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充电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77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电池充电座,该电池充电座由充电座上壳和充电座下壳围合而成;其中,充电座下壳内具有线路板以及与线路板电路连接的负极接触片、正极接触片和充电插口,所述负极接触片和正极接触片与充电电池的两极导电端接触,形成第一充电闭合电路,所述充电插口与积层电池两极导电端接触,形成第二充电闭合电路;其中,充电座上壳上设置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放置充电电池的第一安装槽,若干第一安装槽之间因设置隔条将充电电池隔离,并在第一安装槽内沿下壳方向开设第二安装槽,使隔条相互对置的端面形成放置积层电池的限位端面;所述充电插口穿出充电座上壳位于第二安装槽内,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对多种型号的各类电池进行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充电座
本技术涉及充电
,特别是对电池充电,具体涉及一种电池充电座。
技术介绍
现有的二次电池多半设计为薄型的长方体状,如图7所示的9V电池(也称积层电池),或如图5所示的5号锂电池,若欲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需要将二次电池设置于与二次电池形状相匹配的电池充电座完成。但现有的电池充电座只能对同一型号同一大小的电池进行充电,这将导致需要配置各类型的电池充电座,即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和成本增加,也使生产厂家在市场上失去竞争,而且就目前的电池充电座而言,大多是采用弹簧导电接触,使得二次电池在完成充电后,很难取出,给使用者衍生使用上的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多种型号进行充电的电池充电座。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池充电座包括:充电座下壳,其具有线路板以及与线路板电路连接的负极接触片、正极接触片和充电插口,所述负极接触片和正极接触片与充电电池的两极接触,形成第一充电闭合电路,所述充电插口与积层电池两极接触,形成第二充电闭合电路;以及充电座上壳,其设置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放置充电电池的第一安装槽,若干第一安装槽之间均设置有隔条将充电电池隔离,并在第一安装槽内沿下壳方向开设第二安装槽,使隔条相互对置的端面形成放置积层电池的限位端面;所述充电插口穿出充电座上壳位于第二安装槽内。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电池充电座上还配置有显示第一充电闭合电路导通的指示灯。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电池充电座上还配置有显示第二充电闭合电路导通的指示灯。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指示灯安装在隔条上。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负极接触片具有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部,其中第一接触部由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通过圆弧过渡连接而成,构成“V”型结构的弹性区,其开口朝向连接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弹性结构的钩口,用于支撑充电电池;所述连接部伸入充电座上壳内,固定在充电座上壳中。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其中,在所述充电座上壳安装接触片的两端开设第一过片孔,使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出;在所述隔条与隔条、隔条与充电座上壳之间设置限位块,在所述限位块上开设第二过片孔,使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出。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正极接触片上具有限制充电电池滑出的防滑口,所述防滑口由上限位凸块和两侧限位凸块组成,其中两侧限位凸块朝上限位凸块倾斜,形成外“八”结构。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电池充电座上还设置有控制总电源通断的开关。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电池充电座上还设置有显示充电时间的显示屏和控制充电时长的时间控制按钮。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所述的充电电池为5号锂电池。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1、该充电座能够对积层电池或锂电池进行充电,实现二合一,减少了购买成本;2、正极接触片上的限位凸块结构能够避免电池自动滑出电池槽,负极接触片的设计,能够使电池更容易取出,方便使用者使用;3、具有定时功能,能够提高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的其它有益效果,还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充电座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池充电座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电池充电座的等轴侧式图。图4为负极接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夹装充电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正极接触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积层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对应的名称:1、充电座上壳;2、充电座下壳;3、负极接触片;4、正极接触片;5、隔条;6、第一安装槽;7、第二安装槽;8、限位端面;9、充电插口;10、指示灯;11、开关;12、显示屏;13、时间控制按钮;14、扣边槽;15、限位块;16、线路板;17、充电电池;18、积层电池;19、接孔;20、漏电保护开关;101、第一过片孔;150、第二过片孔;301、连接部;302、第一接触部;303、第二接触部;401、上限位凸块;402、侧限位凸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请参照图1-图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充电座,该电池充电座由充电座上壳1和充电座下壳2围合而成。其中,充电座下壳2内具有线路板16以及与线路板16电路连接的负极接触片3、正极接触片4和充电插口9,所述负极接触片3和正极接触片4与充电电池17的两极导电端接触,形成第一充电闭合电路,所述充电插口9与积层电池18两极导电端接触,形成第二充电闭合电路;其中,充电座上壳1上设置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放置充电电池的第一安装槽6,若干第一安装槽6之间因设置隔条5将充电电池17隔离,并在第一安装槽6内沿下壳方向开设第二安装槽7,使隔条5相互对置的端面形成放置积层电池18的限位端面8;所述充电插口9穿出充电座上壳1位于第二安装槽7内;在上述电池充电座中,可适用对多个充电电池17或多个积层电池18(9V电池)进行插设充电,其中,为使充电电池17能够在充电过程中不易移位、避免自动滑出,在充电完毕后,又能轻松取出充电电池17,本实施方式对负极接触片3和正极接触片4进行了结构改进,具体的,如图4-图6所示:该负极接触片3具有第一接触部302、第二接触部303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302和第二接触部303的连接部301,其中第一接触部302由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通过圆弧过渡连接而成,构成“V”型结构的弹性区,其开口朝向连接部301;第二接触部303形成弹性结构的钩口,用于支撑充电电池17;连接部301伸入充电座上壳1内,固定在充电座上壳1中。该正极接触片4上具有限制充电电池17滑出的防滑口,所述防滑口由上限位凸块401和两侧限位凸块402组成,其中两侧限位凸块402朝上限位凸块401倾斜,形成外“八”结构。在放置如图5所示的充电电池17时,充电电池17的一导电端抵靠在第一接触部302上,使第一接触部302发生弹性形变,另一导电端抵靠在上限位凸块401和侧限位凸块402之间,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一接触部302会致使第二接触部303给电池一个向上的推力,以使电池能够快速取出,但由于推力小于对电池的弹性力,而第一安装槽6支撑电池的主体部位,第二接触部303支撑电池的一侧,使电池可以既能达到采用现有技术使用弹簧装夹的稳固性,又能轻松的取出电池;本实施方式中的充电电池17为为圆柱结构的锂电池,积层电池18为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但不以此形状为限。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充电座上壳1安装接触片的两端开设第一过片孔101,以使第一接触部302伸出;在所述隔条5与隔条5、隔条15与充电座上壳1之间设置限位块15,在所述限位块15上开设第二过片孔150,以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充电座包括:/n充电座下壳(2),其具有线路板(16)以及与线路板(16)电路连接的负极接触片(3)、正极接触片(4)和充电插口(9),所述负极接触片(3)和正极接触片(4)与充电电池(17)的两极接触,形成第一充电闭合电路,所述充电插口(9)与积层电池(18)两极接触,形成第二充电闭合电路;以及/n充电座上壳(1),其设置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放置充电电池的第一安装槽(6),若干第一安装槽(6)之间均设置有隔条(5)将充电电池隔离,并在第一安装槽(6)内沿下壳方向开设第二安装槽(7),使隔条(5)相互对置的端面形成放置积层电池(18)的限位端面(8);所述充电插口(9)穿出充电座上壳(1)位于第二安装槽(7)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充电座,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充电座包括:
充电座下壳(2),其具有线路板(16)以及与线路板(16)电路连接的负极接触片(3)、正极接触片(4)和充电插口(9),所述负极接触片(3)和正极接触片(4)与充电电池(17)的两极接触,形成第一充电闭合电路,所述充电插口(9)与积层电池(18)两极接触,形成第二充电闭合电路;以及
充电座上壳(1),其设置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放置充电电池的第一安装槽(6),若干第一安装槽(6)之间均设置有隔条(5)将充电电池隔离,并在第一安装槽(6)内沿下壳方向开设第二安装槽(7),使隔条(5)相互对置的端面形成放置积层电池(18)的限位端面(8);所述充电插口(9)穿出充电座上壳(1)位于第二安装槽(7)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座上还配置有显示第一充电闭合电路导通的指示灯(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座上还配置有显示第二充电闭合电路导通的指示灯(1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灯(10)安装在隔条(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接触片(3)具有第一接触部(302)、第二接触部(303)以及连接第一接触部(302)和第二接触部(303)的连接部(301),其中第一接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作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德鸿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