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和具有其的风冷冰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1985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用于向冷却设备的冷却间室提供冷风,该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主风室、子风道;其中主风道用于向冷却间室提供总冷风;主风室形成在主风道的末端或连接在主风道的一出风口处,用于将总冷风分配到各子风道中;子风道,连接在主风室的出风侧,用于将流进主风室的总冷却空气以不同的方向独立地向冷却间室送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传统冰箱的风道结构风量自由分配,难以控制风的分布、各层风量,从而温度均匀性难以保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道结构和具有其的风冷冰箱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和具有其的风冷冰箱。
技术介绍
传统冰箱冷风由下方风扇吹入背部风道进风口,再随机吹入背部左右风道,再经由背部风道上开有的与箱室每层对应的出风口吹入箱室,整个过程难以控制各出风口风量,从而垂直以及水平温度均匀性难以保证,温差较大。冰箱冷藏箱室内温度均匀性较差,温差可达9℃,不利于食物储存;而冷藏室空间大,一般设定温度在2-5℃,几度的温差将直接影响食物的保鲜周期。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在冷藏室温度较高的一层设置的出风口面积较大,改方案的优点是其结构简单,易实施,但是该方案中的风量不可控,即使同一层都存在由于左右出风口风量不同产生的温度不均问题,并且出风口直接集中吹风不均匀,箱室内存在冷风未吹到的局部温度较高的区域。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因冷藏室内温度均匀性较差,会影响食物保鲜周期,降低用户体验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道结构和具有其的风冷冰箱,通过对风道结构的设置,解决了传统冰箱风道结构,使风量自由分配,难以控制风的分布、各层风量,从而温度均匀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的目标,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道结构,用于向冷却设备的冷却间室提供冷风,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主风室、子风道;其中主风道,用于向冷却间室提供总冷风;主风室,形成在所述主风道的末端或连接在所述主风道的一出风口处,用于将所述总冷风分配到各子风道中;子风道,连接在所述主风室的出风侧,用于将流进所述主风室的总冷却空气以不同的方向独立地向所述冷却间室送出,实现冷却间室内温度均匀。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冷却间室由门体以及至少包括顶壁、底壁、左侧壁、右侧壁、后壁在内的多个壁围成一个储物空间,所述子风道至少包括:沿着后壁向上延伸到顶壁,实现顶壁送风的第一子风道;沿着后壁向左侧延伸到左侧壁,实现后壁和左侧壁送风的第二子风道;沿着后壁向右侧延伸到右侧壁,实现后壁和右侧壁送风的第三子风道。该风道机构的设计使多个子风道的进风口具有接近同等的进风压力,相比传统的逐级送风越到送风末端送风压力越小的现有技术有利于实现送风的均匀。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冷却间室为冷藏室,所述冷却设备在所述冷却间室底壁的下方还设置有冷冻室,所述冷冻室的后壁构成至少部分所述主风道,所述主风室设置在所述冷却间室后壁与底壁连接的端侧或设置在所述冷冻室后壁与底壁连接的端侧;减少风道结构占用空间,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子风道和第三子风道相对的设置在第一子风道的左右两侧,且两者在左、右侧壁的不同层高处形成一一对应的送风单元;该方案能够高效地实现冷却间室内每层的温度均匀。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子风道,在所述冷却间室顶壁形成储物空间深度方向分布的第四送风单元;所述第二子风道在所述冷却间室后壁形成朝向所述左侧壁方向分布的第五送风单元;所述第三子风道在所述冷却间室后壁形成朝向所述右侧壁方向分布的第六送风单元。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四送风单元由多个第四送风孔组成,所述第五送风单元由多个第五送风孔组成,所述第六送风单元由多个第六送风孔组成,其中,所述第四送风孔、第五送风孔和第六送风孔均为微孔送风,且所述第四送风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五送风孔的孔径,所述第五送风孔的孔径等于所述第六送风孔的孔径。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冷却间室的顶壁上设有照明装置,所述第一子风道至少设有两个分布在所述照明装置的左右两侧,相应的,在所述第一子风道上分别形成一所述第四送风单元。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照明装置突出于所述冷却间室的顶壁,且在照明装置两侧设有沿着所述冷却间室储物空间的深度方向延伸的凸楞对,所述第四送风单元位于所述凸楞对上,其中所述凸楞对的每一凸棱包括三个送风面,所述三个送风面形成至少一个朝向门体方向送风的第七送风孔、多个朝向储物空间送风的第八送风孔和多个朝向冷却间室顶壁面提供贴壁流的第九送风孔。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七送风孔、第八送风孔和第九送风孔均为微孔送风,且所述第七送风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九送风孔的孔径,所述第九送风孔的孔径大所述第八送风孔的孔径。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风道结构的主风道和/或子风道的内壁风道内壁设置有减阻结构,所述减阻结构包括沿着风流动方向形成在所述风道内壁上的沟槽结构和/或凹坑结构;该设计能够减少该风道结构送风过程中的风阻。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每一子风道的进风口设有一风门,所述主风室内设有一风扇,所述冷却间室内设有多个温度感应装置,所述多个温度感应装置用于感应所述冷却间室内各个搁架层间的温度,以用来控制所述风扇和/或风门的工作;提高该风道实现冷却间室内温度均匀的效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风冷冰箱,所述风冷冰箱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风道结构,其解决在解决冷却间室内温度不均匀的问题的同时,还解决了背部风道占用空间较大,占据冰箱容积的问题,且风道结构子风道兼具置物架,减少空间浪费,增加冷却间室的储物空间;同时,风道结构表面的设计解决现有风道送风阻力大,冷量损失大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风冷冰箱的风道结构的主视图的透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风冷冰箱左视图的透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风冷冰箱的风道结构的后视图的透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风道结构中子风道的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风道结构中子风道的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风冷冰箱的风道结构的俯视图的透视图;图中:1-冷藏室;2-冷冻室;3-主风室;4-第一子风道;41-第四送风单元;5-第二子风道;51-第五送风单元;6-第三子风道;61-第六送风单元;7-第一送风单元;8-第二送风单元;9-第三送风单元;10-照明装置;11-发泡层;12-冷藏室的后壁;13-风门;14-风扇;15-温度感应装置;16-第七送风孔;17-第八送风孔;18-第九送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道结构,用于向冷却设备的冷却间室提供冷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主风室(3)、子风道;其中,/n主风道,用于向冷却间室提供总冷风;/n主风室(3),形成在所述主风道的末端或连接在所述主风道的一出风口处,用于将所述总冷风分配到各子风道中;/n子风道,连接在所述主风室(3)的出风侧,用于将流进所述主风室(3)的总冷却空气以不同的方向独立地向所述冷却间室送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道结构,用于向冷却设备的冷却间室提供冷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包括主风道、主风室(3)、子风道;其中,
主风道,用于向冷却间室提供总冷风;
主风室(3),形成在所述主风道的末端或连接在所述主风道的一出风口处,用于将所述总冷风分配到各子风道中;
子风道,连接在所述主风室(3)的出风侧,用于将流进所述主风室(3)的总冷却空气以不同的方向独立地向所述冷却间室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间室由门体以及至少包括顶壁、底壁、左侧壁、右侧壁、后壁在内的多个壁围成一个储物空间,所述子风道至少包括:沿着后壁向上延伸到顶壁,实现顶壁送风的第一子风道(4);沿着后壁向左侧延伸到左侧壁,实现后壁和左侧壁送风的第二子风道(5);沿着后壁向右侧延伸到右侧壁,实现后壁和右侧壁送风的第三子风道(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间室为冷藏室(1),所述冷却设备在所述冷却间室底壁的下方还设置有冷冻室(2),所述冷冻室(2)的后壁构成至少部分所述主风道,所述主风室(3)设置在所述冷却间室后壁与底壁连接的端侧或设置在所述冷冻室(2)后壁与底壁连接的端侧。


4.如权利要1-3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风道(5)和第三子风道(6)相对的设置在第一子风道(4)的左右两侧,且两者在左、右侧壁的不同层高处形成一一对应的送风单元。


5.如权利要4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壁在冷却间室储物空间的不同层高处形成多个沿储物空间深度方向延伸的凸楞对,在每一所述凸楞对上,设有用于支撑储物空间的搁物架,所述凸楞对的每一凸棱包括三个送风面,所述三个送风面形成朝向门体方向送风的第一送风单元(7)、朝向储物空间送风的第二送风单元(8)、朝向搁物架下方提供贴壁流的第三送风单元(9)。


6.如权利要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单元(7)由至少一个第一送风孔组成,所述第二送风单元(8)由多个第二送风孔组成,所述第三送风单元(9)由多个第三送风孔组成;其中,
所述第一送风孔、第二送风孔、第三送风孔均为微孔送风,且所述第一送风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送风孔的孔径,所述第三送风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送风孔的孔径。


7.如权利要6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风道(4),在所述冷却间室顶壁形成储物空间深度方向分布的第四送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雅欣陈小辉毕然胡雪音赵树男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