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23496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水产养殖方面的水体净化相关技术领域的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包括菌种培养仓、菌种缓释仓和净化缓冲仓;菌种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菌种缓释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净化缓冲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菌种培养仓设置于菌种缓释仓的上方且通过间歇式释放装置相互连接;菌种培养仓和菌种缓释仓均设置于净化缓冲仓的内部,第二微孔曝气装置位于菌种缓释仓的下方,第二搅动装置位于菌种缓释仓侧壁的外围;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菌种缓释效果好;好氧微生物能够快速繁殖;菌种向需要净化的水体中释放的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方面的水体净化相关
,特别涉及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很多海河湖泊的水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毒物质长期累积,传统粗放式水产养殖模式已很难养出健康、环保的鱼虾等水产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食的问题日益重视,为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带来极大的机遇及发展空间。水产养殖的水体净化通常需要在流水环境中进行,并且往往需要借助微生物来发挥作用,如果微生物直接投放到水中,会随着水体的流动而流失,无法发挥生物作用;如果要微生物持续发挥作用,就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微生物菌种,这不给操作带来不便,而且微生物菌种的制备或采购,也给生产造成了成本方面的压力。这就需要研发一种发挥菌种缓释作用的设备,来解决现有技术面临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需要研发一种发挥菌种缓释作用的设备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包括菌种培养仓、菌种缓释仓和净化缓冲仓;所述菌种培养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所述菌种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所述菌种缓释仓的外壁为筛网状结构,所述菌种缓释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净化缓冲仓的上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净化缓冲仓的下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微孔曝气装置和第二搅动装置;所述菌种培养仓设置于所述菌种缓释仓的上方且通过间歇式释放装置相互连接;所述菌种培养仓和所述菌种缓释仓均设置于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内部,所述第二微孔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菌种缓释仓的下方,所述第二搅动装置位于所述菌种缓释仓侧壁的外围。优选的,所述筛网状结构的筛网目数为10~300目。优选的,所述菌种培养仓与所述菌种缓释仓为一体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菌种培养仓的顶部设置有间歇式排气口。优选的,所述第二微孔曝气装置和/或所述第二搅动装置有若干个。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菌种培养仓和菌种缓释仓设置于净化缓冲仓内,由菌种培养仓为菌种缓释仓提供菌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缓释效果;2.菌种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为菌种培养仓提供富氧环境,使好氧微生物能够快速繁殖;3.菌种缓释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外壁设有第二搅动装置,便于水体进出对流,优化菌种向需要净化的水体中释放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菌种培养仓;11-生物絮凝团与繁殖菌种的混合物;12-第一微孔曝气装置;13-间歇式释放装置;14-间歇式排气口;2-菌种缓释仓;21-生物絮凝团与缓释菌种的混合物;22-第一搅动装置;3-净化缓冲仓;31-第二微孔曝气装置;32-第二搅动装置;33-进液口;34-出液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对本技术结构的说明,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便,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和“第二”,仅为对相同或相似结构,或者起相似功能的对应结构的称谓区分,不是对这些结构重要性的排列,也没有排序、或比较大小、或其他含义。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结构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总体思路,联系本方案上下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包括菌种培养仓1、菌种缓释仓2和净化缓冲仓3;菌种培养仓1的外壁为密封结构,菌种培养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12;菌种缓释仓2的外壁为筛网状结构,具体实施时,筛网状结构的筛网目数为10~300目,既可以控制菌种缓释仓2内部的内容物不会很快散失到外部的水体中,起到缓释作用,又不会影响外部的水体进入到菌种缓释仓2内部来与菌种缓释仓2的内容物进行物质或者菌种的交换,菌种缓释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22对菌种缓释仓2的内容物进行搅动,促进物质或菌种的交换;净化缓冲仓3的外壁为密封结构,净化缓冲仓3的上部设置有进液口33,净化缓冲仓3的下部设置有出液口34,净化缓冲仓3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微孔曝气装置31和第二搅动装置32;菌种培养仓1设置于菌种缓释仓2的上方且通过间歇式释放装置13相互连接;菌种培养仓1和菌种缓释仓2均设置于净化缓冲仓3的内部,第二微孔曝气装置31位于菌种缓释仓2的下方,第二搅动装置32位于菌种缓释仓2侧壁的外围。使用时,在菌种培养仓1内部置入生物絮凝团与繁殖菌种的混合物11,在菌种缓释仓2的内部置入生物絮凝团与缓释菌种的混合物21,或者仅在菌种培养仓1内部置入生物絮凝团与繁殖菌种的混合物11,菌种缓释仓2内部空置,由生物絮凝团与繁殖菌种的混合物11补充,需要说明的是生物絮凝团与繁殖菌种的混合物11与生物絮凝团与缓释菌种的混合物21成分一致,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同源,这样区别称呼仅为避免描述上的混淆,其他地方与此相同,不再赘述;如果水体净化需要用的菌种是好氧微生物,则可以通过第一微孔曝气装置12向菌种培养仓1内部通入空气,提供富氧环境促进微生物繁殖;需要净化的水体由进液口33放入净化缓冲仓3内,通过筛网状结构进入菌种缓释仓2,带出其中的微生物,并通过筛网状结构流出到净化缓冲仓3内,最终通过出液口34释放到外部水体中继续发挥净化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菌种缓释仓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22对菌种缓释仓2的内容物进行搅动,促进物质或菌种的交换;如果使用的是好氧微生物,第二微孔曝气装置31在菌种缓释仓2的下方通入空气,为菌种缓释仓2内部的微生物提供富氧环境;并且第二搅动装置32在菌种缓释仓2侧壁的外围搅动,促进待净化水体与菌种缓释仓2内部的水体进行交换;当菌种缓释仓2内的菌种随着水流减少的时候,间歇式释放装置13打开,菌种培养仓1内部的菌种由此进入菌种缓释仓2,对菌种缓释仓2中的菌种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种培养仓、菌种缓释仓和净化缓冲仓;所述菌种培养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所述菌种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所述菌种缓释仓的外壁为筛网状结构,所述菌种缓释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净化缓冲仓的上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净化缓冲仓的下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微孔曝气装置和第二搅动装置;所述菌种培养仓设置于所述菌种缓释仓的上方且通过间歇式释放装置相互连接;所述菌种培养仓和所述菌种缓释仓均设置于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内部,所述第二微孔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菌种缓释仓的下方,所述第二搅动装置位于所述菌种缓释仓侧壁的外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絮团和菌种缓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菌种培养仓、菌种缓释仓和净化缓冲仓;所述菌种培养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所述菌种培养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微孔曝气装置;所述菌种缓释仓的外壁为筛网状结构,所述菌种缓释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搅动装置;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外壁为密封结构,所述净化缓冲仓的上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净化缓冲仓的下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微孔曝气装置和第二搅动装置;所述菌种培养仓设置于所述菌种缓释仓的上方且通过间歇式释放装置相互连接;所述菌种培养仓和所述菌种缓释仓均设置于所述净化缓冲仓的内部,所述第二微孔曝气装置位于所述菌种缓释仓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海鹏余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泰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