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3105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3:10
一种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与底面相对,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这些条状结构从靠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这些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这些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底面。导光板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这些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具有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光板与光源模块,可以减少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并且能减少加工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一般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而且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块提供显示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辉度以及高均匀度的显示光源。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在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中,有时会在导光板设计有沟状结构(如V沟、R沟等)以调整使光线达到特定的效果(如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等),然而,部分光学膜(如反射片等)在搭配此种设计导光板时,会因为光学膜与导光板之间的大面积接触而产生吸附现象,其在显示画面上容易发生各区域的亮度不一致,而产生暗区、亮区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导光板设计点状结构虽然也能使光线达到分散的效果,并且可减少吸附现象,但相较于沟状结构却有加工时间过长,制程效率不高的问题。本「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
技术介绍
」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可以减少反射片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并且能减少加工时间。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可以减少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并且能减少加工时间。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出光面与底面相对,入光面连接于出光面与底面。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这些条状结构从靠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这些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不平行于第二方向。这些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底面。导光板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这些条状结构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发光元件、至少一光学膜、反射片及上述的导光板。发光元件相对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且用于发出光线入射至入光面。至少一光学膜配置于出光面旁。反射片配置于底面旁。本技术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导光板的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条状结构的导光板,本技术实施例的导光板由于具有多个支撑结构,可以减少配置于底面旁的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此外,导光板的底面具有的多个条状结构也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点状结构的导光板,本技术实施例的导光板借由制作大面积地条状结构能减少分别制作多个点状结构的加工时间,提升制程效率。为让本技术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4A至图4D为本技术的光学微结构的其他实施例。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导光板的仰视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包括导光板10、多个发光元件20、至少一光学膜30及反射片40。导光板10具有入光面11及相对的出光面12与底面13,入光面11连接于出光面12与底面13。底面13具有多个条状结构131以及多个支撑结构132。图1及图2中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以及多个支撑结构132的数量仅为示意,本技术并不特别限制条状结构131及支撑结构132的数量。这些条状结构131例如是从靠近入光面11朝远离入光面11的第一方向D1排列,且这些条状结构131分别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不平行于第二方向D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例如是平行于入光面,且第一方向D1例如是垂直于第二方向D2,但不局限于此。这些支撑结构132配置于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131之间,且凸出于底面13。发光元件20相对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设置,且用于发出光线L入射至入光面11。至少一光学膜30配置于出光面12旁。反射片40配置于底面13旁。导光板10在平行于入光面11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多个条状结构131中的每一个在平行于入光面11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图1中是以W1=W示意。本实施例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例如凹陷于底面13,但本技术并不限制条状结构131于导光板10的配置方式,这些条状结构131也可以是凸出于底面13。此外,本实施例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例如是三角柱状,但不局限于此,本技术并不限制条状结构131的形状,只要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即可。多个支撑结构132用于抵触于反射片40,以避免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之间的吸附现象(图2中为了清楚呈现导光板10底面13上的条状结构131与支撑结构132,因此将反射片40与支撑结构132绘示为分离状态,但不局限于此)。因此只要能防止反射片40吸附于导光板10,多个支撑结构132于底面13的分布方式或其形状及使用材料都无特别限制。发光元件20用以提供光线L,发光元件20可选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但本技术并不限制光源种类。图1中的发光元件20的数量是以2个为例,但本技术并不特别限制发光元件20的数量。至少一光学膜30例如包括棱镜片、逆棱镜片、扩散片或其组合等等,可以依据不同的设计需求选用不同的光学膜。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中,导光板10的底面13具有多个条状结构131以及多个支撑结构132,相较于已知技术中表面仅配置有条状结构的导光板,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0由于具有多个支撑结构132,可以减少配置于底面13旁的反射片40与导光板10之间的吸附现象,进而提升亮度均匀度。此外,导光板10的底面13具有的多个条状结构131也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相较于已知技术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其中所述导光板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相对,所述入光面连接于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所述底面具有多个条状结构以及多个支撑结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从靠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方向排列,且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多个支撑结构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其中所述导光板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宽度为W,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长度为W1,且0.9W≦W1≦W。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还具有多个光学微结构,其配置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条状结构之间,且凸出于所述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底面的分布密度是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底面的分布密度为随机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底面的分布密度为局部区块较密或较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一顶点,所述第一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的所述多个第一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一顶点,所述第一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每一所述多个支撑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二顶点,所述第二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光学微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底面倾斜的第二反射面,且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及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差异为±6°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凹陷于所述底面时,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条状结构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侧;当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凸出于所述底面时,所述第二反射面位于所述条状结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光学微结构还具有第一结构面,其连接于所述底面及所述第一反射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面为平面或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条状结构具有远离所述底面的第三顶点,所述第三顶点与所述底面之间具有第三高度,所述多个条状结构的所述多个第三高度是从靠近所述入光面处朝所述第一方向先逐渐变小,再逐渐变大。


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冠彣萧增科刘明达翁兆泓
申请(专利权)人: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