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4484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装置,涉及增强现实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源光出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所述图像源的光线一侧,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用于反射经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的光线并透射环境光,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包括依次胶合设置的第一1/4玻片、偏振片和第二1/4玻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减反膜,所述第一光学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半透半反膜。能够同时消除底部杂光和鬼影,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装置
本技术涉及增强现实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装置。
技术介绍
增强现实(英文名称:AugmentedReality,AR),增强现实技术是促使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之间综合在一起的较新的
技术实现思路
,其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空间范围中比较难以进行体验的实体信息在电脑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模拟仿真处理,叠加将虚拟信息内容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有效应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之间重叠之后,能够在同一个画面以及空间中同时存在,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增强现实装置中的光学组件包括像源10、基板11以及凹面反射镜12,凹面反射镜12设置于基板11的反射光线的一侧,像源10发出的光线经过基板11反射至凹面反射镜12,由凹面反射镜12反射再次进入基板11,由基板11透射后进入人眼13,使得人眼13能看到像源10显示的画面,同时环境光可直接透过凹面反射镜12和基板11后,进入人眼13,从而将真实世界与虚拟图像结合,带给用户全新的视觉体验。但是,当前增强现实装置的光路存在底部杂光14进入人眼,并且像源10发出的光线经过基板11相对两侧的表面反射后(即成像光路15和鬼影光路16)产生光程差,因此形成的虚像位置与常规观看的图像有差异,进而产生鬼影,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装置,能够同时消除底部杂光和鬼影,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模组,包括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源光出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所述图像源的光线一侧,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用于反射经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的光线并透射环境光,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包括依次胶合设置的第一1/4玻片、偏振片和第二1/4玻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减反膜,所述第一光学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半透半反膜。可选地,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一1/4玻片胶合设置,或,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1/4玻片胶合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1/4玻片胶合设置,或,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一1/4玻片胶合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位于相互远离的相对两侧。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材质为玻璃或树脂。可选地,所述第二光学组件包括凹面反射镜以及设置在所述凹面反射镜一侧的第二半透半反膜。可选地,所述凹面反射镜的曲率绝对值|R|的范围满足:15mm<|R|<100mm。可选地,所述第一光学组件所在平面与所述凹面反射镜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55°。可选地,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透镜组件,所述透镜组件包括凸透镜和/或胶合透镜。可选地,所述减反膜的反射率为r1,其中r1<2%;所述第一半透半反膜和所述第二半透半反膜的透过率为t,反射率为r2,其中10%<t<90%,90%>r2>10%。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增强现实装置,包括如上所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模组,以及图像源,所述光学模组包括第一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源的出光侧。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及增强现实装置,通过将第一光学组件设置于图像源光发射方向,用于将图像源的光线反射至第二光学组件。通过设置于第一光学组件反射光线一侧的第二光学组件,将反射至第二光学组件的光再反射回第一光学组件并透射,最终进入人眼可视范围。通过第一光学组件依次胶合设置的第一1/4玻片、偏振片和第二1/4玻片,以及第一光学组件远离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的减反膜和第一光学组件靠近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的第一半透半反膜,使得图像源出射光线中直接在第一半透半反膜处反射的光线可以经过第二光学组件的反射作用最终进入人眼可视范围。而透过第一半透半反膜,并且在减反膜处反射的光线,在第一光学组件的作用下,使该部分光线阻隔,避免了鬼影的产生。通过减反膜,可以增大底部杂光的透射率,减小底部杂光在减反膜处的反射,透射的光线在第一半透半反膜的反射作用下,再次经过第一1/4玻片和偏振片,从而被阻隔,避免了底部杂光的影响。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能够同时消除底部杂光和鬼影,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为现有技术中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为现有技术中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标:10-像源;11-基板;12-凹面反射镜;13-人眼;14-底部杂光;15-成像光路;16-鬼影光路;100-光学模组;105-图像源;107-人眼;110-第一光学组件;112-第一1/4玻片;114-偏振片;116-第二1/4玻片;118-第一透明基板;119-第二透明基板;120-第二光学组件;122-凹面反射镜;130-第一光路;140-第二光路;150-透镜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模组,用于将图像源的光线射入到人眼的可视范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源光出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所述图像源的光线一侧,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用于反射经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的光线并透射环境光,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包括依次胶合设置的第一1/4玻片、偏振片和第二1/4玻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减反膜,所述第一光学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半透半反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模组,用于将图像源的光线射入到人眼的可视范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图像源光出射方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所述图像源的光线一侧,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用于反射经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反射的光线并透射环境光,所述第一光学组件包括依次胶合设置的第一1/4玻片、偏振片和第二1/4玻片,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减反膜,所述第一光学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光学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半透半反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一透明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一1/4玻片胶合设置,或,所述第一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1/4玻片胶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二透明基板,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二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1/4玻片胶合设置,或,所述第二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1/4玻片远离所述偏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一1/4玻片胶合设置,以使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与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位于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麦英强冯东洋吴庆利刘风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