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继怿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90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9
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包括主体、排水管、絮凝池、微生物反应池、蓄水池、过滤网、微生物净化网、活性炭层、曝气管、曝气风机和电机;主体上设有进水口、絮凝剂输入管和排水管,且底部设有支架;进水口穿过主体并伸入絮凝池中,絮凝剂输入管设置在主体上并伸入絮凝池;排水管穿过主体底部并伸入蓄水池内;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絮凝池上,且第二转轴上设有搅拌件;曝气管一端设置在絮凝池内另一端伸出絮凝池与曝气风机连接,且曝气管位于搅拌件下方;第一转轴转动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内,且第一转轴上设有微生物净化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净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具有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
本技术涉及水质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目前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污水;污水中含有许多有机物,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成为新兴产业,目前与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净化效率慢,净化效果不佳,有待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净化效率高,净化效果好,具有实用性。(二)技术方案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包括主体、排水管、絮凝池、微生物反应池、蓄水池、过滤网、微生物净化网、活性炭层、曝气管、第二转轴、第一转轴、曝气风机、电机和支撑板;主体内设置有絮凝池、微生物反应池和蓄水池;且絮凝池位于蓄水池上方,微生物反应池位于絮凝池和蓄水池之间;过滤网设置在絮凝池和微生物反应池之间,活性炭层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和蓄水池之间;主体上设有进水口、絮凝剂输入管和排水管,且底部设有支架;进水口穿过主体并伸入絮凝池中,絮凝剂输入管设置在主体上并伸入絮凝池;排水管穿过主体底部并伸入蓄水池内;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絮凝池上,且第二转轴上设有搅拌件;曝气管一端设置在絮凝池内另一端伸出絮凝池与曝气风机连接,且曝气管位于搅拌件下方;第一转轴转动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内,且第一转轴上设有微生物净化网;支撑板设置在主体内,电机和曝气风机设置在支撑板上;电机与动力轴动力连接;动力轴上设有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且第二动力齿轮位于第一动力齿轮上方;第二转轴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二动力齿轮啮合传动连接;第一转轴上设有第一传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一动力齿轮啮合传动连接。优选的,曝气管出气端为球形,且球形体上设有多组小孔。优选的,搅拌件数目为多组且阵列设置在第二转轴上。优选的,微生物净化网数目为多组且阵列设置在第一转轴上。优选的,还包括排水阀;排水阀设置在排水管上。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工作时,从进水口倒入污水,启动电机和曝气风机,第二转轴带动搅拌件搅拌污水,并通过絮凝剂输入管加入絮凝剂,使污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再通过滤网将颗粒或絮团过滤掉,污水进入微生物反应池中,此时第一转轴转动并带动微生物净化网转动,将水中的恶臭物质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水蒸气、NO3-、SO42-等无害物质,最后通过活性炭层将干净的水储存在蓄水池中,打开排水管上的排水阀将水引出;简单高效,且不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物理和生物方法,环保高效的处理污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中微生物净化网和第一转轴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1、主体;2、进水口;3、絮凝剂输入管;4、排水管;5、支架;6、絮凝池;7、微生物反应池;8、蓄水池;9、排水阀;10、过滤网;11、微生物净化网;12、活性炭层;13、搅拌件;14、曝气管;15、第二转轴;16、第一转轴;17、曝气风机;18、电机;19、支撑板;20、第一传动齿轮;21、第一动力齿轮;22、动力轴;23、第二传动齿轮;24、第二动力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包括主体1、排水管4、絮凝池6、微生物反应池7、蓄水池8、过滤网10、微生物净化网11、活性炭层12、曝气管14、第二转轴15、第一转轴16、曝气风机17、电机18和支撑板19;主体1内设置有絮凝池6、微生物反应池7和蓄水池8;且絮凝池6位于蓄水池8上方,微生物反应池7位于絮凝池6和蓄水池8之间;过滤网10设置在絮凝池6和微生物反应池7之间,活性炭层12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7和蓄水池8之间;主体1上设有进水口2、絮凝剂输入管3和排水管4,且底部设有支架5;进水口2穿过主体1并伸入絮凝池6中,絮凝剂输入管3设置在主体1上并伸入絮凝池6;排水管4穿过主体1底部并伸入蓄水池8内;第二转轴15转动设置在絮凝池6上,且第二转轴15上设有搅拌件13;曝气管14一端设置在絮凝池6内另一端伸出絮凝池6与曝气风机17连接,且曝气管14位于搅拌件13下方;第一转轴16转动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7内,且第一转轴16上设有微生物净化网11;支撑板19设置在主体1内,电机18和曝气风机17设置在支撑板19上;电机18与动力轴22动力连接;动力轴22上设有第一动力齿轮21和第二动力齿轮24,且第二动力齿轮24位于第一动力齿轮21上方;第二转轴15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23,第二传动齿轮23与第二动力齿轮24啮合传动连接;第一转轴16上设有第一传动齿轮20,第一传动齿轮20与第一动力齿轮21啮合传动连接。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曝气管14出气端为球形,且球形体上设有多组小孔。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搅拌件13数目为多组且阵列设置在第二转轴15上。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微生物净化网11数目为多组且阵列设置在第一转轴16上。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排水阀9;排水阀9设置在排水管4上。本技术中,工作时,从进水口2倒入污水,启动电机18和曝气风机17,第二转轴15带动搅拌件13搅拌污水,并通过絮凝剂输入管3加入絮凝剂,使污水和絮凝剂充分混合,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再通过滤网10将颗粒或絮团过滤掉,污水进入微生物反应池7中,此时第一转轴16转动并带动微生物净化网11转动,将水中的恶臭物质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水蒸气、NO3-、SO42-等无害物质,最后通过活性炭层12将干净的水储存在蓄水池8中,打开排水管4上的排水阀9将水引出;简单高效,且不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物理和生物方法,环保高效的处理污水。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排水管(4)、絮凝池(6)、微生物反应池(7)、蓄水池(8)、过滤网(10)、微生物净化网(11)、活性炭层(12)、曝气管(14)、第二转轴(15)、第一转轴(16)、曝气风机(17)、电机(18)和支撑板(19);/n主体(1)内设置有絮凝池(6)、微生物反应池(7)和蓄水池(8);且絮凝池(6)位于蓄水池(8)上方,微生物反应池(7)位于絮凝池(6)和蓄水池(8)之间;过滤网(10)设置在絮凝池(6)和微生物反应池(7)之间,活性炭层(12)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7)和蓄水池(8)之间;/n主体(1)上设有进水口(2)、絮凝剂输入管(3)和排水管(4),且底部设有支架(5);进水口(2)穿过主体(1)并伸入絮凝池(6)中,絮凝剂输入管(3)设置在主体(1)上并伸入絮凝池(6);排水管(4)穿过主体(1)底部并伸入蓄水池(8)内;/n第二转轴(15)转动设置在絮凝池(6)上,且第二转轴(15)上设有搅拌件(13);曝气管(14)一端设置在絮凝池(6)内另一端伸出絮凝池(6)与曝气风机(17)连接,且曝气管(14)位于搅拌件(13)下方;/n第一转轴(16)转动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7)内,且第一转轴(16)上设有微生物净化网(11);/n支撑板(19)设置在主体(1)内,电机(18)和曝气风机(17)设置在支撑板(19)上;电机(18)与动力轴(22)动力连接;动力轴(22)上设有第一动力齿轮(21)和第二动力齿轮(24),且第二动力齿轮(24)位于第一动力齿轮(21)上方;第二转轴(15)上设有第二传动齿轮(23),第二传动齿轮(23)与第二动力齿轮(24)啮合传动连接;第一转轴(16)上设有第一传动齿轮(20),第一传动齿轮(20)与第一动力齿轮(21)啮合传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水质净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排水管(4)、絮凝池(6)、微生物反应池(7)、蓄水池(8)、过滤网(10)、微生物净化网(11)、活性炭层(12)、曝气管(14)、第二转轴(15)、第一转轴(16)、曝气风机(17)、电机(18)和支撑板(19);
主体(1)内设置有絮凝池(6)、微生物反应池(7)和蓄水池(8);且絮凝池(6)位于蓄水池(8)上方,微生物反应池(7)位于絮凝池(6)和蓄水池(8)之间;过滤网(10)设置在絮凝池(6)和微生物反应池(7)之间,活性炭层(12)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7)和蓄水池(8)之间;
主体(1)上设有进水口(2)、絮凝剂输入管(3)和排水管(4),且底部设有支架(5);进水口(2)穿过主体(1)并伸入絮凝池(6)中,絮凝剂输入管(3)设置在主体(1)上并伸入絮凝池(6);排水管(4)穿过主体(1)底部并伸入蓄水池(8)内;
第二转轴(15)转动设置在絮凝池(6)上,且第二转轴(15)上设有搅拌件(13);曝气管(14)一端设置在絮凝池(6)内另一端伸出絮凝池(6)与曝气风机(17)连接,且曝气管(14)位于搅拌件(13)下方;
第一转轴(16)转动设置在微生物反应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继怿
申请(专利权)人:马继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