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1896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扰流板技术领域,且公开了SUV的悬浮式扰流板,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转动杆上安装转动齿轮,且调节底座的正面安装调节杆,调节杆的后端贯穿调节腔并固定连接有蜗杆,蜗杆的顶部与转动齿轮啮合,从而通过转动调节杆可带动转动杆,从而控制调节块位移,进而使调节夹块靠近夹持块,对连接杆进行加持固定,使装置达到拆装相对便利的效果;扰流板背面的螺栓上加设了保护套,防止扰流板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碰撞而使螺栓碰坏或者变形,从而使得扰流板能够正常安装,保证了扰流板的质量;扰流板背面加设了内凹筋,提高了扰流板的刚性,增加了扰流板的抗压和抗弯能力,保证了扰流板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SUV的悬浮式扰流板
本技术涉及扰流板
,具体为SUV的悬浮式扰流板。
技术介绍
汽车扰流板是指安装在轿车后箱盖上的类似倒装的飞机尾翼的部件,主要的作用是有效地减少了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空气阻力,从而起到节省燃料、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的作用。目前尾翼扰流板存在两种主流形式,即气动尾翼与背门紧贴的封闭式,以及气动尾翼与背门之间存在空隙的悬浮式,其中尤以悬浮式更优,因其允许气流从气动尾翼下部穿过,改善了封闭式的顶部气流回流,其整流能力使整车气动性能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上悬浮式扰流板主要针对功能性进行发展,具有稳定汽车气流风压,从而使汽车达到相对稳定且节省燃料的目的,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扰流板在汽车上主要采用固定安装,在喜好汽车改装,时常改动汽车扰流板的汽车爱好者使用时,扰流板的拆装相对不便,并且目前的扰流板抗压、抗弯能力差,容易碰坏或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具备拆装相对便利等优点,解决了在喜好汽车改装,时常改动汽车扰流板的汽车爱好者使用时,扰流板的拆装相对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拆装相对便利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包括调节底座,所述调节底座的内部开设有调节腔,所述调节底座的顶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插槽,所述调节底座的顶部设置有扰流板,扰流板的背面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包括螺栓座、螺栓头和螺栓保护套,所述螺栓座固定在扰流板的背面,所述螺栓头固定在螺栓座上,所述螺栓保护套上端密口,下端套在所述螺栓头上;扰流板的背面设有一个长内凹筋和两个短内凹筋,所述两个短内凹筋分别设于长内凹筋两端的上方,所述扰流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插槽并延伸至调节腔的内部,所述调节腔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夹持块,所述调节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调节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转动杆与定位杆分别位于夹持块的正面与背面,所述定位杆上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所述调节底座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后端贯穿调节底座并延伸至调节腔的内部,所述调节杆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转动齿轮的底部与蜗杆啮合,所述转动杆的左右两侧均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螺纹管,两个所述螺纹管上均穿插与其螺纹连接的调节块,所述定位杆的左右分别与两个调节块插接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调节块向背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夹块。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防磨防滑管,所述两个调节夹块向背的一侧和两个夹持块相对的一侧分别与防磨防滑管的外侧接触。两个所述插槽上安装有防水圈,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与两个防水圈插接并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调节杆上套设有转动连接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底部与调节腔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调节杆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调节盘,所述调节盘的外侧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护手耐磨层。优选的,所述转动杆的左右两侧均套设有固定连接的两个限位板,所述螺纹管位于相邻的两个限位板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SUV的悬浮式扰流板,通过在调节底座的内部开设有调节腔,且调节底座顶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相连通的插槽,从而使连接杆可通过插槽延伸至调节腔的内部,连接杆的顶部与扰流板固定连接,通过在调节腔内部左右两侧安装夹持块,使得两个连接杆分别与夹持块接触,调节腔的内部转动连接转动杆,且转动杆左右两侧套设有螺纹连接的螺纹管,且螺纹管插接调节块并与调节块螺纹连接,从而使得旋转转动杆时,可通过螺纹管带动调节块左右位移,两个调节块向背一侧安装有调节夹块,通过控制调节夹块靠近夹持块,可使得调节夹块与夹持块夹持连接杆,从而使得装置具有固定扰流板的能力,通过在调节腔的内部安装有定位杆,且定位杆插接并滑动连接两个调节块,从而使定位杆对调节块起到定位作用,使得调节块在位移时,不易产生偏移,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通过在转动杆上安装转动齿轮,且调节底座的正面安装调节杆,调节杆的后端贯穿调节腔并固定连接有蜗杆,蜗杆的顶部与转动齿轮啮合,从而通过转动调节杆可带动转动杆,从而控制调节块位移,进而使调节夹块靠近夹持块,对连接杆进行加持固定,使装置达到拆装相对便利的效果。2、该SUV的悬浮式扰流板,通过在连接杆上套设有固定连接的防磨防滑管,增加了调节夹块与夹持块夹持连接杆的摩擦力,使得装置夹持连接杆的效果相对较好,从而使扰流板的安装相对稳定,在便于拆卸的同时,安装相对固定,不易脱滑。3、该SUV的悬浮式扰流板,通过在插槽上安装有防水圈,使得连接杆在插槽上滑动连接时,通过防水圈,防止水源进入调节腔,从而降低了装置内部零件可能进水,从而造成氧化损坏等问题,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4、该SUV的悬浮式扰流板,通过在调节杆上套设有转动连接的支撑块,使得支撑块对调节杆具有支撑效果,从而使得调节杆在转动时,不易产生偏移,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5、该SUV的悬浮式扰流板,通过在调节杆的前端安装调节盘,使得使用者可通过握持调节盘,从而转动调节杆,使装置的操作相对简单,通过在调节盘上安装护手耐磨层,从而使得使用者在握持调节盘时,护手耐磨层对手部进行保护,增加了使用者操作的舒适度。6、该SUV的悬浮式扰流板,通过在转动杆的左右两侧套设有两个限位板,使得限位板可对调节块进行限位,避免调节块在调节位移时,脱离螺纹管,从而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7、扰流板背面的螺栓上加设了保护套,防止扰流板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碰撞而使螺栓碰坏或者变形,从而使得扰流板能够正常安装,保证了扰流板的质量。8、扰流板背面加设了内凹筋,提高了扰流板的刚性,增加了扰流板的抗压和抗弯能力,保证了扰流板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结构A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结构B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定位杆与调节块俯视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扰流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螺栓的放大图。图中标号说明:1、调节底座;2、调节腔;3、插槽;4、扰流板;4.1、螺栓;4.1.1、螺栓座;4.1.2、螺栓头;4.1.3、螺栓保护套;4.2、长内凹筋;4.3、短内凹筋;5、连接杆;6、夹持块;7、转动杆;8、定位杆;9、转动齿轮;10、调节杆;11、蜗杆;12、螺纹管;13、调节块;14、调节夹块;15、防磨防滑管;16、防水圈;17、支撑块;18、调节盘;19、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6,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包括调节底座1,调节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调节腔2,调节底座1的顶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插槽3,调节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扰流板4,扰流板4的背面设置有螺栓4.1,所述螺栓4.1包括螺栓座4.1.1、螺栓头4.1.2和螺栓保护套4.1.3,所述螺栓座4.1.1固定在扰流板4的背面,所述螺栓头4.1.2固定在螺栓座4.1.1上,所述螺栓保护套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调节底座(1),所述调节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调节腔(2),所述调节底座(1)的顶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插槽(3),所述调节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扰流板(4),扰流板(4)的背面设置有螺栓(4.1),所述螺栓(4.1)包括螺栓座(4.1.1)、螺栓头(4.1.2)和螺栓保护套(4.1.3),所述螺栓座(4.1.1)固定在扰流板(4)的背面,所述螺栓头(4.1.2)固定在螺栓座(4.1.1)上,所述螺栓保护套(4.1.3)上端密口,下端套在所述螺栓头(4.1.2)上;扰流板(4)的背面设有一个长内凹筋(4.2)和两个短内凹筋(4.3),所述两个短内凹筋(4.2)分别设于长内凹筋(4.3)两端的上方,所述扰流板(4)底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两个所述连接杆(5)的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插槽(3)并延伸至调节腔(2)的内部,所述调节腔(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夹持块(6),所述调节腔(2)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7),所述调节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8),所述转动杆(7)与定位杆(8)分别位于夹持块(6)的正面与背面,所述定位杆(8)上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9),所述调节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的后端贯穿调节底座(1)并延伸至调节腔(2)的内部,所述调节杆(10)的后端固定连接有蜗杆(11),所述转动齿轮(9)的底部与蜗杆(11)啮合,所述转动杆(7)的左右两侧均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螺纹管(12),两个所述螺纹管(12)上均穿插与其螺纹连接的调节块(13),所述定位杆(8)的左右分别与两个调节块(13)插接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调节块(13)向背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夹块(14);/n所述连接杆(5)上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防磨防滑管(15),所述两个调节夹块(14)向背的一侧和两个夹持块(6)相对的一侧分别与防磨防滑管(15)的外侧接触;/n两个所述插槽(3)上安装有防水圈(16),两个所述连接杆(5)分别与两个防水圈(16)插接并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SUV的悬浮式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调节底座(1),所述调节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调节腔(2),所述调节底座(1)的顶部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与其相连通的插槽(3),所述调节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扰流板(4),扰流板(4)的背面设置有螺栓(4.1),所述螺栓(4.1)包括螺栓座(4.1.1)、螺栓头(4.1.2)和螺栓保护套(4.1.3),所述螺栓座(4.1.1)固定在扰流板(4)的背面,所述螺栓头(4.1.2)固定在螺栓座(4.1.1)上,所述螺栓保护套(4.1.3)上端密口,下端套在所述螺栓头(4.1.2)上;扰流板(4)的背面设有一个长内凹筋(4.2)和两个短内凹筋(4.3),所述两个短内凹筋(4.2)分别设于长内凹筋(4.3)两端的上方,所述扰流板(4)底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两个所述连接杆(5)的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插槽(3)并延伸至调节腔(2)的内部,所述调节腔(2)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夹持块(6),所述调节腔(2)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7),所述调节腔(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8),所述转动杆(7)与定位杆(8)分别位于夹持块(6)的正面与背面,所述定位杆(8)上套设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9),所述调节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调节杆(10),所述调节杆(10)的后端贯穿调节底座(1)并延伸至调节腔(2)的内部,所述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冰严敏浩严萍卞静窈赵懿钱羽任俞吴忠和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名旭模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