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20923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11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外管,所述内管、外管设有空心内腔和前端开口,侧面有一轴向贯通管内外的开口缝,内管前端自外管内腔穿过,并与外管前端平齐,内管前端与外管内腔紧密配合,内管后端设有内管连接座,外管后端设有外管座。外管表面设有刻度,外管前端呈锥形。与传统颅内压传感器直接植入脑室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帮助不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植入脑室位置提供精确定位,降低创伤,避免传感器植入过深或过浅给患者带来风险和后遗症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产品
,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套管。
技术介绍
颅内压监测在临床上为精确判断颅内肿瘤、颅内创伤、脑内出血等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力(ICP)变化情况提供依据,可以满足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需要。因此颅内压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常用的ICP监测方法有:脑室内监测、硬脑膜外监测、脑实质监测。全球神经外科医生公认的ICP监测金标准是脑室内ICP监测:这个监测方法可靠、准确,允许脑脊液引流,可以监测脑脊液特性,波形质量好,缺点是出血风险大操作技术要求高。ICP监测需要用到颅内压监护仪和颅内压传感器。现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传感器都是带引流管的传感器,但是有些患者并不需要脑脊液引流。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直接植入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可能对患者脑组织造成额外的损伤和增加经济负担;现有不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导线柔软不容易置入操作,无引导装置无法准确定位脑室位置,可能导致不能一次穿入脑室而需要反复穿刺脑组织,因此需要一种辅助装置帮助不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准确放置在脑室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引套管,以期解决对部分不需要脑脊液引流的患者在植入不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时,建立植入通道、准确定位脑室位置、减少对患者的损害。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包括内管(1)、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的第一前端(7)自外管(2)的内腔(9)穿过,并与外管(2)的第二前端(4)平齐,所述外管(2)后端设有外管座(12),内管(1)后端设有内管连接座(11),所述内管(1)为空心管状结构,内管连接座(11)在轴向上有一第一通孔(5)并与内管(1)的内腔在轴向上贯通,内管(1)侧壁有一轴向贯通管内外的第一开口缝(6),第一通孔(5)和第一开口缝(6)在轴向上完全贯通,外管(2)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前端(4)呈锥形,外管座(12)有一轴向第二通孔(10),第二通孔(10)与外管(2)的内腔(9)完全贯通,外管(2)侧壁设有一轴向贯通内外的第二开口缝(8),外管(2)表面设有刻度(3),所述内管(1)第一前端(7)和外管(2)的内腔(9)配合紧密。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立体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内管立体图。图3为实施例内管侧视图。图4为实施例内管剖视图。图5为实施外管立体图。图6为实施例外管侧视图。图7为实施例外管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颅内压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包括内管(1)、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的第一前端(7)自外管(2)的内腔(9)穿过,并与外管(2)的第二前端(4)平齐,所述外管(2)后端设有外管座(12),内管(1)后端设有内管连接座(11),所述内管(1)为空心管状结构,内管连接座(11)在轴向上有一第一通孔(5)并与内管(1)的内腔在轴向上贯通,内管(1)侧壁有一轴向贯通管内外的第一开口缝(6),第一通孔(5)和第一开口缝(6)在轴向上完全贯通,外管(2)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前端(4)呈锥形,外管座(12)有一轴向第二通孔(10),第二通孔(10)与外管(2)的内腔(9)完全贯通,外管(2)侧壁设有一轴向贯通内外的第二开口缝(8),外管(2)表面设有刻度(3),所述内管(1)第一前端(7)和外管(2)的内腔(9)配合紧密。医生在使用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时,预先判断外管插入脑室对应的刻度,捏住内管连接座(11)和外管座(12)旋转内管(1)使内管第一开口缝(6)与外管第二开口缝(8)呈一定角度,再将内管(1)和外管(2)通过颅骨开口缓慢插入脑室中,当到达预先刻度时,有脑脊液流出,确认到达脑室位置,然后将颅内压传感器顺着内管(1)的内腔插入脑室内,再缓慢退出导引套管到颅外,旋转内管(1)使第一开口缝(6)与外管(2)第二开口缝(8)对齐贯通,在通过第一开口缝(6)、第二开口缝(8)分离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和不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如图2所示,内管(1)内设空心内腔,侧面有一第一开口缝(6),前端为管状结构,后端设有内管连接座(11),内管连接座(11)上有一第一通孔(5),并与内管(1)内腔贯通。如图3所示内管(1)侧面为C形,这种形状便于不带引流管的颅内压传感器和内管(1)分离。结合图5可以看出外管(2),前端4呈锥形,确保在插入脑室时减小阻力降低对脑实质和血管的损伤。本实施例内管(1)、外管(2)可以采用PP、ABS、PE、PVC、PE、TPU材质。尽管这里参照本技术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包括内管(1)、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的第一前端(7)自外管(2)的内腔(9)穿过,并与外管(2)的第二前端(4)平齐,所述外管(2)后端设有外管座(12),内管(1)后端设有内管连接座(11),所述内管(1)为空心管状结构,内管连接座(11)在轴向上有一第一通孔(5)并与内管(1)的内腔在轴向上贯通,内管(1)侧壁有一轴向贯通管内外的第一开口缝(6),第一通孔(5)和第一开口缝(6)在轴向上完全贯通,外管(2)为空心管状结构,第二前端(4)呈锥形,外管座(12)有一轴向第二通孔(10),第二通孔(10)与外管(2)的内腔(9)完全贯通,外管(2)侧壁设有一轴向贯通内外的第二开口缝(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压传感器脑室放置引导套管,包括内管(1)、外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的第一前端(7)自外管(2)的内腔(9)穿过,并与外管(2)的第二前端(4)平齐,所述外管(2)后端设有外管座(12),内管(1)后端设有内管连接座(11),所述内管(1)为空心管状结构,内管连接座(11)在轴向上有一第一通孔(5)并与内管(1)的内腔在轴向上贯通,内管(1)侧壁有一轴向贯通管内外的第一开口缝(6),第一通孔(5)和第一开口缝(6)在轴向上完全贯通,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敬树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拓蓝精创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