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750 阅读:2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包含展开时呈交叉形状的四横杆,及连结该四横杆的中枢接头,该中枢接头包含:一固定座,该固定座径向相对的二侧与二横杆枢接;以及一旋转座,可相对于固定座转动地套设在该固定座中,且其径向相对的二侧与另二横杆枢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座相对固定座旋动,连带改变两对横杆间的夹角,使得该支撑装置能够搭配各种尺寸婴儿床使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承载婴儿床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现有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5具有一十字型套接件51以及四个横杆52,各横杆52可装设在套接件51的四个套接口内并以插销(图未示)定位,每一横杆52的自由端再分别与一立杆组接。在此种支撑装置1中,由于套接件51是成型为一单件,其供横杆52枢固的四个套接口位置固定而无法改变两两夹角,因此仅能供特定长宽比例的婴儿床使用,制造商必须依婴儿床的不同长宽比例选用不同规格的套接件51,故欠缺变通性,不适于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配合各种不同长宽比例婴儿床装设应用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包含展开时呈交叉形状的四横杆,及连结该四横杆的中枢接头,其特征在于该中枢接头包含一固定座,该固定座径向相对的二侧与二横杆枢接;以及一旋转座,可相对于固定座转动地套设在该固定座中,且其径向相对的二侧与另二横杆枢接。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枢接头还包含一可将该旋转座相对该固定座固定在一选定角度位置的定位机构。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机构包括一形成于固定座与旋转座其中一者的旋槽,以及一由固定座与旋转座其中另一者伸入并锁定在旋槽内的定位元件。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旋槽是贯穿于固定座顶环缘且延伸一定距离,该定位元件自旋转座伸入旋槽内以将该旋转座与固定座的相对位置锁紧。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具有一开口朝上的圆筒形座体、一自座体顶端径向朝外突出的环缘,及一对径向相对设置于该座体外壁的第一枢接臂,该对第一枢接臂可供一对横杆枢设,该旋转座具有一可套接至该圆筒形座体内的安装部,以及径向相对地设置在该安装部顶部外侧的一对第二枢接臂。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机构包括一贯穿于固定座环缘且延伸一定距离的旋槽,以及一可穿过该旋槽及该第二枢接臂用以将该旋转座与固定座的相对位置锁紧的定位元件。综上所述,本技术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包含呈交叉展开形状的四横杆及连结该四横杆的中枢接头,该中枢接头具有一固定座,以及一相对固定座转动地套设在固定座内的旋转座,其中该固定座是以径向相反的两侧与二横杆枢接,而该旋转座以径向相反的两侧与另外二横杆枢接。该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为能适应各种婴儿床的长宽比差异,利用中枢接头的固定座与旋转座相对转动,可改变横杆之间的夹角,进而可配合各种不同长宽比例的婴儿床装设使用。附图说明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现有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的一分解图。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图3是本技术该较佳实施例使用在一婴儿床架中的一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技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角度调整功能底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类似图5的另一底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本技术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1透过四个横杆13,14与四个立杆2、3组立成一框架,该支撑装置1包含一中枢接头及由中枢接头连结成十字交叉状的四个横杆13、14。本技术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1中可供枢接四横杆13、14的中枢接头包括一固定座11、一安装在固定座11内的旋转座12,以及一定位机构19。该旋转座12可在一选定角度位置相对固定座11锁定。由于旋转座12与固定座11的相对角度可调整,故能使用在不同长宽比的婴儿床底部支撑构造上。该固定座11为开口朝上的一圆筒形座体111,其顶端有一向外突出的环缘112,且在座体111外围具有两个径向相对的第一枢接臂113,一横杆13被枢接在第一枢接臂113的二平行侧壁之间并容许向下枢转。旋转座12具有一可套置在固定座11内的安装部121,该安装部121两侧具有弧缘故能在固定座11内旋转,安装部121上端有一扩大截面部分122以便抵接固定座11的环缘112,扩大截面部分122两侧形成径向朝外突出的一对第二枢接臂123。横杆14枢接在该第二枢接臂123的两平行侧壁之间,由于第二枢接臂123的上缘具有一横挡1231而下缘为开放状态,故横杆14在收合时可朝下枢转。如图3中所示,各横杆13及14的自由端均与立杆2、3底部组接固定。该定位机构19包括于固定座11与旋转座12抵接的环缘112上形成有一对径向对立的旋槽191,以及一对定位元件192。在确定固定座11与旋转座12的角度位置后,可将两个定位元件192分别由下而上穿过旋槽191及第二枢接臂123底部上的固定孔124(显示于图4)以将旋转座12与固定座11的位置锁定,令旋转座12无法相对固定座11转动。旋转座12的可旋动范围与旋槽191在环缘112上的延伸长度相关,当延伸长度越大,代表旋转座12的旋转范围变大,反之亦然。当然该定位机构19的旋槽191也可形成在旋转座12的扩大截面部分122底缘,而每一个定位元件192改由固定座11的环缘112向上锁入旋槽191中,只要能够达到限制旋转座12相对固定座11的旋转动作即可。如图5与图6所示,在组装本技术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1时,需视婴儿床的长宽比例来决定旋转座12相对固定座11所成的角度。例如,将旋转座12由图5所示初始位置状态相对固定座11旋转一适当角度即图6所示位置时,再将定位元件192锁紧在旋槽191中,如此即能阻止旋转座12与固定座11间产生转动而能提供一固定的底部支撑结构。因此可配合各种尺寸的婴儿床需求调整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的中枢接头。透过呈十字交叉样的横杆13、14间相对夹角改变,令立杆2、3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即整个框架的长度及宽度随的调整,进而配合挂设于框架顶部的婴儿床尺寸,使本技术所提供单一框架尺寸有多种变化态样,不再局限于单一长度与宽度建构出的固定范围内。枢接于旋转座12的二横杆14可利用一自动收合机构折合,如图2所示,该一自动收合机构包含一挡止元件15与一可供挡止元件15套置其内的活动元件16,挡止元件15是被固定在中空旋转座12内。挡止元件15具有一对竖直的平行第一侧壁151,及四个分别对称形成在各第一侧壁151上的水平槽孔152。该活动元件16具有两个竖直的平行第二侧壁161,及四个分别形成于第二侧壁161上方的对称斜槽孔162,该二侧壁161间连结一拉曳杆163以供一织带(显示于图3)穿过,以便收合横杆14时可通过向上拉动织带而使活动元件16相对挡止元件15产生高度位移。此外,活动元件16是被安装成其第二侧壁161位于挡止元件15的第一侧壁151外侧。挡止元件15与活动元件16利用二穿过斜槽孔162与水平槽孔152的铆合元件17被结合。挡止元件15下端与活动元件16底部间设置一弹性元件18,该弹性元件18一端固定在挡止元件15底部外侧而另一端固定在活动元件16的底部内侧,本实施例的弹性元件18为压缩弹簧,利用其弹力作用将铆合元件17恒推向斜槽孔162顶缘。此一收折机构的详细构造为已有技术,在此不再加以赘述。当需要收折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1时,可向上拉动织带(图未示),使得活动元件16压缩弹簧18相对挡止元件15向上运动,从而使得铆合元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包含展开时呈交叉形状的四横杆,及连结该四横杆的中枢接头,其特征在于:该中枢接头包含:    一固定座,该固定座径向相对的二侧与二横杆枢接;以及    一旋转座,可相对于该固定座转动地套设在该固定座中,且该旋转座径向相对的二侧与另二横杆枢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包含展开时呈交叉形状的四横杆,及连结该四横杆的中枢接头,其特征在于该中枢接头包含一固定座,该固定座径向相对的二侧与二横杆枢接;以及一旋转座,可相对于该固定座转动地套设在该固定座中,且该旋转座径向相对的二侧与另二横杆枢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枢接头还包含一将该旋转座相对该固定座固定在一定角度位置的定位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机构包括一形成于该固定座与该旋转座其中一者的旋槽,以及一由该固定座与该旋转座其中另一者伸入并锁定在该旋槽内的定位元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床底部支撑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舜民郭征文
申请(专利权)人: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