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机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4169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出风机构及空调器,出风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板设置有多个进风孔,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布置;风管组件,所述风管组件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进风孔连通,所述进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缩小,所述出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相对布置,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之间形成吸风区域。通过出风机构来增大出风量以降低能耗并降低噪音,从而优化用户体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机构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出风机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用户舒适感,采用微孔出风的空调被逐渐推广使用。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100328211公开了一种微孔导风板、出风面板和空调柜机,即在导风板上设置有若干微孔,空调输出的气流经过导风板阻挡并经由微孔输出。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空调输出的气流被导风板阻挡后会产生较大的风阻。而为了确保微孔能够输出气流形成微风以保证出风量,则相对应的需要增大风机的转速,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空调的能耗,另一方面还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体验性。如何设计一种能耗低且噪音小的空调技术是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出风机构及空调器,通过出风机构来增大出风量以降低能耗并降低噪音,从而优化用户体验性。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出风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板设置有多个进风孔,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布置;风管组件,所述风管组件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进风孔连通,所述进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缩小,所述出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相对布置,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之间形成吸风区域。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的出口口径小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口径。进一步的,沿气体流动方向,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出风管间隔设置,所述进风管的出口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之间形成所述吸风区域。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的出口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齐平,所述进风管的出口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之间形成所述吸风区域。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插入到所述出风管中,所述进风管的外管壁与所述出风管的内管壁之间形成所述吸风区域。进一步的,所述出风机构还包括通风管,所述通风管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第一端板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第二端板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所述通风管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端板上还设置有可滑动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用于选择性的遮挡住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管的管壁上还设置有若干第一通风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风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风孔的孔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板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进风孔的孔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中设置有换热器,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出风窗口,还包括上述出风机构;所述出风机构安装在所述出风出风窗口中;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吹向所述出风机构的第一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增加风管组件,从进风孔引入的空气进入到进风管形成高速气流,高速气流从进风管输出并进入到出风管,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使得出风管外侧的空气经过吸风区域吸入到出风管内,这样,便可以有效的增大出风量,在不增加风机转速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增大出风量,一方面可以降低能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噪音,以提高用户体验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出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出风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技术出风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技术风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风管组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6所示,空调器通常包括外壳100以及设置在外壳100中设置有换热器(未图示)和风机,在风机的作用下,外界空气吸入到外壳100中经与换热器换热后,最终换热后的空气从外壳100上的出风部位输出到外部。而外壳100通常配置有出风窗口来安装出风出风机构200。本实施例中的出风机构200在满足微孔出风的要求下来提高出风量并降低能耗和噪音。出风机构200的具体结构形式如下。出风机构200包括:壳体1和风管组件2。壳体1的第一端板11设置有多个进风孔111,壳体1的第二端板12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121,第一端板11和第二端板12相对布置;风管组件2位于壳体1中,风管组件2包括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进风管21设置在第一端板11上并与对应的进风孔111连通,进风管21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缩小,出风管22设置在第二端板12上并与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21连通,出风管22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相对布置,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之间形成吸风区域。具体而言,出风机构200在第一端板11上形成若干进风孔111,其中,进风孔111的尺寸满足微孔送风的尺寸要求,在此不做限制。空调器的外壳100中的空气与换热器热交换后吹向第一端板11,空气由进风孔111形成朝向第二端板12方向流动的气流。而从进风孔111输出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先进入到进风管21中,进风管21的管径逐渐缩小以使得其内部输送的气流流速逐渐增大。从进风管21输出的高速气流进入到出风管22中继续输送并从第一出风口121输出。而由于进风管21输出的气流速度较快,同时,出风管22的截面尺寸又逐渐增大,则利用文丘里原理便可以在出风管22的进风段产生低压以产生吸附作用。利用出风管22进风段所产生的低压吸附作用,使得出风管22外的空气能够吸入到出风管22中。这样,便可以在不增大风机转速的前提下,有效的增大出风量。而为了确保进风管21输出的气流顺畅的进入到出风管22中,并确保出风管22能够吸收外部的空气,进风管21的出口口径小于出风管22的进口口径。这样配置后,一方面从进风管21输出的气流能够准确的射入到出风管22中,另一方面出风管22的进口尺寸较大,能够在出风管22的进口形成较强的负压,以增大吸风的能力。其中,进风管21和出风管22相对位置关系有多种形式。例如:沿气体流动方向,进风管21与出风管22间隔设置,进风管21的出口与出风管22的进口之间形成吸风区域,进风管21与出风管22之间预留一定的间隔,从进风管21输出的高速气流进入到出风管22的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板设置有多个进风孔,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布置;/n风管组件,所述风管组件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进风孔连通,所述进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缩小,所述出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相对布置,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之间形成吸风区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板设置有多个进风孔,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板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相对布置;
风管组件,所述风管组件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风管组件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进风孔连通,所述进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缩小,所述出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板上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管的管径沿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增大,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相对布置,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之间形成吸风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出口口径小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口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气体流动方向,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出风管间隔设置,所述进风管的出口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之间形成所述吸风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的出口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齐平,所述进风管的出口与所述出风管的进口之间形成所述吸风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启岭马双双王晶晶刘凤荣李婧张立臣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