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616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包括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其中,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的混合器包括不少于两节的混合出入口单元,各节混合器出口入口单元的中间设有混流节;每节混合器出入口单元依次设有混合器入口单元和混合器出口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多节混流器连接式设计,利用空间扭曲的混流通道与各中间混流节,实现了自动化的细胞磁珠标记。相比试管振荡磁珠标记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更便捷、更高的标记效率,由于器件内流场对称分布,所获得的磁珠标记更加均匀可控,本发明专利技术器件能够直接与微细导管相连接,易于集成于微流控系统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样本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
技术介绍
细胞的磁珠标记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特异性抗体磁珠标记细胞能够实现循环肿瘤细胞、母体胎儿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稀有细胞的分选获取,利用结合有生物条码适体的磁珠标记稀有细胞能够实现单细胞的生化检测。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面向生物样本处理应用的微流控技术迅速发展。微流控芯片将生物样本的制备、处理、传输等功能集成到一个微小的芯片上,在基础研究、病理诊断、辅助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3D打印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加工微流控芯片。相比于传统的微加工技术,3D打印微流控芯片技术显示出了其设计加工快速,材料适应性广,成本低廉等优势。传统的磁珠标记过程往往在试管内进行,利用外部振荡实现细胞与磁珠混合,再进行多次冲洗获取标记磁珠的细胞。该方法难以在微流控系统中集成应用,因此,本技术方案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空间扭曲的混流通道实现自动化的细胞磁珠标记,能够克服磁标记技术在微流控系统中应用局限的瓶颈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利用空间扭曲的微混合通道混合细胞液与磁珠液,实现自动化的细胞磁珠标记。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包括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其中,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的混合器包括不少于两节的混合出入口单元,各节混合器出口入口单元的中间设有混流节;每节混合器出入口单元依次设有混合器入口单元和混合器出口单元。优选地,所述的混合器包括三节或三节以上的混合出入口单元,以保证混合均匀。其中,所述的器件是依次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如通过3D打印一体成型的。其中,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的入口端设有第一入口11和第二入口12;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的出口端设有混流支流出口14;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的内部设有混流球形腔室13;其中,混流球形腔室13连通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2和混流支流出口14;其中,所述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分别为细胞液入口和磁珠液入口。其中,所述的混流器入口单元包括入口面21,混流通道22和出口面23;其中,入口面21设有第一入口;出口面23设有第一出口;混流通道22连通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其中,所述的第一入口与混流支流出口14相适;所述的第一出口的孔口数量与第一入口的孔口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一出口的孔径大于所述的第一入口的孔径。其中,所述的混流器出口单元包括入口面31,混流通道32和出口面33;其中,入口面31设有第二入口;出口面33设有第二出口;混流通道32连通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其中,所述的第二入口与第一出口相适;所述的第二出口的孔口数量与第二入口的孔口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二出口的孔径小于第二入口的孔径。其中,所述的出口面23与入口面31贴合;所述的混流通道22和混流通道32相通,形成空间扭曲,产生涡流促进细胞与磁珠的混合。其中,对所述的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的数量没有具体的要求,不同的数量对所形成的的空间扭曲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图4~图9中,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均为六个,具体的,第一入口(211,212,213,214,215,216),第一出口(231,232,233,234,235,236),第二入口(311,312,313,314,315,316),第二出口(331,332,333,334,335,336);混流入口211通过混流通道22与混流出口236连通,并与混流入口316相连接,通过混流通道32与混流出口335相连通;混流入口212通过混流通道22与混流出口231连通,并与混流入口311相连接,通过混流通道32与混流出口336相连通;混流入口213通过混流通道22与混流出口232连通,并与混流入口312相连接,通过混流通道32与混流出口331相连通;混流入口216通过混流通道22与混流出口233连通,并与混流入口313相连接,通过混流通道32与混流出口332相连通;混流入口215通过混流通道22与混流出口234连通,并与混流入口314相连接,通过混流通道32与混流出口333相连通;混流入口214通过混流通道22与混流出口235连通,并与混流入口315相连接,通过混流通道32与混流出口334相连通;在此条件下,如图12所示,其所产生的空间扭曲的度数为120度。其中,所述的中间混流节的入口端设有混流直流入口41;所述的中间混流节的出口端设有混流支流出口43;所述的中间混流节的内部设有混流球形腔室42;其中,所述的混流球形腔室42连通混流直流入口41和混流支流出口43;其中,混流直流入口41与第二出口相适;混流支流出口43与第一入口相适。各支流混合液在中间混流节的混流球形腔室42再次汇合,充分混合并由混流支流出口混流支流出口43流入下一节混流器。其中,所述的混流出口节10的入口端设有混流支流入口101;所述的混流出口节10的出口端设有混流支流出口103;所述的混流出口节10的内部设有混流球形腔室102;其中,混流球形腔室102连通混流支流入口101和混流支流出口103;其中,混合支流入口101与第二出口相适。其中,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的材质均为聚乳酸、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光敏树脂和尼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组合。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势:本专利技术采用多节混流器连接式设计,利用空间扭曲的混流通道与各中间混流节,实现了自动化的细胞磁珠标记。相比试管振荡磁珠标记法,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更便捷、更高的标记效率,由于器件内流场对称分布,所获得的磁珠标记更加均匀可控,本专利技术器件能够直接与微细导管相连接,易于集成于微流控系统内。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图1是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整体结构图。图2是混流入口节结构示意图。图3是混流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混合器入口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混合器入口单元中入口面上的混流入口示意图。图6是混合器入口单元中出口面上的混流出口示意图。图7是混合器出口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混合器出口单元中入口面上的混流入口示意图。图9是混合器出口单元中出口面上的混流出口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间混流节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混流出口节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混流通道在单个混流器中形成120度空间扭曲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依次设有混流入口节1,第一混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其中,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依次设置;/n其中,所述的混合器包括不少于两节的混合出入口单元,各节混合器出口入口单元的中间设有混流节;每节混合器出入口单元依次设有混合器入口单元和混合器出口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其中,混流入口节(1)、混合器和混流出口节(10)依次设置;
其中,所述的混合器包括不少于两节的混合出入口单元,各节混合器出口入口单元的中间设有混流节;每节混合器出入口单元依次设有混合器入口单元和混合器出口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器件是一体成型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的入口端设有第一入口(11)和第二入口(12);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的出口端设有混流支流出口(14);所述的混流入口节(1)的内部设有混流球形腔室(13);其中,混流球形腔室(13)连通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2)和混流支流出口(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流器入口单元包括入口面(21),混流通道(22)和出口面(23);其中,入口面(21)设有第一入口;出口面(23)设有第一出口;混流通道(22)连通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入口与混流支流出口(14)相适;所述的第一出口的孔口数量与第一入口的孔口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一出口的孔径大于所述的第一入口的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细胞磁珠标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流器出口单元包括入口面(31),混流通道(32)和出口面(33);其中,入口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文来冯迪夏俊全运临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