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宋子龙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24784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将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CCO站点,并通过电力输电线通信连接有配置为PCO中继站点的多个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每一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过电力输电线通信连接有配置为STA站点的多个充电设备终端,以形成通过电力输电线进行电力载波通信的树形拓扑网络结构;通过自电力电线为电力载波技术的传输连接形成一个通讯局域网,将电力载波技术应用到充电设备上,不需另外设置有线电缆,只需要一个公共连接点,通过一个公共连接点与多个充电设备终端的连接,使同一供电区域内的设备终端互联互通,组建局域网络实现群管群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充电方面的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电能,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足够多的便利性,正常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对电能的需求,例如:手机、电动车、灯具、家用电器等充电用电设备的使用均离不开电能。在科技日益创新的步伐下,对充电用电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无线充电的技术已成为充电行业发展的重点研发方向。目前,充电设备的用电通过电力线进行传输,其功率传输则采用有线电缆来实现多个充电用电设备的直接组网通信,其中,针对大功率场合,有线通信的高建设成本、和密集且错综复杂的线缆布设成为有线充电的发展弊端,在充电、监控等自动化管理上存在高建设成本的缺陷;且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在信号传输上存在充电稳定性差的问题,不能有效实现群控智能化管理。由此,如何降低其管理成本以及保证充电的稳定性是目前充电领域研发人员着重研发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将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应用于充电系统上,只需一个点的有线或者无线网络联接,通过云端即可实现同一供电区域内终端设备的群管群控,无需每一个设备终端配置一套联网设备,大大节省联网成本,能够有效提高充电控制系统的通信稳定性,有效节省通信成本,实现智能群控,防止电力过载。(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以提供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包括:移动用户端;云平台,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用户端;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所述云平台;中央处理器,耦接在供电电路的输入端,且电连接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过电力输电线并联在所述供电电路中以电连接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充电设备终端,通过电力输电线电连接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充电输出端口,电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终端;其中,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CCO站点,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PCO中继站点,通过每一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连接多个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每一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连接多个所述充电设备终端,以形成通过所述电力输电线进行电力载波通信的树形拓扑网络结构。进一步地,低通滤波装置,配置在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供电电路之间、所述充电设备终端与所述充电输出端口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供电电路之间配置有电源电路,所述低通滤波装置耦接在所述电源电路与所述供电电路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低通滤波装置为电感低通滤波器。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移动用户端无线连接一所述充电设备终端,且一所述充电设备终端电连接一所述充电输出端口。进一步地,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与所述云平台配置为无线连接或有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用户端与所述云平台配置为无线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无线连接包括2G、3G、4G或5G连接或NBIoT连接或zigbee连接。进一步地,应用在一种充电桩控制系统中。进一步地,应用在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将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CCO站点,并通过电力输电线通信连接有配置为PCO中继站点的多个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每一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过电力输电线通信连接有配置为STA站点的多个充电设备终端,以形成通过电力输电线进行电力载波通信的树形拓扑网络结构,以通过自电力电线为电力载波技术的传输连接形成一个通讯局域网,将电力载波技术应用到充电设备上,不需另外设置有线电缆,只需要一个公共连接点,通过一个公共连接点与多个充电设备终端能够无需通过云端与外网联接,即可实现同一供电区域内的充电设备终端互联互通,组建局域网络实现群管群控;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能够从云平台获取移动用户端发送至云平台的请求指令,并将该请求指令输出至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将接收的请求指令处理为控制指令并输出至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过电力输电线将控制指令传输至各个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将控制指令转发至各个充电设备终端,各个充电设备终端响应控制指令执行对应的操作指令,由此,只需通过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所在的一个点的有线或者无线网络联接,即可通过云端实现同一供电区域内终端设备的群管群控,而无需每一个设备终端配置一套联网设备,大大节省联网成本,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监控的自动化管理,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智能安防等智能群控技术;进一步地,配置低通滤波装置在配置在中央处理器与供电电路之间、充电设备终端与充电输出端口之间,能够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端、输出端的稳定通信,利用低通滤波装置阻隔负载电路中的高频信号以使低频信号通过,以阻止电力输电线中的电力载波通信信号被容性负载吸收,通过优化电力载波技术应对容性负载的先天不足,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可靠性。本技术解决了目前的充电技术在充电、监控等自动化管理上存在高建设成本、信号传输稳定性差的问题,将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应用于充电系统上,能够使充电系统的通信运用更具有稳定性,有效节省通信成本,实现智能群控,防止电力过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的电路框图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的另一电路框图。附图标记:移动用户端1、云平台2、中央处理器3、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4、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5、充电设备终端6、充电输出端口7,低通滤波装置8,电源电路9,电力输电线10,供电电路11。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描述中,“至少”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移动用户端;/n云平台,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用户端;/n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所述云平台;/n中央处理器,耦接在供电电路的输入端,且电连接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n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过电力输电线并联在所述供电电路中以电连接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n充电设备终端,通过电力输电线电连接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n充电输出端口,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终端;/n其中,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CCO站点,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PCO中继站点,通过每一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连接多个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每一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连接多个所述充电设备终端,以形成通过所述电力输电线进行电力载波通信的树形拓扑网络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用户端;
云平台,通信连接所述移动用户端;
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所述云平台;
中央处理器,耦接在供电电路的输入端,且电连接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
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通过电力输电线并联在所述供电电路中以电连接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
充电设备终端,通过电力输电线电连接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
充电输出端口,连接所述充电设备终端;
其中,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CCO站点,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配置为PCO中继站点,通过每一所述主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连接多个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每一所述从电力载波通信模块连接多个所述充电设备终端,以形成通过所述电力输电线进行电力载波通信的树形拓扑网络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低通滤波装置,配置在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供电电路之间、所述充电设备终端与所述充电输出端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充电集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处理器与所述供电电路之间配置有电源电路,所述低通滤波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子龙
申请(专利权)人:宋子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