳体520净化件310底壳600中隔板311第一腔体610通风孔312第二腔体611导风环313电机安装腔620传感器固定件320壳盖700阀门组件330新风风道710新风门331进风腔720第二电机332出风腔800新风管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n中隔板,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以及/n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构造有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和出风腔;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位于所述进风腔和出风腔之间,所述中隔板贯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以及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及与所述底壳适配盖合的壳盖;其中,所述底壳构造有第一腔体,所述中隔板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的敞口处,以与所述第一腔体配合形成所述出风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构造有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壳盖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所述新风风道还包括位于所述中隔板和所述壳盖之间的过风腔,所述过风腔将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和所述进风腔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和第一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离心风轮的另一端形成进风端,并与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于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构造有导风环,所述导风环自所述通风孔的周缘朝向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呈渐缩状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构造有引风圈,所述导风环的缩口端伸入至所述引风圈内,所述导风环的外周壁和所述引风圈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避空间隙,以供所述离心风轮旋转。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底部朝远离所述中隔板的方向有电机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腔朝所述第一腔体敞口,以供所述第一电机安装。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在其中心区域构造形成所述通风孔,以与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元乐皮书扬徐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