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粗杆和皮带所述第一电机的外壁与竖板的内壁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齿轮的右侧相固接,所述第一齿轮的顶部与第二齿轮的右侧啮合相。通过转动机构解决了无法控制转动速度的问题,保证了加工精细,避免了漏加工,保证了成品效果,通过磨齿机构延长了工作间隙,方便了观察加工效果,降低了工作难度,使用简单,通过控制机构和夹持机构的配合解决了固定繁琐的问题,防止了链轮损坏,避免了浪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实用性,功能全面,便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
本技术涉及磨齿装置
,具体为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
技术介绍
摩托车链轮是一种带嵌齿式扣链齿的轮子,用以与节链环或缆索上节距准确的块体相啮合,链轮齿形必须保证链节能平稳自如地进入和退出啮合,尽量减少啮合时的链节的冲击和接触应力,而且要易于加工。链轮在生产时需要进行磨齿加工,但现有的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无法控制转动速度,使磨齿不够精细,容易发生漏加工,影响成品效果,并且使用时工作间歇过短,不方便观察加工效果,增加了工作难度,同时固定较为繁琐,容易造成链轮损坏,造成浪费,提高成本,降低了实用性,不符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无法控制转动速度,使磨齿不够精细,容易发生漏加工,影响成品效果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粗杆和皮带;所述第一电机的外壁与竖板的内壁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齿轮的右侧相固接,所述第一齿轮的顶部与第二齿轮的右侧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的顶部与粗杆的底部相固接,所述粗杆的外壁与底板的内壁转动相连,所述粗杆的外壁底部与皮带的内壁右侧转动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比第二齿轮的直径小2-6cm。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左侧固接有直杆,所述直杆的右侧安装有磨齿机构;所述磨齿机构包括长杆、圆筒、滑槽、圆杆、支架、第二电机和磨杆;所述长杆的外壁下方与底板的正面左侧转动相连,所述长杆的外壁底部与皮带的内壁左侧转动相连,所述长杆的顶部与圆筒的底部相固接,所述圆筒的外壁加工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与圆杆的外壁滑动卡接,所述圆杆的正面与支架的内壁相固接,所述支架的左侧与直杆的外壁间隙配合,所述支架的右侧与第二电机的左侧相固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与磨杆的底部相固接。优选的,所述粗杆的顶部固接有第一方架,所述第一方架的右侧安装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螺纹杆、握把、斜板和套板;所述螺纹杆的外壁与第一方架的右侧相固接,所述螺纹杆的右侧与握把的左侧相固接,所述螺纹杆的左侧与斜板的右侧转动相连,所述斜板的外壁与套板的内壁间隙配合。优选的,所述第一方架的顶部固接有第二方架,所述第二方架的内部安装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竖杆、弹簧、凹板、短板、弯板、三角板和链轮;所述竖杆的外壁与第二方架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竖杆的底部与套板的顶部相固接,所述竖杆的外壁与弹簧的内壁相套接,所述竖杆的外壁上方与凹板的内壁相固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侧分别与凹板的内壁顶部和第二方架的内壁底部相固接,所述凹板的左侧与短板的右侧相固接,所述短板的正面与弯板的底部转动相连,所述弯板的内壁凹槽与三角板的右侧滑动卡接,所述三角板的左侧与第二方架的内壁右侧相固接,所述弯板的底部与链轮的顶部相贴合,所述链轮的底部与第二方架的顶部相抵紧。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均固接有底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通过转动机构解决了无法控制转动速度的问题,保证了加工精细,避免了漏加工,保证了成品效果。通过磨齿机构延长了工作间隙,方便了观察加工效果,降低了工作难度,使用简单。通过控制机构和夹持机构的配合解决了固定繁琐的问题,防止了链轮损坏,避免了浪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实用性,功能全面,便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长杆、圆筒和滑槽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螺纹杆、握把和斜板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竖杆、弹簧和凹板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弯板、三角板和链轮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转动机构,201、第一电机,202、第一齿轮,203、第二齿轮,204、粗杆,205、皮带,3、磨齿机构,301、长杆,302、圆筒,303、滑槽,304、圆杆,305、支架,306、第二电机,307、磨杆,4、控制机构,401、螺纹杆,402、握把,403、斜板,404、套板,5、夹持机构,501、竖杆,502、弹簧,503、凹板,504、短板,505、弯板,506、三角板,507、链轮,6、竖板,7、直杆,8、第一方架,9、第二方架,10、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部固接有竖板6,竖板6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2,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电机201、第一齿轮202、第二齿轮203、粗杆204和皮带205,第一电机201的外壁与竖板6的内壁相固接,第一电机201的型号为5IK120RGU-CF,第一电机201的输出端与第一齿轮202的右侧相固接,第一齿轮202的顶部与第二齿轮203的右侧啮合相连,第二齿轮203的顶部与粗杆204的底部相固接,粗杆204的外壁与底板1的内壁转动相连,粗杆204受力通过底板1内壁的轴承进行转动,粗杆204的外壁底部与皮带205的内壁右侧转动相连,第一齿轮202的直径比第二齿轮203的直径小2-6cm,可以控制第二齿轮203的转动速度。底板1的顶部左侧固接有直杆7,直杆7的右侧安装有磨齿机构3,磨齿机构3包括长杆301、圆筒302、滑槽303、圆杆304、支架305、第二电机306和磨杆307,长杆301的外壁下方与底板1的正面左侧转动相连,长杆301受力通过底板1左侧的轴承进行转动,长杆301的外壁底部与皮带205的内壁左侧转动相连,长杆301的顶部与圆筒302的底部相固接,圆筒302的外壁加工有滑槽303,滑槽303的内壁与圆杆304的外壁滑动卡接,圆杆304受力通过滑槽303进行滑动,圆杆304的正面与支架305的内壁相固接,支架305的左侧与直杆7的外壁间隙配合,支架305受力通过直杆7上下移动,支架305的右侧与第二电机306的左侧相固接,第二电机306的型号为Y2-1,第二电机306的输出端与磨杆307的底部相固接,磨杆307的材质和砂轮材质相同,粗杆204的顶部固接有第一方架8,第一方架8的右侧安装有控制机构4,控制机构4包括螺纹杆401、握把402、斜板403和套板404,螺纹杆401的外壁与第一方架8的右侧相固接,螺纹杆401的右侧与握把402的左侧相固接,握把402方便转动螺纹杆401,螺纹杆401的左侧与斜板403的右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接有竖板(6),所述竖板(6)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2);/n所述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电机(201)、第一齿轮(202)、第二齿轮(203)、粗杆(204)和皮带(205);/n所述第一电机(201)的外壁与竖板(6)的内壁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201)的输出端与第一齿轮(202)的右侧相固接,所述第一齿轮(202)的顶部与第二齿轮(203)的右侧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203)的顶部与粗杆(204)的底部相固接,所述粗杆(204)的外壁与底板(1)的内壁转动相连,所述粗杆(204)的外壁底部与皮带(205)的内壁右侧转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接有竖板(6),所述竖板(6)的内部安装有转动机构(2);
所述转动机构(2)包括第一电机(201)、第一齿轮(202)、第二齿轮(203)、粗杆(204)和皮带(205);
所述第一电机(201)的外壁与竖板(6)的内壁相固接,所述第一电机(201)的输出端与第一齿轮(202)的右侧相固接,所述第一齿轮(202)的顶部与第二齿轮(203)的右侧啮合相连,所述第二齿轮(203)的顶部与粗杆(204)的底部相固接,所述粗杆(204)的外壁与底板(1)的内壁转动相连,所述粗杆(204)的外壁底部与皮带(205)的内壁右侧转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202)的直径比第二齿轮(203)的直径小2-6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链轮的磨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左侧固接有直杆(7),所述直杆(7)的右侧安装有磨齿机构(3);
所述磨齿机构(3)包括长杆(301)、圆筒(302)、滑槽(303)、圆杆(304)、支架(305)、第二电机(306)和磨杆(307);
所述长杆(301)的外壁下方与底板(1)的正面左侧转动相连,所述长杆(301)的外壁底部与皮带(205)的内壁左侧转动相连,所述长杆(301)的顶部与圆筒(302)的底部相固接,所述圆筒(302)的外壁加工有滑槽(303),所述滑槽(303)的内壁与圆杆(304)的外壁滑动卡接,所述圆杆(304)的正面与支架(305)的内壁相固接,所述支架(305)的左侧与直杆(7)的外壁间隙配合,所述支架(305)的右侧与第二电机(306)的左侧相固接,所述第二电机(306)的输出端与磨杆(307)的底部相固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锐,王志锋,杨赛,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革新链轮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