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722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其包括底板、弹性体Ⅰ和弹性体Ⅱ,所述弹性体Ⅰ和弹性体Ⅱ两者皆固设于底板上,且弹性体Ⅱ套设于弹性体Ⅰ外侧,所述弹性体Ⅱ的高度大于弹性体Ⅰ的高度,所述弹性体Ⅰ与底板之间设有加固片,所述加固片能够穿射弹性体Ⅰ的下端部,所述加固片的两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增大回弹力、固定牢固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悬架限位块
本技术涉及车辆用缓冲装置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悬架限位块。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汽车后悬架系统中,限位块一般使用在汽车底盘上,车轮在行驶过程中,安装限位块的作用在于缓冲车轮颠簸对车身造成的撞击影响。现有的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4895013U的技术专利,该技术涉及一种车桥限位块,该限位块包含有外层减震体、内层减震体及底座板,外层减震体与内层减震体均设置于底座板之上,且外层减震体套设于内层减震体外侧,外层减震体的高度大于内层减震体的高度,且外层减震体的弹性强度远小于内层减震体的弹性强度。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道路恶劣导致颠簸过大的情况下,该限位块受到的震动幅度较大,容易导致内层减震体与底板固定不牢而脱落,破坏了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其具有增大回弹力、固定牢固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包括底板、弹性体Ⅰ和弹性体Ⅱ,所述弹性体Ⅰ和弹性体Ⅱ两者皆固设于底板上,且弹性体Ⅱ套设于弹性体Ⅰ外侧,所述弹性体Ⅱ的高度大于弹性体Ⅰ的高度,所述弹性体Ⅰ与底板之间设有加固片,所述加固片能够穿射弹性体Ⅰ的下端部,所述加固片的两端与底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缩弹性体Ⅱ使其受力先变形至弹性体Ⅰ的位置时,弹性体Ⅰ与弹性体Ⅱ一起作用使回弹力增大,且加固片能够加强弹性体Ⅰ与底板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弹性体Ⅰ脱落,提升其缓冲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固片在置于弹性体Ⅰ内的部分设为拐角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固片置于弹性体Ⅰ内的部分设为拐角片,以便增大加固片与弹性体Ⅰ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加充分的提升弹性体Ⅰ的牢固程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拐角片上开设有螺纹孔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拐角片置于弹性体Ⅰ内时,拐角片能够在螺纹孔Ⅰ的作用下与弹性体Ⅰ螺栓连接,从而进一步提升弹性体Ⅰ的牢固程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拐角片的两端拐角处分别开设有圆角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拐角片置于弹性体Ⅰ内时,拐角片两端的圆角Ⅰ能够去除拐角片的锐角,以保障弹性体Ⅰ的质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体Ⅱ内固设有多个沿弹性体Ⅱ的高度方向排布的加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体Ⅱ内固设有多个加强板,以使弹性体Ⅱ在受力变形时能够更加平衡,从而提升弹性体Ⅱ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体Ⅱ在与弹性体Ⅰ对应的内圈边沿开设有圆角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体Ⅱ受力移至弹性体Ⅰ处时,圆角Ⅱ能够去除弹性体Ⅱ的锐边,避免损伤弹性体Ⅰ而破坏其缓冲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弹性体Ⅰ在与弹性体Ⅱ对应的外圈边沿开设有圆角Ⅲ。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弹性体Ⅱ受力移至弹性体Ⅰ处时,圆角Ⅲ能够去除弹性体Ⅰ的锐边,避免损伤弹性体Ⅱ而破坏其缓冲的效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板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螺纹孔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底板上开设螺纹孔Ⅱ,以便底板与车架的连接,从而便捷了限位块的安装。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压缩弹性体Ⅱ使其受力先变形至弹性体Ⅰ的位置时,弹性体Ⅰ与弹性体Ⅱ一起作用使回弹力增大,且加固片能够加强弹性体Ⅰ与底板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弹性体Ⅰ脱落,提升其缓冲的稳定性;2.在加固片置于弹性体Ⅰ内的部分设为拐角片,以便增大加固片与弹性体Ⅰ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加充分的提升弹性体Ⅰ的牢固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突显加固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11、螺纹孔Ⅱ;2、弹性体Ⅱ;21、圆角Ⅱ;3、弹性体Ⅰ;31、圆角Ⅲ;4、加强板;5、加固片;51、拐角片;52、螺纹孔Ⅰ;53、延伸片;54、圆角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包括呈长方形的底板1,底板1上设有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弹性体Ⅰ3呈长方体状且置于底板1的中心处,弹性体Ⅱ2呈“口”字状且套设于弹性体Ⅰ3的外侧,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皆与底板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底板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螺纹孔Ⅱ11,以便底板1与车架的连接,从而便捷了限位块的安装。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的长度分别沿底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的高度沿背离底板1的方向延伸,且弹性体Ⅱ2的高度大于弹性体Ⅰ3的高度,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皆由聚氨酯弹性材料制成,以便弹性体Ⅱ2在受到冲击力并变形缓冲后,弹性体Ⅰ3能进行二次缓冲,从而使回弹力增大。弹性体Ⅱ2内设有三块相互平行且与弹性体Ⅱ2固定连接的加强板4,三块加强板4的形状与弹性体的横截面形状相适配,且三块加强板4沿弹性体Ⅱ2的高度方向均匀排布,以使弹性体Ⅱ2在受力变形时能够更加平衡,避免弹性体Ⅱ2发生偏移,从而提升弹性体Ⅱ2缓冲的稳定性。弹性体Ⅱ2的内圈边沿开设有圆角Ⅱ21,弹性体Ⅰ3的外圈边沿开设有圆角Ⅲ31,圆角Ⅱ21与圆角Ⅲ31的位置相对应,在弹性体Ⅱ2受到冲击发生变形时,圆角Ⅱ21能随弹性体Ⅱ2移至与圆角Ⅲ31同一水平面上并避免相互抵触,从而防止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在变形时因其锐边而互相划伤。参照图2、图3,弹性体Ⅰ3与底板1之间设有一块呈“几”字形的加固片5,加固片5包括拐角片51和分别固定连接于拐角片51两端的延伸片53,拐角片51置于弹性体Ⅰ3的下端部且沿弹性体Ⅰ3的长度方向延伸,两块延伸片53分别沿弹性体Ⅰ3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能穿射弹性体Ⅰ3的两端,两块延伸片53皆与底板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以实现对弹性体Ⅰ3的加固,使其在受到冲击时更加稳定。拐角片51上开设有螺纹孔Ⅰ52,螺纹孔Ⅰ52置于拐角片51的中心位置处并与弹性体Ⅰ3的下端面相对,以便弹性体Ⅰ3与拐角片51的螺栓连接,来进一步加强弹性体Ⅰ3的稳定性。拐角片51的两端拐角处分别开设有光滑的圆角Ⅰ54,圆角Ⅰ54能够去除拐角片51的拐角处的锐边,以避免拐角片51划伤弹性体Ⅰ3而使其在受到冲击时缓冲效果降低。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先将本限位块通过底板1上的螺纹孔Ⅱ11安装在车架上,然后当车辆颠簸时,压缩弹性体Ⅱ使其受力先变形至弹性体Ⅰ的位置,弹性体Ⅰ与弹性体Ⅱ一起作用使回弹力增大,并且弹性体Ⅰ3能在加固片5的作用下加强固定,避免弹性体Ⅰ3在缓冲时脱落而影响缓冲效果。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包括底板(1)、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所述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皆固设于底板(1)上,且弹性体Ⅱ(2)套设于弹性体Ⅰ(3)外侧,所述弹性体Ⅱ(2)的高度大于弹性体Ⅰ(3)的高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Ⅰ(3)与底板(1)之间设有加固片(5),所述加固片(5)能够穿射弹性体Ⅰ(3)的下端部,所述加固片(5)的两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包括底板(1)、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所述弹性体Ⅰ(3)和弹性体Ⅱ(2)两者皆固设于底板(1)上,且弹性体Ⅱ(2)套设于弹性体Ⅰ(3)外侧,所述弹性体Ⅱ(2)的高度大于弹性体Ⅰ(3)的高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Ⅰ(3)与底板(1)之间设有加固片(5),所述加固片(5)能够穿射弹性体Ⅰ(3)的下端部,所述加固片(5)的两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片(5)在置于弹性体Ⅰ(3)内的部分设为拐角片(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悬架限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拐角片(51)上开设有螺纹孔Ⅰ(52)。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尧辉傅运军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辰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