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5833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4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减震机构,其包括防倾组件以及减震座,防倾组件包括架体、重力维姿件以及承载承载件,重力维姿件设于架体,承载件设于重力维姿件,减震座设于承载承载件,减震座用于物品的承载,重力维姿件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使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本申请在架体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能够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和坠落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
,具体地,涉及一种减震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无人搬运车越来越智能化,其应用领域也越发的广泛,搬运的物品也越发的多样,在一些生活场景应用中会对易碎物品进行搬运,例如,对杯子进行搬运,当无人搬运车遇到障碍物时,其搬运的物品会受到震动倾斜,导致物品中的东西洒出,甚至会引起物品的坠落损坏,因此急需一种减震机构对无人搬运车搬运的物品进行减震防倾斜保护,避免物品的坠落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机构。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减震机构,包括:防倾组件,其包括架体、设于架体的重力维姿件及设于重力维姿件的承载件;以及减震座,其设于承载承载件;减震座用于物品的承载,重力维姿件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使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重力维姿件包括重力承载部、重力部以及维持部;重力部设于重力承载部的下端,承载件设于重力承载部的上端;维持部套于重力承载部,并与重力承载部转动连接;维持部设于架体。通过重力承载部与维持部的转动配合,同时在重力部的重力作用下,当架体受震倾斜时,使得重力承载部与维持部的转动方向始终与架体的倾斜方向相反,重力承载部与重力部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保证设于重力承载部的承载件的姿态不变。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重力承载部包括承载台以及转动承载环;承载台设于转动承载环,承载件设于承载台;维持部套于转动承载环,并与转动承载环转动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重力部包括重力球以及重力轴;重力轴的一端与重力承载部连接,其另一端与重力球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维持部包括内环以及外环;内环套于重力承载部,并与重力承载部转动连接;外环套于内环,并与内环转动连接;外环设于架体。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维持部与重力承载部之间具有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使得当架体各个方位受震倾斜时,均可通过两个维持部与重力承载部之间相互垂直的两个转动轴线实现转动平衡,从而确保重力承载部与重力部的中轴线始终保持竖直状态,维持设于重力承载部的承载件的姿态不变。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防倾组件还包括防护件;防护件套设于架体。通过防护件的设置对架体内的部件进行防护。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减震座包括底座、载物座以及减震部;底座包括底壁以及设于底壁的侧壁;载物座位于侧壁内,并与底壁活动连接;减震部的一端与载物座连接,其另一端面向侧壁;载物座用于物品的承载,减震部对活动的载物座进行减震。通过底座、载物座以及减震部的配合设置,使得减震部对活动的载物座进行减震,从而实现对载物座对物品的减震承载,进一步避免物品受到震动而倾斜。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载物座包括承载基台以及设于承载基台的载物件;承载基台与底壁活动连接;减震部一端设于承载基台内,其另一端延伸出承载基台并面向侧壁。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减震部包括减震弹性件以及弹性减震支撑件;减震弹性件的一端设于承载基台内,弹性减震支撑件套设于减震弹性件的另一端并面向侧壁。通过弹性减震支撑件的设置避免减震弹性件扭曲,保证减震弹性件弹性减震功能的稳定性。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架体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能够维持承载件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和坠落损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实施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防倾组件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重力维姿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中减震座的爆炸视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防倾组件;11、架体;111、矩形框架;1111、安装槽;12、重力维姿件;121、重力承载部;1211、承载台;1212、转动承载环;122、重力部;1221、重力球;1222、重力轴;12221、固定螺母;123、维持部;1231、内环;1232、外环;12321、扁位;13、承载件;14、防护件;2、减震座;21、底座;211、底壁;2111、滚动承载位;212、侧壁;2121、限制位;22、载物座;221、承载基台;2211、承载位;222、载物件;2221、载物主体;2222、帽檐部;23、减震部;231、减震弹性件;232、弹性减震支撑件;233、抵接件;2331、滚珠座;2332、滚珠;24、滚动组件;25、限制件;100、杯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两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防倾组件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的减震机构包括防倾组件1以及减震座2。防倾组件1包括架体11、重力维姿件12以及承载承载件13。重力维姿件12设于架体11,承载件13设于重力维姿件12。减震座2设于承载承载件13。减震座2用于物品的承载,重力维姿件12维持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使减震座2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在架体11受到震动而改变姿态时,始终处于竖直状态的重力维持件12能够维持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从而保证了减震座2承载的物品的姿态不变,避免了物品受震倾斜和坠落损坏。本实施例中的物品为杯子100。复参照图2,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架体11为矩形框架体,其上端和下端均为矩形框架111。位于上端的矩形框架111相对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1111。安装槽1111用于重力维姿件12设置安装。继续参照图2和图3,图3为本实施例中重力维姿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防倾组件(1),其包括架体(11)、设于所述架体(11)的重力维姿件(12)及设于所述重力维姿件(12)的承载件(13);以及/n减震座(2),其设于所述承载承载件(13);所述减震座(2)用于物品的承载,所述重力维姿件(12)维持所述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使所述减震座(2)承载的所述物品的姿态不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倾组件(1),其包括架体(11)、设于所述架体(11)的重力维姿件(12)及设于所述重力维姿件(12)的承载件(13);以及
减震座(2),其设于所述承载承载件(13);所述减震座(2)用于物品的承载,所述重力维姿件(12)维持所述承载件(13)的姿态不变,使所述减震座(2)承载的所述物品的姿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维姿件(12)包括重力承载部(121)、重力部(122)以及维持部(123);所述重力部(122)设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的下端,所述承载件(13)设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的上端;所述维持部(123)套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并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转动连接;所述维持部(123)设于所述架体(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包括承载台(1211)以及转动承载环(1212);所述承载台(1211)设于所述转动承载环(1212),所述承载件(13)设于所述承载台(1211);所述维持部(123)套于所述转动承载环(1212),并与所述转动承载环(1212)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部(122)包括重力球(1221)以及重力轴(1222);所述重力轴(1222)的一端与重力承载部(121)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重力球(122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部(123)包括内环(1231)以及外环(1232);所述内环(1231)套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并与所述重力承载部(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家晓陈德陈建泽钟少磊张富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