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墙体、建筑物及其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30500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8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墙体、建筑物及其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外承重墙、保温层、内承重墙、通风部件;所述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设置在外承重墙外表面,透明板设置在预热管的外部,绝热层设置在预热管的内侧,所述保温层安装在外承重墙与内承重墙之间;所述通风部件设置在内承重墙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预热管贯通墙体上部和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下部入口设置风机。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位于非底部的建筑墙体,通过设置透明板、预热管等装置,能够使得进入集热器的空气先进行预热,达到空气调节作用,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墙体、建筑物及其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
,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空调式建筑墙体及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源的大量消耗,节能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已经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然而这些能源都具有间断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能量存储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蓄热技术是能量存储技术中一种,蓄热技术中重要一环就是相变蓄热换热器的设计。常见的相变蓄热式换热器由两根管子套装在一起,冷、热流体分别在内管和外管中流过,此种结构一般用于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将相变蓄热材料封装于一定形状的相变蓄热单元中,并应用于蓄热箱,则不仅可以减小常规蓄热箱的占地面积,还可解决余热、废热及太阳能利用不连续的缺点。平板式换热器是目前各类换热器中换热效率最高的一种换热器,它具有占用空间小,安装拆卸方便的优点。其由冲压成形的凹凸不锈钢板组成,两相邻板片之间的凹凸纹路成180度相对组合,因此板式热交换器两板片之间的凹凸脊线形成了交错的接触点,将接触点以真空焊接方式结合后,就形成了板式热交换器的耐高压交错流通结构,这些交错的流通结构使得板式热交换器内的冷热流体产生强烈紊流而达到高换热效果。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而且资源量巨大,地球表面每年收的太阳辐射能总量为1×1018kW·h,为世界年耗总能量的一万多倍。世界各国都已经把太阳能的利用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要一项。然而由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能量密度小(每平方米约一千瓦),而且又是不连续的,这给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为了广泛利用太阳能,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必须能同常规能源相竞争。目前,建筑与工业、交通成为能源使用的三大主力行业,其中又以建筑行业节能的潜力最大。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所有能耗的27%以上,而且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加。在建筑能耗中,采暖空调能耗最大,占整体比例的6成以上。全球的能源消耗中,45%能源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去热、制冷和采光等要求,5%用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降低建筑能耗,可降低全世界能耗,有利于保持全部生态体系的巩固。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耗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设领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提高,低能耗建筑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是实现现阶段节能减排目标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比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为了降低能耗,我国目前对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的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指的是把太阳能的利用纳入环境的总体设计,把建筑、技术和美学融为一体,太阳能设施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相互间有机结合,既可节约投资,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不受破坏,又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问题。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在采暖上的应用,可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但在目前的实际工程应用中,一方面不能充分保证建筑物的美观,同时墙体对空间的占用率可能过大,降低建筑结构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存在太阳能热效率利用率低的问题。针对上面的分析,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一体化建筑墙体的太阳能利用效率低,墙体对空间的占用率可能过大,降低建筑结构的装配效率,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建筑空调墙体及其系统,改善了换热性能,提高装配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太阳能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外承重墙、保温层、内承重墙、通风部件;所述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设置在外承重墙外表面,透明板设置在预热管的外部,绝热层设置在预热管的内侧,所述保温层安装在外承重墙与内承重墙之间;所述通风部件设置在内承重墙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预热管贯通墙体上部和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下部入口设置风机。一种建筑物,包括前面所述的装配式墙体,所述装配式墙体位于建筑物的非底部位置。作为优选,太阳能集热器中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进入通风部件,通风部件向建筑物内部通热风,从而达到取暖效果,然后建筑物内部的风通过风机进入预热管的下部入口,然后进入预热管内,在预热管内吸收太阳能,温度上升,然后通过上部的预热管出口进入集热器内再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形成空气调节作用。作为优选,所述集热器包括集热管和反射镜,所述集热管是扁平管,所述扁平管的下部扁平面与反射镜的反射面相对,所述反射镜的焦点位于上部扁平面和下部扁平面之间,扁平管包括下部底板和上部上盖,上盖和底板装配在一起形成扁平管的空腔,空腔内供流体流动,所述底板包括多个换热区域,每个换热区域包括竖板和柱肋,所述竖板包括位于换热区域中心的第一竖板、包围在第一竖板外部的第二竖板和包围在第二竖板外部的第三竖板;第一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一正方形;第二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二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二竖板的中点;第三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三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三竖板的中点;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设置多个柱肋;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三竖板外部的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为平行设置的两块,两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经过一块第四竖板的中点;所述扁平管包括设置在上盖上的多个流体进口,每个换热区域设置一个流体进口,流体进口设置每个换热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扁平管包括多个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扁平管的两侧,位于相邻的换热区域的连接部和/或扁平管的两端的两侧,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两块第四竖板所形成的平行线的外部位置;流体进口连接墙体的预热管的上部出口。作为优选,每个流体进口分别连接一根预热管的上部出口。作为优选,所述出口设置在扁平管的侧部的下部位置。作为优选,每个换热区域,在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之间距离越远。一种如前面所述的建筑物的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模块、分析模块、生成模块、录入模块、项目模块和调整模块,其中:导入模块,用于将BIM模型的数据提取,导入到系统内;分析模块包括计算规则模块、空间分析模块、时间分析模块、工艺分析模块和资源分析模块;...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外承重墙、保温层、内承重墙、通风部件;所述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设置在外承重墙外表面,透明板设置在预热管的外部,绝热层设置在预热管的内侧,所述保温层安装在外承重墙与内承重墙之间;所述通风部件设置在内承重墙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预热管贯通墙体上部和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下部入口设置风机。/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15 CN 20201004294551.一种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外承重墙、保温层、内承重墙、通风部件;所述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设置在外承重墙外表面,透明板设置在预热管的外部,绝热层设置在预热管的内侧,所述保温层安装在外承重墙与内承重墙之间;所述通风部件设置在内承重墙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预热管贯通墙体上部和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下部入口设置风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体,其特征在于,保温层是保温砂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硅酸盐水泥20-280份、水镁石纤维7-9份、膨胀珍珠岩31-38份、羟丙甲纤维素0.1-0.3份、聚丙烯纤维0.05-0.15份、硬脂酸钙0.5-0.9份、气凝胶颗粒18-25份、助剂0.6-1.2份;所述的气凝胶颗粒是通过向气凝胶颗粒的表面喷涂表面改性剂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而制备成的;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钠水溶液0.8-1份、有机硅表面活性剂0.3-0.8份、水2-6份;硅酸钠水溶液、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均匀形成表面改性剂,对气凝胶表面进行喷涂,或者将气凝胶颗粒浸泡在表面改性剂中,干燥后得到气凝胶颗粒。


3.一种建筑物,包括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装配式墙体,所述装配式墙体位于建筑物的非底部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太阳能集热器中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进入通风部件,通风部件向建筑物内部通热风,从而达到取暖效果,然后建筑物内部的风通过风机进入预热管的下部入口,然后进入预热管内,在预热管内吸收太阳能,温度上升,然后通过上部的预热管出口进入集热器内再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形成空气调节作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器包括集热管和反射镜,所述集热管是扁平管,所述扁平管的下部扁平面与反射镜的反射面相对,所述反射镜的焦点位于上部扁平面和下部扁平面之间,扁平管包括下部底板和上部上盖,上盖和底板装配在一起形成扁平管的空腔,空腔内供流体流动,所述底板包括多个换热区域,每个换热区域包括竖板和柱肋,所述竖板包括位于换热区域中心的第一竖板、包围在第一竖板外部的第二竖板和包围在第二竖板外部的第三竖板;
第一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一正方形;
第二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二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二竖板的中点;
第三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三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三竖板的中点;
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设置多个柱肋;
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长春李翠翠张同波王胜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