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7362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6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虚拟总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发送数据,并根据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再获取目标地址对应的命名管道,作为目标管道,通过虚拟总线将待发送数据通过目标管道发送至对应的接收端,其中命名管道可以实现接收端和虚拟总线之间的通信,命名管道可以与接收端一一对应。相较于传统的需要更换整表以增加发送数据的服务接口的方式,本方案中虚拟总线与各个接收端和发送端通过命名管道进行数据分发,可以适应双芯电表的数据分发需求,也实现降低双芯智能电表数据分发成本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本申请涉及数据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电能表是电力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设备,在电力系统运作的过程中,电能表承担着电能数据采集、通信和电能数据处理等任务。目前,传统的电能表内部只有一块芯片用于实现计量业务功能,其软件通常采用一体式设计,软件固化到电能表硬件内,无法对软件自身进行升级,也不支持对新应用扩展,其数据分发方法仅适用于一体式软件架构。IR46标准和国内相应标准的不断发布实施,由计量芯和管理芯构成的双芯智能电表已经成为下一代电表的发展方向。双芯智能电表管理芯引入嵌入式操作系统,以便实现高级应用的灵活扩展。这就需要基于管理芯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按照电能表通信协议的数据标识,实现管理芯软件内部高效、高频和实时的数据分发,同时支持扩展应用扩展全新数据标识的数据分发。传统的电能表数据分发方法,已不适应全新的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双芯智能电表需要与越来越多的扩展应用进行交互和数据分发,对于目前一体式设计的双芯智能电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目前电能表的数据分发方法无法适应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适应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一种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虚拟总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获取所述目标地址对应的命名管道,作为目标管道;通过虚拟总线将所述待发送数据通过所述目标管道发送至对应的接收端;其中,所述命名管道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与所述虚拟总线之间的通信;所述命名管道与所述接收端一一对应;所述接收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类型包括回复数据以及请求数据;所述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包括: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为回复数据,将所述回复数据携带的第一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若所述发送数据的类型为请求数据,将所述请求数据携带的第二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所述回复数据为对相应请求数据做出响应的数据;所述请求数据为所述发送端通过虚拟总线上传的数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建立所述虚拟总线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对应的命名管道;所述命名管道包括读取管道和写入管道;所述读取管道用于接收每个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发送的数据;所述写入管道用于向每个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发送数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之前,还包括:判断所述待发送数据中携带的目标地址是否完整;若所述目标地址完整,确定所述类型为所述回复数据;若所述目标地址不完整,确定所述类型为所述请求数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回复数据携带的第一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回复数据中携带的发送端地址,作为所述第一地址;通过与所述发送端对应的命名管道,将所述回复数据返回至所述第一地址对应的发送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请求数据携带的第二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请求数据中携带的数据标识,确定所述请求数据对应的接收端的地址;当确定成功时,将确定的接收端的地址作为所述第二地址;当确定失败时,根据所述请求数据中携带的控制码以及多个所述数据标识,确定所述请求数据对应的接收端的地址,将由此确定的接收端的地址作为所述第二地址;将所述请求数据通过与所述接收端对应的命名管道发送至所述第二地址对应的接收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当根据所述请求数据中携带的控制码以及多个所述数据标识,确定所述请求数据对应的接收端的地址确定失败时,将所述请求数据点播轮询或广播至每个与所述命名管道对应的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请求数据通过与所述接收端对应的命名管道发送至所述第二地址对应的接收端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响应数据;将所述响应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地址对应的发送端。一种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通过虚拟总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地址对应的命名管道,作为目标管道;发送模块,用于通过虚拟总线将所述待发送数据通过所述目标管道发送至对应的接收端;其中,所述命名管道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与所述虚拟总线之间的通信;所述命名管道与所述接收端一一对应;所述接收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的步骤。上述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虚拟总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发送数据,并根据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再获取目标地址对应的命名管道,作为目标管道,通过虚拟总线将待发送数据通过目标管道发送至对应的接收端,其中命名管道可以实现接收端和虚拟总线之间的通信,命名管道可以与接收端一一对应。相较于传统的需要更换整表以增加发送数据的服务接口的方式,本方案中虚拟总线与各个接收端和发送端通过命名管道进行数据分发,可以适应双芯电表的数据分发需求,也实现降低双芯智能电表数据分发成本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分发步骤的时序图;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装置的结构框图;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本申请提供的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通过虚拟总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n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n获取所述目标地址对应的命名管道,作为目标管道;/n通过虚拟总线将所述待发送数据通过所述目标管道发送至对应的接收端;/n其中,所述命名管道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与所述虚拟总线之间的通信;所述命名管道与所述接收端一一对应;所述接收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双芯智能电表的数据分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虚拟总线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待发送数据;所述发送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
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
获取所述目标地址对应的命名管道,作为目标管道;
通过虚拟总线将所述待发送数据通过所述目标管道发送至对应的接收端;
其中,所述命名管道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与所述虚拟总线之间的通信;所述命名管道与所述接收端一一对应;所述接收端包括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类型包括回复数据以及请求数据;
所述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包括:
若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为回复数据,将所述回复数据携带的第一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
若所述发送数据的类型为请求数据,将所述请求数据携带的第二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
所述回复数据为对相应请求数据做出响应的数据;所述请求数据为所述发送端通过虚拟总线上传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建立所述虚拟总线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对应的命名管道;所述命名管道包括读取管道和写入管道;
所述读取管道用于接收每个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发送的数据;
所述写入管道用于向每个所述双芯智能电表中的服务和/或与所述双芯智能电表关联的应用发送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类型,确定所述待发送数据的目标地址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待发送数据中携带的目标地址是否完整;
若所述目标地址完整,确定所述类型为所述回复数据;
若所述目标地址不完整,确定所述类型为所述请求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回复数据携带的第一地址作为所述目标地址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回复数据中携带的发送端地址,作为所述第一地址;
通过与所述发送端对应的命名管道,将所述回复数据返回至所述第一地址对应的发送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本松吴昊文张乐平周尚礼张鑫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