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4872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42
一种夹持装置,包含导杆,及两个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包括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杆的滑动件,及设置于所述滑动件能滑动接触所述导杆的耐磨组。各所述夹持臂通过耐磨组滑动接触导杆的设计方式,使得滑动件能够很顺畅地沿着导杆滑动。借此,所述夹持臂能顺畅且快速地夹持或释放基板,或者是进行间距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夹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夹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夹持基板且能够调整夹持间距的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路板的制程中,通常是借由一输送装置带动一夹持装置进行移动,以在特定的工作区段夹持一基板,使输送装置能通过夹持装置带动基板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夹持装置包括一导杆,及两个可滑动地连接于导杆的夹持臂。各夹持臂在导杆上滑动时很容易因为两者之间摩擦力太大,造成各夹持臂滑动过程不顺畅甚至是突然卡住而无法滑动的情形,从而导致两夹持臂无法顺畅且快速地夹持或释放基板以及进行间距的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
技术介绍
的至少一个缺点的夹持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夹持装置包含导杆,及两个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包括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杆的滑动件,及设置于所述滑动件能滑动接触所述导杆的耐磨组。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导杆形成有导槽,所述导杆具有位于所述导槽内的内周面,所述滑动件包含穿设于所述导槽内并能于其内滑动的滑柱,所述耐磨组包含至少一套设于所述滑柱且能滑动接触所述内周面的耐磨件。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耐磨组包含两个耐磨件,各所述耐磨件为套设于所述滑柱的套环。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滑柱具有外周面,所述滑柱形成有两个由所述外周面径向凹陷的环形卡槽,各所述耐磨件的外径大于所述滑柱的外径,所述耐磨件分别嵌卡于所述环形卡槽内且部分凸伸出所述外周面。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耐磨件为套设于所述滑柱的套筒,所述耐磨件的长度及外径分别大于所述滑柱的长度及外径,且所述耐磨件包覆住所述滑柱。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耐磨件具有两个相反的外端,所述耐磨件形成有容置所述滑柱的容置空间,及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一侧且位于所述外端之间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用以供所述滑柱穿伸至所述容置空间内。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导杆包括第一侧面,所述滑动件套设于所述导杆并能于其上滑动,所述耐磨组包含设置于所述滑动件内且能滑动接触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耐磨件。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导杆还包括相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所述耐磨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滑动件内且能滑动接触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耐磨件。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导杆包括第一侧面,及相反于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所述滑动件包含套设于所述导杆并能于其上滑动的滑动套壳,所述耐磨组包含至少一设置于所述滑动套壳内且能滑动接触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耐磨件,及至少一设置于所述滑动套壳内且能滑动接触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耐磨件,各所述夹持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滑动套壳位于所述第二侧面的一侧的臂杆。本技术的夹持装置,所述耐磨组包含两个设置于所述滑动套壳内且相间隔的第一耐磨件,及两个设置于所述滑动套壳内且相间隔的第二耐磨件,所述滑动套壳包括面向所述第一侧面的第一内壁面,及面向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向外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内壁面向外凹陷形成有两个第二卡槽,各所述第一耐磨件为嵌卡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的耐磨块,各所述第一耐磨件的厚度大于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且部分凸伸出所述第一内壁面,各所述第二耐磨件为嵌卡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槽的耐磨块,各所述第二耐磨件的厚度大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槽的深度且部分凸伸出所述第二内壁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各夹持臂通过耐磨组滑动接触导杆的设计方式,使得滑动件能够很顺畅地沿着导杆滑动。借此,所述夹持臂能顺畅且快速地夹持或释放基板,或者是进行间距调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夹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夹持一基板的立体图;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导杆与夹持臂之间的组装关系;图3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滑动件与两个耐磨件之间的组装关系;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所取的一不完整剖视图,说明所述耐磨件与所述导杆的内周面接触;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所取的一不完整剖视图,说明所述耐磨件与所述内周面接触;图6是本技术夹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耐磨件为一套筒;图7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一不完整剖视图,说明所述耐磨件与所述内周面接触;图8是本技术夹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立体图;图9是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导杆与所述夹持臂之间的组装关系;图10是所述第三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滑动件、两个第一耐磨件,及两个第二耐磨件之间的组装关系;及图11是沿图8中的XI-XI线所取的一不完整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耐磨件与第一侧面接触,以及所述第二耐磨件与第二侧面接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1,是本技术夹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夹持装置200应用在例如电路板的制程中,且设置在一输送装置(图未示)上并能被其带动而移动。夹持装置200适于夹持或释放一基板1,在夹持装置200夹持基板1的状态下,输送装置能通过夹持装置200带动基板1进行后续例如烘烤的加工处理。参阅图1、图2及图3,夹持装置200包含一导杆2、两个承托件3,及两个夹持臂4。导杆2呈长杆形且其长向沿一第一方向D1延伸并包括一第一侧面21,及一相反于第一侧面21的第二侧面22。导杆2形成有一由第二侧面22朝第一侧面21方向凹陷的导槽23,导槽23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为一开放端。导槽23具有一第一槽部231,及一第二槽部232。第一槽部231是由导杆2的一内周面233所界定而出。本实施例的内周面233是以圆弧状为例,因此,内周面233所界定出的第一槽部231呈圆槽形。第二槽部232连通于第一槽部231一侧与外部环境之间,第二槽部232是由导杆2的两个连接于内周面233与第二侧面22之间且相间隔的连接面234所界定而出。各承托件3安装于导杆2用以承托基板1的一表面11。所述夹持臂4能滑动地连接于导杆2且彼此相间隔,用以夹持并承托基板1。各夹持臂4包括一滑动件41、一臂杆42,及一耐磨组43。滑动件41能滑动地连接于导杆2并包含一滑柱411,及一滑块412。本实施例的滑柱411例如呈圆柱形且形状与导槽23的第一槽部231的形状相配合,滑柱411用以穿设于第一槽部231并能于其内滑动。滑柱411具有一外周面413,滑柱411形成有两个由外周面413径向凹陷的环形卡槽414,所述环形卡槽414分别邻近于滑柱411的两个相反的末端415。滑柱411还具有两个分别连接于所述末端415的截头圆锥面416,各截头圆锥面416是由对应的末端415延伸至对应的环形卡槽414,且各截头圆锥面416的外径是由对应的末端415朝对应的环形卡槽414方向渐增。滑块412一体地凸设于滑柱411的外周面413一侧,滑块412的一部分穿设于第二槽部232内,而另一部分外露于第二侧面22。臂杆42包含一杆体421,及一承托片体422。杆体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夹持装置包含导杆,及两个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包括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杆的滑动件,及设置于所述滑动件能滑动接触所述导杆的耐磨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31 TW 108217514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装置包含导杆,及两个夹持臂,各所述夹持臂包括能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导杆的滑动件,及设置于所述滑动件能滑动接触所述导杆的耐磨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形成有导槽,所述导杆具有位于所述导槽内的内周面,所述滑动件包含穿设于所述导槽内并能于其内滑动的滑柱,所述耐磨组包含至少一套设于所述滑柱且能滑动接触所述内周面的耐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组包含两个耐磨件,各所述耐磨件为套设于所述滑柱的套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柱具有外周面,所述滑柱形成有两个由所述外周面径向凹陷的环形卡槽,各所述耐磨件的外径大于所述滑柱的外径,所述耐磨件分别嵌卡于所述环形卡槽内且部分凸伸出所述外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件为套设于所述滑柱的套筒,所述耐磨件的长度及外径分别大于所述滑柱的长度及外径,且所述耐磨件包覆住所述滑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件具有两个相反的外端,所述耐磨件形成有容置所述滑柱的容置空间,及连通于所述容置空间一侧且位于所述外端之间的侧开口,所述侧开口用以供所述滑柱穿伸至所述容置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安顺
申请(专利权)人:群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