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及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4261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1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及其结构,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模具组件,模具组件上设有矩阵齿;步骤二,固定模具组件,浇筑后,形成第一组合体;步骤三,第一组合体上形成有矩阵凹槽;步骤四,待第一组合体凝固成型后,拆除模具组件;步骤五,在第一组合体上继续浇筑,形成第二组合体,第二组合体上形成有与矩阵凹槽适配的矩阵凸起;步骤六,对成型后的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进行浇水养护。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增大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衔接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及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建筑
,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及其结构。
技术介绍
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把混凝土等材料到模子里制成预定形体。在现浇混凝土依然盛行与推广的当下,混凝土的节点处理已经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及相互衔接的重要控制点,显然所有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连接现行的以人工清凿为主,往往处理起来困难而且达到的效果也不是令人满意,同时因为此处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而对单体的施工周期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增大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墙体衔接的稳定性的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及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模具组件,模具组件上设有矩阵齿;步骤二,固定模具组件,进行浇筑,浇筑后,形成第一组合体;步骤三,第一组合体上形成有矩阵凹槽;步骤四,待第一组合体凝固成型后,拆除模具组件;步骤五,在第一组合体上继续浇筑,形成第二组合体,第二组合体上形成有与矩阵凹槽适配的矩阵凸起;步骤六,对成型后的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进行浇水养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榫卯形式的混凝土连接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去人工清凿混凝土墙体的根部,同时成型效果好,矩阵凹槽与矩阵凸起增大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混凝土粘结的稳定性,由于提前预埋与拆除,也节省了凿毛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了施工周期。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步骤一中,所述模具组件包括模具齿和固定在所述模具齿上的固定件,所述矩阵齿位于所述模具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具齿用于在第一组合体上形成矩阵凹槽。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步骤二中,在所述模具组件上涂刷脱模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涂刷脱模剂方便模具组件的拆卸,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组合体的完整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在步骤二中,在浇筑过程中应实时跟踪检查模具组件是否偏位、下沉,并及时调整至初始标定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混凝土在浇筑时会对模具组件的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查看和调整,有利于避免模具组件在浇筑的过程中产生偏位或下沉而影响墙体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结构,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组合体和第二组合体,所述第一组合体上设有利用模具组件上的矩阵齿形成的矩阵凹槽,所述第二组合体上对应所述矩阵凹槽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矩阵凹槽适配的矩阵凸起,所述第一组合体与所述第二组合体相对的端面互相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榫卯形式的混凝土连接技术,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去人工清凿混凝土墙体的根部,同时成型效果好,增大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了混凝土粘结的整体性效果,由于提前预埋与拆除,也节省了凿毛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了施工周期。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模具组件包括模具齿和固定在所述模具齿上的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具齿用于在第一组合体上形成矩阵凹槽。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凹槽的内壁和所述矩阵凸起的表面粗糙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增加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连接面积,有利于增加墙体连接的稳定性,加大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接触面之间的摩擦性,进一步增加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凸起设置为方形或为倒三角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形的矩阵凸起不仅增加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方便模具组件的拆卸,倒三角形的矩阵凸起有利于进一步增大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加二者连接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矩阵凸起居中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使得重心位于墙体的中间,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混凝土采用榫卯形式连接,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劳动力去清凿混凝土墙体的根部,采用,使得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粘结的稳定性,节省了凿毛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了施工周期;2.矩阵凸起增加了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加第一组合体与第二组合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3.涂刷脱模剂方便模具组件的拆卸,提高了第一组合体的完整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工艺流程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模具组件的组合过程及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按照其提供的工艺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模具组件;2、矩阵齿;3、第一组合体;4、矩阵凹槽;5、第二组合体;6、矩阵凸起;7、模具齿;8、固定件;9、剪力墙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参照图2,制作模具组件1,模具组件1上设有矩阵齿2;模具组件1包括模具齿7和固定在模具齿7上的固定件8,矩阵齿2位于模具齿7上。模具组件1在使用之前涂刷脱模剂,方便在脱模时容易拆卸。步骤二,在墙体居中埋设模具组件1,进行浇筑,浇筑后,形成第一组合体3;且在浇筑过程中应随时跟踪检查模具组件1是否偏位、下沉,并及时调整至标定高度,使模具组件1一直居于混凝土板面的中部。其中,采用激光水平仪引测好该层板面的完成标高面,使用激光水平仪能够测量的更加精准。步骤三,第一组合体3上形成有与模具齿7相适配的矩阵凹槽4;步骤四,待第一组合体3凝固成型后,其中混凝土强度大于等于1.2Mpa时,拆除模具组件1;步骤五,在第一组合体3上继续浇筑,形成第二组合体5,第二组合体5上形成有与矩阵凹槽4适配的矩阵凸起6;步骤六,对成型后的第一组合体3和第二组合体5进行浇水养护。参照图3,在制作模具组件1时,模具齿7设置为锯齿方木,其上的矩阵齿2可为单排或多排阵列分布,且在其宽度方向穿孔,固定件8设置为固定钢筋。将固定钢筋与剪力墙钢筋9进行扎丝绑扎,根据墙体的长度可以选择固定钢筋的数量,一般不少于2道。固定钢筋1采用圆钢(bw+200);锯齿方木的尺寸设置为:(50*100)。锯齿方木高出混凝土板面标高设定距离,设定距离设置为50mm,并使得固定钢筋与剪力墙钢筋9固定牢固。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上述步骤施工时,直接进行冲水即可,不用进行繁琐的接触面凿毛,可直接合模。利用榫卯结构技术可以加强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性,再加上方木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其特征在于:/n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制作模具组件(1),模具组件(1)上设有矩阵齿(2);/n步骤二,固定模具组件(1),浇筑后,形成第一组合体(3);/n步骤三,第一组合体(3)上形成有矩阵凹槽(4);/n步骤四,待第一组合体(3)凝固成型后,拆除模具组件(1);/n步骤五,在第一组合体(3)上继续浇筑,形成第二组合体(5),第二组合体(5)上形成有与矩阵凹槽(4)适配的矩阵凸起(6);/n步骤六,对成型后的第一组合体(3)和第二组合体(5)进行浇水养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作模具组件(1),模具组件(1)上设有矩阵齿(2);
步骤二,固定模具组件(1),浇筑后,形成第一组合体(3);
步骤三,第一组合体(3)上形成有矩阵凹槽(4);
步骤四,待第一组合体(3)凝固成型后,拆除模具组件(1);
步骤五,在第一组合体(3)上继续浇筑,形成第二组合体(5),第二组合体(5)上形成有与矩阵凹槽(4)适配的矩阵凸起(6);
步骤六,对成型后的第一组合体(3)和第二组合体(5)进行浇水养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所述模具组件(1)包括模具齿(7)和固定在所述模具齿(7)上的固定件(8),所述矩阵齿(2)位于所述模具齿(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墙体衔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在所述模具组件(1)上涂刷脱模剂。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礼鹏沈培徐涛郑锦徐曼刘江民沈傲雪李鸿豪顾斌卢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