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从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回收热能的装置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与能源
,具体涉及一种从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回收热能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对环境治理要求的提高,我国废水处理量逐年提高,2017年我国废水处理量达到465.49亿立方米。废水中含有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目前在常规好氧生化处理前采用厌氧生物处理已成为废水处理组合工艺的必要组成部分。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经过厌氧发酵后可产生大量主要成分为甲烷的沼气等能源性物质,燃烧利用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回收热能,可节约大量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同时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现有从废水的厌氧处理过程中能源回收利用设备主要是沼气发电机,但存在以下问题:(1)运行稳定性差,现有的沼气发电机主要均为500kw以上功率的高转速柴油发电机改型而来,常见的厌氧塔产生的沼气流量和压力不足以满足沼气发电机运转要求,一旦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受进水流量、有机污染物浓度、处理效果等因素制约,沼气产量和压力出现波动,极易导致沼气发电机运行不稳定甚至停机。(2)能量利用率低,现有沼气发电机的化学能-电能转换率不超过30%,沼气发电机会释放高温尾气,但尾气中的热量难以回收利用,造成大量能源浪费。(3)设备腐蚀严重,由于沼气中含有氨气、硫化氢和含磷元素的杂质,沼气在发电机的气缸中燃烧时会产生氮、硫、磷的氧化物,而且沼气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分子,氮、硫、磷的氧化物与水分子结合均呈强酸性,会严重腐蚀气缸壁和活塞导致其生锈,破坏汽缸内壁和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从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高效回收热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换热器本体(8)、沼气净化系统(201)、阻火器(2)、导热流体储箱(4)、回收热量利用系统(501)、炉头(302)、点火器(308)和助燃空气管路(403);燃烧换热器本体(8)为空心筒体结构,燃烧换热器本体(8)包括上部的换热器(301)和下部的燃烧室,燃烧室中从下往上依次设有燃气输送管路(303)、空气输送管路(403)、炉头(302)和点火装置(308),炉头(302)包括内层的燃气通道和外层的助燃空气通道,沼气净化系统(201)、阻火器(2)和燃气输送管路(303)依次连接,燃气输送管路(303)与炉头(302)的燃气通道连接;空气输送管路(403)连接至炉头(302)的助燃空气通道;导热流体储箱(4)、换热器(301)和回收热量利用系统(50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且回收热量利用系统(501)连接至导热流体储箱(4)从而使换热介质循环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从废水厌氧处理过程中高效回收热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换热器本体(8)、沼气净化系统(201)、阻火器(2)、导热流体储箱(4)、回收热量利用系统(501)、炉头(302)、点火器(308)和助燃空气管路(403);燃烧换热器本体(8)为空心筒体结构,燃烧换热器本体(8)包括上部的换热器(301)和下部的燃烧室,燃烧室中从下往上依次设有燃气输送管路(303)、空气输送管路(403)、炉头(302)和点火装置(308),炉头(302)包括内层的燃气通道和外层的助燃空气通道,沼气净化系统(201)、阻火器(2)和燃气输送管路(303)依次连接,燃气输送管路(303)与炉头(302)的燃气通道连接;空气输送管路(403)连接至炉头(302)的助燃空气通道;导热流体储箱(4)、换热器(301)和回收热量利用系统(501)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且回收热量利用系统(501)连接至导热流体储箱(4)从而使换热介质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气净化单元(201)包括杂质成分去除单元和沼气脱水罐(202),沼气净化单元采用分离式圆柱形结构,杂质成分去除单元和沼气脱水罐(202)均为圆柱形结构,高径比均为2-3:1;杂质成分去除单元包括气体扩散管(204)和吸收液槽(203),气体扩散管(204)设置于吸收液槽(203)底部,经过吸收液净化后的沼气通过杂质成分去除单元顶部的导管进入沼气脱水罐(202);沼气脱水罐(202)中设置螺旋导流板,实现沼气脱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扩散管(204)采用树枝形均布式穿孔管结构,所述穿孔管结构是间隔40-50毫米设置直径为2-3毫米的圆形气孔;沼气脱水罐(202)为圆柱形结构,导流板的倾角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火器(2)包括耐高压高温壳体和滤芯;所述滤芯采用16~22目金属网或波纹板滤芯,均为4~12层;所述燃烧换热器本体(8)的高径比为3-6:1,燃烧换热器本体(8)采用碳钢或不锈钢材质,燃烧室高度占燃烧换热器本体(8)高度的30-40%;换热器(301)采用集束式细管状薄壁换热管,换热器(301)中的换热管采用铜、铝或不锈钢材质,管壁0.6-1.5毫米,管壁内径为8-80毫米,整体呈平行束装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的燃气通道和助燃空气通道的端部均设置呈同心圆形均布的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金泉,马邕文,闫志成,刘仰臣,王艳,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