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3099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包括用以承接及释放待加工金属空心管材的放料装置、用以将管材头段挤压成实心状的旋锻制头机、用以对制头加工后的管材进行内螺纹成型加工的旋压成型机、以及用以对内螺纹成型后的管材进行拉拔处理的拉拔装置,特别的,还包括有用以对拉拔处理后的管材进行矫直处理的矫直装置、用以测量矫直后管材长度的测长装置、用以对矫直后管材进行张力拉拔处理的张力装置、用以对管材进行折弯的成型装置、以及用以对管材进行收卷作业的收卷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生产线能够将管材加工成规则的盘管,既利于最终用户使用,又有效确保了管材的成材率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
本技术涉及金属管材加工
,具体提供一种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
技术介绍
目前在精密无缝铜管材加工领域中,普遍采取如附图1和2所示的加工生产线,具体的加工步骤为:1)先将前道次流转过来的绕成盘状的待加工金属空心管材放置在所述放料装置1的放料框中,放料框定位放置于托板10A上,且托板10A能够在动力单元(如变频电机11A和齿轮减速机组合)的带动下进行旋转的(可参阅附图4所示);然后将空心管材的头段插入所述旋锻制头机2中,实现将空心管材的头段挤压成实心状(也可称为制头加工),制头加工完成后抽出;2)先将制头后的空心管材从所述放料导入装置5上的两个竖辊50A之间穿过,再从两个横辊51A之间穿过(可参阅附图6所示),随后再引入到所述旋压成型机3上进行内螺纹成型加工(主要包括初步变径加工、内螺纹加工及精准变径加工),内螺纹成型加工完成后,对铜管表面进行清洁;另外,根据生产需要:①空心管材从两个所述横辊51A之间穿过、并进入到所述旋压成型机3之前,还需进行断管检测(就是检测空心管材是否出现断管等不良现象)、矫直处理等;②还配设有用以对所述旋压成型机3进行冷却及润滑处理的冷却润滑装置6;3)内螺纹成型加工完成后的空心管材会被人工引导、并贴附到所述拉拔装置4的卷筒40A(可旋转的)上进行拉拔处理,同时,所述拉拔装置4中还配设有用以将空心管材抵压于所述卷筒40A上的压紧辊组件41A(可参阅附图5所示);4)被拉拔处理后的管材会先被引导着从收料导入装置14(结构与所述放料导入装置5相同)的两个竖辊之间穿过,再从两个横辊之间穿过,随后被引入到收料装置15的收料框*150A中,借由所述收料框*150A的转动,在所述收料框*150A中完成收料。然而,由于上述传统加工方式采取的是“框到框”的生产方式,会造成收料框*内的成品管是比较凌乱的,见附图3所示,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收料框*内的成品管无法直接作为产品经退火处理后供货,因为盘管是需要经过退火、包装后才能出厂供货给使用厂家;另一方面,因为收料框*内的成品管需要流转到后道设备上再加工,但由于技术、使用等原因,加工中会采用多次分盘成小卷的方式来生产,因而后道生产中会不可避免的对管材产生碰撞、划伤、乱卷等缺陷,从而降低了管材的生产效率与成材率。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其能够将管材加工成规则的盘管,既利于最终用户使用,又有效确保了管材的成材率与生产效率。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包括用以承接及释放待加工金属空心管材的放料装置、用以将管材头段挤压成实心状的旋锻制头机、用以对制头加工后的管材进行内螺纹成型加工的旋压成型机、以及用以对内螺纹成型后的管材进行拉拔处理的拉拔装置,且在所述旋锻制头机与所述旋压成型机之间还设置有一用以引导管材行走的放料导入装置,在所述旋压成型机的旁侧还设置有用以对其进行冷却及润滑处理的冷却润滑装置;还包括有用以对拉拔处理后的管材进行矫直处理的矫直装置、用以测量矫直后管材长度的测长装置、用以对矫直后管材进行张力拉拔处理的张力装置、用以对管材进行折弯的成型装置、以及用以对管材进行收卷作业的收卷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压成型机、所述拉拔装置、所述矫直装置、所述测长装置、所述张力装置、所述成型装置和所述收卷装置按照加工工序顺次线性布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矫直装置包括第一机箱和若干个矫直轮,其中,所述第一机箱具有水平顶面,若干个所述矫直轮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箱的水平顶面上,且若干个所述矫直轮还平行排列成两排、并共同形成一供管材通过的夹送矫直通路;另外,其中一排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还能够同步转动,以实现夹送、矫直管材;所述测长装置包括第二机箱、安装架、测长轮和压轮,其中,所述第二机箱的顶侧面为水平面,所述安装架定位安装于所述第二机箱的顶侧面上,所述测长轮能够竖向位置可调的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上,且所述测长轮上还连接有编码器,所述压轮活动设置于所述测长轮的上方,且所述压轮还能够朝向所述测长轮进行上下移动定位,以实现将管材抵压于所述测长轮表面上;另外,在所述第二机箱的顶侧面上还定位设置有一用以引导管材行走的导向套;所述张力装置包括机座、以及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机座上的两个第一主轴和两个第二主轴,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主轴呈横向并排布置,两个所述第二主轴亦呈横向并排布置、并分别对应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主轴的正下方,在两个所述第一主轴上各分别固定套设有第一带轮,在两个所述第二主轴上各分别固定套设有第二带轮,两个所述第一带轮通过第一皮带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第二皮带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皮带与所述第二皮带之间还形成一沿着两个所述第一主轴的并排方向延伸、并供管材通过的拉管通道;另外,所述第一皮带与所述第二皮带还能够相靠近或者远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将若干个所述矫直轮划分为第一矫直轮区域和第二矫直轮区域,所述第一矫直轮区域靠近于所述拉拔装置,且位于所述第一矫直轮区域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成对布置,所述第二矫直轮区域靠近于所述测长装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矫直轮区域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相互错位分布;另外,实现其中一排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能够同步转动的结构为:所述矫直装置还包括一矫直动力机构,所述矫直动力机构包括一定位安装于所述第一机箱上的矫直电机、以及一沿若干个所述矫直轮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箱上的联动轴,所述矫直电机能够驱动所述联动轴转动,且所述联动轴还能够带动其中一排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同步转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架具有两根竖向的导柱、一支撑板、三个承接板和两根竖向的调节杆,其中,两根所述导柱并排的锁固安装于所述第二机箱的顶侧面上,所述支撑板横跨并定位连接于两根所述导柱的上端之间,三个所述承接板呈上下平行排列,且每一所述承接板还各分别通过两个轴套来活动安装于两根所述导柱之间,两根所述调节杆的底端分别与位于最下方的一所述承接板定位连接,两根所述调节杆的上端分别活动穿设过位于中部的一所述承接板后,并分别与位于最上方的一所述承接板相螺接;另外,在两根所述导柱的下部处还分别套设有一能够弹性支撑位于最下方的一所述承接板的弹性件;将三个所述承接板由下至上的依次定义为下承接板、中承接板和上承接板,所述测长轮转动安装于所述下承接板上;所述压轮转动安装于所述中承接板上,且实现所述压轮能够朝向所述测长轮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的结构为:所述测长装置还包括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定位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指向向下,且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活动穿设过所述上承接板后,并与所述中承接板定位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座具有机座主体、安装板座和两个安装板,其中,所述安装板座竖向且定位安装于所述机座主体的一侧上,并在所述安装板座的一侧面上定位铺设有沿竖向延伸的滑轨,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包括用以承接及释放待加工金属空心管材的放料装置(1)、用以将管材头段挤压成实心状的旋锻制头机(2)、用以对制头加工后的管材进行内螺纹成型加工的旋压成型机(3)、以及用以对内螺纹成型后的管材进行拉拔处理的拉拔装置(4),且在所述旋锻制头机(2)与所述旋压成型机(3)之间还设置有一用以引导管材行走的放料导入装置(5),在所述旋压成型机(3)的旁侧还设置有用以对其进行冷却及润滑处理的冷却润滑装置(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用以对拉拔处理后的管材进行矫直处理的矫直装置(7)、用以测量矫直后管材长度的测长装置(8)、用以对矫直后管材进行张力拉拔处理的张力装置(9)、用以对管材进行折弯的成型装置(10)、以及用以对管材进行收卷作业的收卷装置(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包括用以承接及释放待加工金属空心管材的放料装置(1)、用以将管材头段挤压成实心状的旋锻制头机(2)、用以对制头加工后的管材进行内螺纹成型加工的旋压成型机(3)、以及用以对内螺纹成型后的管材进行拉拔处理的拉拔装置(4),且在所述旋锻制头机(2)与所述旋压成型机(3)之间还设置有一用以引导管材行走的放料导入装置(5),在所述旋压成型机(3)的旁侧还设置有用以对其进行冷却及润滑处理的冷却润滑装置(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用以对拉拔处理后的管材进行矫直处理的矫直装置(7)、用以测量矫直后管材长度的测长装置(8)、用以对矫直后管材进行张力拉拔处理的张力装置(9)、用以对管材进行折弯的成型装置(10)、以及用以对管材进行收卷作业的收卷装置(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压成型机(3)、所述拉拔装置(4)、所述矫直装置(7)、所述测长装置(8)、所述张力装置(9)、所述成型装置(10)和所述收卷装置(11)按照加工工序顺次线性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矫直装置(7)包括第一机箱(70)和若干个矫直轮(71),其中,所述第一机箱(70)具有水平顶面,若干个所述矫直轮(71)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箱(70)的水平顶面上,且若干个所述矫直轮(71)还平行排列成两排、并共同形成一供管材通过的夹送矫直通路;另外,其中一排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71)还能够同步转动,以实现夹送、矫直管材;
所述测长装置(8)包括第二机箱(80)、安装架(81)、测长轮(82)和压轮(83),其中,所述第二机箱(80)的顶侧面为水平面,所述安装架(81)定位安装于所述第二机箱(80)的顶侧面上,所述测长轮(82)能够竖向位置可调的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架(81)上,且所述测长轮(82)上还连接有编码器(84),所述压轮(83)活动设置于所述测长轮(82)的上方,且所述压轮(83)还能够朝向所述测长轮(82)进行上下移动定位,以实现将管材抵压于所述测长轮(82)表面上;另外,在所述第二机箱(80)的顶侧面上还定位设置有一用以引导管材行走的导向套(85);
所述张力装置(9)包括机座(90)、以及分别转动安装于所述机座(90)上的两个第一主轴和两个第二主轴,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主轴呈横向并排布置,两个所述第二主轴亦呈横向并排布置、并分别对应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主轴的正下方,在两个所述第一主轴上各分别固定套设有第一带轮(91),在两个所述第二主轴上各分别固定套设有第二带轮(92),两个所述第一带轮(91)通过第一皮带(93)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带轮(92)通过第二皮带(94)传动连接,且所述第一皮带(93)与所述第二皮带(94)之间还形成一沿着两个所述第一主轴的并排方向延伸、并供管材通过的拉管通道;另外,所述第一皮带(93)与所述第二皮带(94)还能够相靠近或者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将若干个所述矫直轮(71)划分为第一矫直轮区域和第二矫直轮区域,所述第一矫直轮区域靠近于所述拉拔装置(4),且位于所述第一矫直轮区域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71)成对布置,所述第二矫直轮区域靠近于所述测长装置(8),且位于所述第二矫直轮区域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71)相互错位分布;
另外,实现其中一排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71)能够同步转动的结构为:所述矫直装置(7)还包括一矫直动力机构,所述矫直动力机构包括一定位安装于所述第一机箱(70)上的矫直电机(72)、以及一沿若干个所述矫直轮(71)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机箱(70)上的联动轴(73),所述矫直电机(72)能够驱动所述联动轴(73)转动,且所述联动轴(73)还能够带动其中一排中的多个所述矫直轮(71)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81)具有两根竖向的导柱(810)、一支撑板(811)、三个承接板(812)和两根竖向的调节杆(813),其中,两根所述导柱(810)并排的锁固安装于所述第二机箱(80)的顶侧面上,所述支撑板(811)横跨并定位连接于两根所述导柱(810)的上端之间,三个所述承接板(812)呈上下平行排列,且每一所述承接板(812)还各分别通过两个轴套来活动安装于两根所述导柱(810)之间,两根所述调节杆(813)的底端分别与位于最下方的一所述承接板(812)定位连接,两根所述调节杆(813)的上端分别活动穿设过位于中部的一所述承接板(812)后,并分别与位于最上方的一所述承接板(812)相螺接;另外,在两根所述导柱(810)的下部处还分别套设有一能够弹性支撑位于最下方的一所述承接板(812)的弹性件(814);
将三个所述承接板(812)由下至上的依次定义为下承接板、中承接板和上承接板,所述测长轮(82)转动安装于所述下承接板上;所述压轮(83)转动安装于所述中承接板上,且实现所述压轮(83)能够朝向所述测长轮(82)进行上下移动定位的结构为:所述测长装置(8)还包括升降气缸(86),所述升降气缸(86)定位安装于所述支撑板(811)上,所述升降气缸(86)的活塞杆指向向下,且所述升降气缸(86)的活塞杆活动穿设过所述上承接板后,并与所述中承接板定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螺纹管成型、收料一体化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90)具有机座主体、安装板座和两个安装板,其中,所述安装板座竖向且定位安装于所述机座主体的一侧上,并在所述安装板座的一侧面上定位铺设有沿竖向延伸的滑轨(95),两个所述安装板呈上下平行排列、并分别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95)上,且在位于上方的一所述安装板上转动安装有两个所述第一主轴,在位于下方的另一所述安装板上转动安装有两个所述第二主轴;
所述张力装置(9)还包括张力动力机构和调节机构,其中,所述张力动力机构包括有两个驱动电机(96),两个所述驱动电机(96)分别对应的定位安装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上,且两个所述驱动电机(96)的动力输出轴还分别与一所述第一主轴和一所述第二主轴传动连接;所述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雪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奥智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