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流送风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8491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流送风口,属于送风口设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与送风管相连通的送风箱,所述送风箱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所述对开式叶片设置在圆杆上,所述圆杆沿送风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圆杆两端与送风箱的侧壁旋转相连,所述对开式叶片能以圆杆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所述送风箱的出风口两侧设有多块均流导板,所述均流导板通过驱动电机控制其朝向;所述送风箱的出风口中部设有条形均流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开式叶片对送风箱内的风量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后的风量通过送风箱出风口处不同的部件送至不同的区域,从而对送至的区域温湿度进行调控,充分利用资源,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流送风口
本技术涉及送风口设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均流送风口。
技术介绍
在纺织行业中,温湿度是否合理对纺织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温湿度不合适,不仅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且还有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浪费能源。因此,纺织厂采用可调节温湿度的空调室来调节车间内部的温湿度。但是现有的空调在进行送风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送风口进行送风,对厂区进行降温,为了将风送至指定区域,大多数的送风口都是通过调节扇叶的角度进行送风,但是在进行送风之前,并未对送风箱内部的风量进行分配,从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均流送风口;本技术在送风箱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通过对开式叶片对送风箱内的风量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后的风量通过送风箱出风口处不同的部件送至不同的区域,从而对送至的区域温湿度进行调控,充分利用资源,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操作。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均流送风口,包括与送风管相连通的送风箱,所述送风箱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所述对开式叶片设置在圆杆上,所述圆杆沿送风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圆杆两端与送风箱的侧壁旋转相连,所述对开式叶片能以圆杆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所述送风箱的出风口两侧设有多块均流导板,所述均流导板通过驱动电机控制其朝向;所述送风箱的出风口中部设有条形均流板。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送风箱的内壁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一行星减速器相连,该行星减速器的输出轴上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表面上偏心设有一转轴,该转轴与驱动杆的一端铰接,驱动杆的另一端与其中一块均流导板固定相连,每侧均流导板之间通过一连杆二相连。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圆杆的其中一端伸出送风箱,且在每根圆杆的伸出端上设有连杆片,两个连杆片之间通过连杆一相连。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对开式叶片的转动角度α为-30°~30°。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其中一圆杆的伸出端上设有刻度盘和旋转手柄。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均流导板上设有一安装杆,该安装杆沿均流导板的长度方向上设置,且安装杆的两端与送风箱的内壁转动相连。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位于送风箱同一侧的多块均流导板之间等间隔设置。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条形均流板上开设有多个条形口,所述条形口沿条形均流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送风箱的出风口的两侧各设有一侧挡板,且侧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均流送风口,通过在送风箱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且该对开式叶片能够以圆杆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送风箱内的空间大小的分配,即对来自送风管的风量大小进行分配;分配后的风量通过送风箱的出风口的均流导板和条形均流板送至指定区域,对相应的区域的温湿度进行调节,整个过程充分利用了风量的分配,实现对不同区域温湿度的调控,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2)、本技术的一种均流送风口,为了使均流导板转动,使得均流导板朝向所需区域,通过驱动电机带动转盘转动,由于驱动杆为连接转盘与均流导板的连接件,从而带动与驱动杆固定相连的均流导板转动;此外,由于位于送风箱同一侧的多块均流导板之间通过连杆二固定相连,当其中一块均流导板转动时,在连杆二的作用下,其他均流导板也跟着转动,从而实现均流导板角度的调节;(3)、本技术的一种均流送风口,为了便于对对开式叶片的转动角度进行调节,改变送风箱内部风量的分配比例,在每根圆杆的伸出端上设有连杆片,且两个连杆片之间通过连杆一相连,转动旋转手柄,在连杆一的作用下,使得两对开式叶片转动;整个调节过程中,通过刻度盘控制转动角度,从而提高调节的精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均流送风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左端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中对开式叶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均流导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电机与均流导板之间安装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0、送风箱;11、侧挡板;20、对开式叶片;31、圆杆;32、连杆片;33、连杆一;34、刻度盘;35、旋转手柄;40、均流导板;41、安装杆;42、连杆二;51、驱动电机;52、行星减速器;53、转盘;54、转轴;55、驱动杆;60、支架;61、圆柱销;70、条形均流板;71、条形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一种均流送风口,结合图1和图2,包括与送风管相连通的送风箱10,在送风箱10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20,如图3所示,两对开式叶片20对称设置,且所述对开式叶片20设置在圆杆31上,该圆杆31与对开式叶片20相平行,圆杆31两端与送风箱10的侧壁旋转相连,即送风箱10上设有供圆杆31插入的通孔或槽,圆杆31可以在通孔或槽中进行转动。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圆杆31沿送风箱10的长度方向设置。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送风箱10的出风口两侧设有多块均流导板40,在送风箱10的出风口中部设有条形均流板70;其中,均流导板40的数量是根据实际加工生产决定,且均流导板40由驱动电机51进行控制,即控制均流导板40的转动角度;条形均流板70上开设有多个条形口71,所述条形口71沿条形均流板7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条形口71的数量是根据实际使用的送风箱10的大小进行决定。结合图4、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机51固定安装在送风箱10的内壁上,该驱动电机51的输出端与一行星减速器52相连,该行星减速器5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转盘53,当驱动电机51工作时,动力传递至行星减速器52,由行星减速器52改变输出的转速,从而带动转盘53转动。优选的,本实施例的转盘53的表面上偏心设有一转轴54,该转轴54与驱动杆55的一端铰接,驱动杆55的另一端与其中一块均流导板40固定相连,当转盘53动时,带动与驱动杆55固定相连的均流导板40转动,即实现改变均流导板40的角度。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送风箱10同一侧的多块均流导板40同时转动,如图7所示,在每侧均流导板40的侧壁上设有一立柱,连杆二42上设有供立柱穿过的通孔任一块均,通过螺母将连杆二42固定在立柱上,即每侧均流导板40之间通过一连杆二42相连,当其中流导板40发生转动时,其他均流导板40也跟着转动,从而保证同一侧的多块均流导板40运动的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流送风口,包括与送风管相连通的送风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箱(10)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20),所述对开式叶片(20)设置在圆杆(31)上,所述圆杆(31)沿送风箱(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圆杆(31)两端与送风箱(10)的侧壁旋转相连,所述对开式叶片(20)能以圆杆(31)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所述送风箱(10)的出风口两侧设有多块均流导板(40),所述均流导板(40)通过驱动电机(51)控制其朝向;所述送风箱(10)的出风口中部设有条形均流板(7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流送风口,包括与送风管相连通的送风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箱(10)的内部设有一对对开式叶片(20),所述对开式叶片(20)设置在圆杆(31)上,所述圆杆(31)沿送风箱(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圆杆(31)两端与送风箱(10)的侧壁旋转相连,所述对开式叶片(20)能以圆杆(31)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所述送风箱(10)的出风口两侧设有多块均流导板(40),所述均流导板(40)通过驱动电机(51)控制其朝向;所述送风箱(10)的出风口中部设有条形均流板(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流送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51)固定安装在送风箱(10)的内壁上,所述驱动电机(51)的输出端与一行星减速器(52)相连,该行星减速器(5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转盘(53),所述转盘(53)的表面上偏心设有一转轴(54),该转轴(54)与驱动杆(55)的一端铰接,驱动杆(55)的另一端与其中一块均流导板(40)固定相连,每侧均流导板(40)之间通过一连杆二(42)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均流送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杆(31)的其中一端伸出送风箱(10),且在每根圆杆(31)的伸出端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付平王晓维徐严李晴龚呈叶蒙蒙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