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补球装置及液力封隔器管柱
本技术涉及油藏开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补球装置及液力封隔器管柱。
技术介绍
现阶段,油田分层火驱管柱一般使用热力封隔器对管柱进行坐封,利用分层火驱点火时的高温使封隔器在热力作用下坐封,操作方便、简单。但在实际作业中由于点火器温度无法精确控制、封隔器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形成坐封等因素,均会造成封隔器密封效果较差,使得封隔器的实际耐压能力要低于地面试验压力。针对上述缺点,目前多采用液力封隔器对管柱进行坐封,从而避免分层火驱热力封隔器效果不佳的问题,但是液力封隔器管柱打压完成后需要将管柱底部的球座打开,以便排出管柱内的水。在分层点火时需要管柱底部的球座再次关闭,使高温气流通过每层的滑套进入地层实现分层点火。对管柱底部的再次关闭最方便的方法是对液力封隔器管柱进行二次投球,但是由于管柱内在阀球的上方设置有缩径结构,造成从井口的二次投球难以通过,无法顺利实现井下球座的补球。针对相关技术中对液力封隔器管柱无法进行二次投球、难以实现对井下球座的补球的问题,目前尚未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井下补球装置及液力封隔器管柱,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补球装置及液力封隔器管柱,通过对点火管柱内进行加热升温,即可对井下球座的自动补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省作业时间。本技术的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补球装置,所述井下补球装置包括投球组件和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补球装置包括投球组件和捕球组件,所述投球组件和所述捕球组件均设置在点火管柱上,所述捕球组件位于所述点火管柱的底部,所述投球组件位于所述捕球组件的上方,其中:/n所述投球组件,包括投球短节(1)、预置球(3)和能受热熔化的挡板(2),所述挡板(2)固定在所述投球短节(1)的内壁上,所述挡板(2)上开设有供压力液通过的多个第一通孔(201),所述预置球(3)置于所述挡板(2)的顶部,所述预置球(3)的直径小于所述投球短节(1)的内径;/n所述捕球组件,包括捕球短节(4),所述捕球短节(4)的内壁上设置有对掉落的所述预置球(3)进行密封阻拦的第一凸台(4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补球装置包括投球组件和捕球组件,所述投球组件和所述捕球组件均设置在点火管柱上,所述捕球组件位于所述点火管柱的底部,所述投球组件位于所述捕球组件的上方,其中:
所述投球组件,包括投球短节(1)、预置球(3)和能受热熔化的挡板(2),所述挡板(2)固定在所述投球短节(1)的内壁上,所述挡板(2)上开设有供压力液通过的多个第一通孔(201),所述预置球(3)置于所述挡板(2)的顶部,所述预置球(3)的直径小于所述投球短节(1)的内径;
所述捕球组件,包括捕球短节(4),所述捕球短节(4)的内壁上设置有对掉落的所述预置球(3)进行密封阻拦的第一凸台(4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的中间位置开设有第二通孔(202),所述预置球(3)的下部嵌设于所述第二通孔(202)内,各所述第一通孔(201)沿周向环绕在所述第二通孔(202)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球短节(4)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筒状结构,所述捕球短节(4)的顶端与所述点火管柱连接,所述捕球短节(4)的底端与球座短节(5)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401)为沿所述捕球短节(4)的周向固定设置的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凸台(401)的内壁为倒置的锥形面,所述第一凸台(401)的顶部内径大于所述预置球(3)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凸台(401)的底部内径小于所述预置球(3)的直径;
所述预置球(3)掉落至所述捕球短节(4)内,所述预置球(3)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凸台(401)的内壁紧密贴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球短节(1)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筒状结构,所述投球短节(1)的顶端各底端均与所述点火管柱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补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2)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板状结构,所述投球短节(1)的内壁上沿所述投球短节(1)的周向设置有第二凸台(101),所述挡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亮,陈鹏,何传兴,胡燕,许佳赛,田野,施玉,刘永莉,匡旭光,谢嘉溪,李尚莹,范加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