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打磨机,包括操作台,在所述操作台上设置有上料工装,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上方的打磨装置,所述打磨装置包括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及连接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的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两侧且正对设置,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间形成的预设间距,所述预设间距中心线与所述上料工装中心线相重合。通过使用该双面打磨机实现对待加工件两侧同时打磨,且确保两侧打磨量相同,保证工件打磨后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打磨机
本技术涉及打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面打磨机。
技术介绍
机械设备中,包含多种加工设备,其中打磨设备是常用设备之一,其用于对金属或非金属的工件表面进行打磨,剔除工件表面的毛刺、凸出颗粒,确保工件精度。而现有的打磨装置大多通过人工方式先对工件单侧进行打磨,再将工件翻面,对其另一侧进行打磨,由于人工判断两侧的打磨量,因此,容易出现两侧打磨程度不同,影响工件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打磨机,通过使用该双面打磨机实现对待加工件两侧同时打磨,且确保两侧打磨量相同,保证工件打磨后的精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面打磨机,包括操作台,在所述操作台上设置有上料工装,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上方的打磨装置,所述打磨装置包括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及连接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的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两侧且正对设置,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间形成的预设间距,所述预设间距中心线与所述上料工装中心线相重合。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交错设置的调节杆、连接两个所述调节杆中心的固定件,每一所述调节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打磨装置相连,每一所述调节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相连,在所述固定件旋松状态下,所述调节杆能绕所述固定件旋转从而能带动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相对所述固定件等量移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上方的固定板,所述打磨装置贯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分别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上料工装相对侧的砂轮,与所述砂轮相连的皮带轮,驱动所述皮带轮旋转的电机,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上料工装相对侧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与所述上料工装平行且相对设置的限位条,贯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限位条连接的多个螺栓,所述螺栓用于调节所述限位条与所述上料工装间间距。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料工装包括上料导轨,设置于所述上料导轨上的固定夹具及驱动所述固定夹具沿所述上料导轨移动的驱动气缸。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操作台上还设置有第一粉尘收集孔与第二粉尘收集孔,所述第一粉尘收集孔与所述第二粉尘收集孔分别与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相对。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操作台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粉尘收集孔、第二粉尘收集孔相连的废料收集箱。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操作台间设置多个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将所述操作台划分形成上料区与打磨区,所述隔离板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料区与所述打磨区之间的第一隔离板与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与所述第二隔离板间为进料位,所述上料工装从所述上料区穿过所述进料位延伸至隔离区。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中打磨装置包括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及连接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的调节机构,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设置于上料工装的两侧且正对设置,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间形成的预设间距,预设间距中心线与上料工装中心线相重合,保证第一打磨装置到上料工装中心线的距离与第二打磨装置到上料工装中心线的距离相等,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在对上料工装上待加工件进行打磨时,打磨量相等,保证工件打磨后的精度。2.调节机构包括两个交错设置的调节杆、连接两个调节杆中心的固定件,每一调节杆一端与第一打磨装置相连,每一调节杆另一端与第二打磨装置相连,从而使得在固定件旋松状态下,调节杆能绕固定件旋转,由于调节杆一端与第一打磨装置相连,其另一端与第二打磨装置相连,使调节杆绕其中心旋转时,可以同时带动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移动,且保证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相对固定件的移动量相等,即保证第一打磨装置到上料工装中心线的距离始终与第二打磨装置到上料工装中心线的距离。3.使第一打磨装置与第二打磨装置具有相反的旋转方向,可以消除彼此的切向力。4.在固定板与上料工装相对侧设置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包括与上料工装平行且相对设置的限位条,贯穿固定板与限位条连接的多个螺栓,螺栓可以根据待加工件的高度调节限位条与上料工装间间距,保证在打磨时,上料工装上待加工件与限位条相抵,防止打磨过程中,待加工件发生窜动,影响打磨。5.在操作台上还设置有第一粉尘收集孔与第二粉尘收集孔,第一粉尘收集孔与第二粉尘收集孔分别与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相对,操作台下方设置有与第一粉尘收集孔、第二粉尘收集孔相连的废料收集箱,固定板与操作台间设置多个隔离板,将操作台划分形成上料区与打磨区,操作台大面积的镂空保证了打磨产生的废料直接落入废料收集箱内,保证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废料的集中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双面打磨机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中双面打磨机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中打磨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操作台;2、上料工装;3、打磨装置;4、第一打磨装置;5、第二打磨装置;6、调节机构;7、调节杆;8、固定件;9、固定板;10、砂轮;11、皮带轮;12、电机;13、限位条;14、螺栓;15、固定夹具;16、驱动气缸;17、第一粉尘收集孔;18、第二粉尘收集孔;19、废料收集箱;20、第一隔离板;21、第二隔离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3所示,一种双面打磨机,包括操作台1,在所述操作台1上设置有上料工装2,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2上方的打磨装置3,所述打磨装置3包括第一打磨装置4、第二打磨装置5及连接所述第一打磨装置4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5的调节机构6,所述第一打磨装置4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5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2两侧且正对设置,所述调节机构6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打磨装置4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5间形成的预设间距,所述预设间距中心线与所述上料工装2中心线相重合。保证第一打磨装置4到上料工装2中心线的距离与第二打磨装置5到上料工装2中心线的距离相等,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打磨装置4与第二打磨装置5在对上料工装2上待加工件进行打磨时,打磨量相等,保证工件打磨后的精度。参见图3所示,所述调节机构6包括两个交错设置的调节杆7、连接两个所述调节杆7中心的固定件8,每一所述调节杆7一端与所述第一打磨装置4相连,每一所述调节杆7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5相连,在所述固定件8旋松状态下,所述调节杆7能绕所述固定件8旋转从而能带动所述第一打磨装置4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5相对所述固定件8等量移动。该调节机构6结构简单,调节方便,且能保证第一打磨装置4到上料工装2中心线的距离始终与第二打磨装置5到上料工装2中心线的距离。参见图1~3所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2上方的固定板9,所述打磨装置3贯穿设置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打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台,在所述操作台上设置有上料工装,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上方的打磨装置,所述打磨装置包括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及连接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的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两侧且正对设置,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间形成的预设间距,所述预设间距中心线与所述上料工装中心线相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打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操作台,在所述操作台上设置有上料工装,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上方的打磨装置,所述打磨装置包括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及连接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的调节机构,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两侧且正对设置,所述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间形成的预设间距,所述预设间距中心线与所述上料工装中心线相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打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个的调节杆、连接两个所述调节杆中心的固定件,每一所述调节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打磨装置相连,每一所述调节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相连,在所述固定件旋松状态下,所述调节杆能绕所述固定件旋转从而能带动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相对所述固定件等量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打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料工装上方的固定板,所述打磨装置贯穿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打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打磨装置、第二打磨装置分别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上料工装相对侧的砂轮,与所述砂轮相连的皮带轮,驱动所述皮带轮旋转的电机,所述第一打磨装置与所述第二打磨装置具有相反的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求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松青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