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34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驱动装置,外筒体和/或内筒体的顶端为封闭状,内筒体穿设于外筒体内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内筒体在外筒体内做轴向移动;外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外筒进料口和外筒卸料口,内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内筒进料口和内筒卸料口,内筒体内设有盲板,盲板紧邻内筒卸料口,内筒进料口与外筒卸料口相适配,内筒卸料口与外筒卸料口相适配;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进入内筒体内部;外筒卸料口与内筒卸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排至外筒体外部。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和时长开启取样窗口,实现对颗粒状物料的随机取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
本技术涉及颗粒状颗粒状物料取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
技术介绍
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颗粒状颗粒状物料原材料,尤其是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是按批次采购,每批次十几上百吨,为了检验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质量,一般的方法是从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样品进行检验,以样品质量代表整个批次原材料的质量。目前随机取样的方式多为人工采样,往往是在某几个固定点采集,采集点少,难以真正代表整批货的情况,且人工采样一般只能从来料的表面进行取样,这也给部分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可能会在来料的上表面铺设质量较好的物料,而将质量不好的物料埋设在下方、边缘、底端等一般采样器难以取到的位置,以次充好。因此,如何对大规模的来料进行真正的均匀的随机抽样,是本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驱动装置,所述外筒体和/或所述内筒体的顶端为封闭状,所述内筒体穿设于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筒体在所述外筒体内做轴向移动;所述外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外筒进料口和外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内筒进料口和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内设有盲板,所述盲板紧邻所述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进料口与所述外筒进料口相适配,所述内筒卸料口与所述外筒卸料口相适配;所述外筒进料口与所述内筒进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进入内筒体内部;所述外筒卸料口与所述内筒卸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卸料口与内筒卸料口排至外筒体外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将本技术的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放置于颗粒状物料卸料通道中,在卸料过程中,根据卸料时长,灵活设定驱动装置的动作周期,使得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间歇重叠并保持设定的时间,从而实现在颗粒状物料卸料过程中的随机取样,取样点涵盖整个卸料全程,每次取样时长相同,因此大幅度提高了样品跟整体的质量一致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地,所述外筒进料口≥2个,相邻两个所述外筒进料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外筒进料口沿内筒体移动方向的最大尺寸。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在不需要取样时,外筒进料口可以被完全封闭。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的缸体部分与所述外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部分与所述内筒体固定连接。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控制,且没有油液污染,避免装置污染颗粒状物料。进一步地,所述盲板为倾斜设置。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得内筒体内的样品释放更顺畅彻底,避免样品积存在内筒体内。进一步地,所述外筒进料口与所述内筒进料口重叠时,所述外筒卸料口与所述内筒卸料口不重叠。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样时不卸料,卸料时不采样,工序清晰,便于工作人员操作。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内筒体之间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减小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的摩擦力,时设备运行更顺畅,驱动装置运行也会更稳定,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内筒体之间的间隙小于被取样颗粒状物料的颗粒直径。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避免颗粒状物料卡在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造成运行的不畅甚至是设备的损坏。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驱动装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和时长使所述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重叠,实现颗粒状物料的随机取样。采取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无需外接额外的控制器,自成一体,实现对颗粒状物料的随机取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外筒体正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外筒体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4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5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内筒体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中外筒体右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13为图10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14为图11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15为图11中B处放大示意图;在附图中,各标号所表示的部件名称列表如下:1、外筒体;1-1、外筒进料口;1-2、外筒卸料口;1-3、外筒顶端;2、内筒体;2-1、内筒进料口;2-2、内筒卸料口;2-3、盲板;3、驱动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请参照图1-图9所示,所述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包括外筒体1、内筒体2和驱动装置3,所述外筒体1与所述内筒体2之间设有聚四氟乙烯涂层,所述外筒体1的顶端,即外筒顶端1-3为封闭状,所述内筒体2穿设于所述外筒体1内部,所述驱动装置3用于驱动所述内筒体2在所述外筒体1内做轴向移动;所述外筒体1上设有8个外筒进料口1-1和1个外筒卸料口1-2,所述内筒体2上设有8个内筒进料口2-1和1个内筒卸料口2-2,相邻两个所述外筒进料口1-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外筒进料口1-1沿内筒体2移动方向的最大尺寸;所述内筒进料口2-1与所述外筒进料口1-1相适配,所述内筒卸料口2-2与所述外筒卸料口1-2相适配;所述内筒体2内设有盲板2-3,所述盲板2-3紧邻所述内筒卸料口2-2倾斜设置;所述外筒进料口1-1与所述内筒进料口2-1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进料口1-1与内筒进料口2-1进入内筒体2内部;所述外筒卸料口1-2与所述内筒卸料口2-2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卸料口1-2与内筒卸料口2-2排至内筒体2外部。且所述外筒进料口1-1与所述内筒进料口2-1重叠时,所述外筒卸料口1-2与所述内筒卸料口2-2不重叠。所述驱动装置3为气缸,所述气缸的缸体部分与所述外筒体1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部分与所述内筒体2固定连接。所述外筒体1与所述内筒体2之间的间隙小于被取样颗粒状物料的颗粒直径。还可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驱动装置3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和时长使所述外筒进料口1-1与内筒进料口2-1重叠,实现颗粒状物料的随机取样。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驱动装置,所述外筒体和/或所述内筒体的顶端为封闭状,所述内筒体穿设于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筒体在所述外筒体内做轴向移动;/n所述外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外筒进料口和外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内筒进料口和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内设有盲板,所述盲板紧邻所述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进料口与所述外筒进料口相适配,所述内筒卸料口与所述外筒卸料口相适配;/n所述外筒进料口与所述内筒进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进入内筒体内部;/n所述外筒卸料口与所述内筒卸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卸料口与内筒卸料口排至外筒体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和驱动装置,所述外筒体和/或所述内筒体的顶端为封闭状,所述内筒体穿设于所述外筒体内部,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内筒体在所述外筒体内做轴向移动;
所述外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外筒进料口和外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上设有至少一个内筒进料口和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体内设有盲板,所述盲板紧邻所述内筒卸料口,所述内筒进料口与所述外筒进料口相适配,所述内筒卸料口与所述外筒卸料口相适配;
所述外筒进料口与所述内筒进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进料口与内筒进料口进入内筒体内部;
所述外筒卸料口与所述内筒卸料口重叠时,被取样颗粒状物料通过外筒卸料口与内筒卸料口排至外筒体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进料口≥2个,相邻两个所述外筒进料口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外筒进料口沿内筒体移动方向的最大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颗粒状物料随机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纪斌盖俊杰王建荣孙东伟宫旭洲杜祖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莱阳鲁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