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测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20034 阅读:3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测量方法,其在传统的洞内导线测量的基础上,在部分控制点上利用陀螺经纬仪增加测定导线边的方位角,并用以在数据处理中得到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了陀螺经纬仪各次测量结果相互间保持独立、误差不具有累计性的特点,避免了现有测量技术中误差不断积累导致控制点定位精度低的缺陷,明显提高了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精度,从而达到了提高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测量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种隧道的施工,尤其适用于对贯通精度要求很高的特长穿山越江隧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隧道施工的测量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隧道横 向贯通精度的测量方法。
技术介绍
隧道横向的精确贯通对各种隧道工程都是至关重要的,其直接影响工 程的质量,尤其是穿山越江隧道对贯通精度要求更高。影响横向贯通精度 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隧道测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导线测量是隧道洞 内测量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由已知坐标的起始点出发,通过依次在各控制 点上利用精密的全站仪进行观测,测定连接相邻控制点的各导线边的长度 和各转折角值,然后根据起始点的起算数据,经平差计算等数据处理后推 算得出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传统的洞内导线测量受隧道条件的限制属于 支导线布设,其各导线边的方位是通过多次角度测量传递的,所以角度观 测误差会不断积累,这必然导致后续控制点的导线方位产生较大的误差, 因此,目前的洞内导线测量具有角度测量结果逐次传导而引起误差不断积 累的缺陷,从而导致横向贯通误差随导线在测区内的延伸而不断增加,形 成了降低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重大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洞内导线测量具有的角度误差 不断积累的缺陷,提供一种,在传统的 洞内导线测量过程中,增加陀螺经纬仪对导线边方位角的测定,并将该值 加入到数据处理中,明显提高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精度,从而达到提高隧 道横向贯通精度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洞内导线测量,该导线 测量通过依次在各控制点上利用全站仪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 值,经数据处理后得出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其特征在于在部分控制点 上利用陀螺经纬仪增加测定导线边的方位角,并用以在数据处理中得到各 控制点的工程坐标。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在洞内导线测量的操 作过程中增加下列测量操作步骤(1) 选择测量点根据导线测角的精度和陀螺经纬仪的观测精度确定 增加方位角测定的控制点作为测量点;(2) 实测前准备在测量点上选择合适的观测墩架设陀螺经纬仪,并 使陀螺经纬仪的温度与环境气温一致,在测量开始前和过程中停止能产生 震动的施工作业;(3) 测定测量点上导线边的方位角首先根据测量点的近似纬度用陀 螺经纬仪寻北,然后用全站仪照准取得方位角测量结果;(4) 数据处理利用上述方位角测量结果按下式计算该测量点上导线 边的方位角值,并用以推算得出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 其中,A方位角值,Y子午线收敛角,P常数、仪器校准值,子午线方向与陀螺经纬仪寻北方向的夹角,Z常数、全站仪零方向与陀螺经纬仪寻北方向间的夹角,即全 站仪度盘零点与陀螺经纬仪的自转轴之间的角度差值,R全站仪目标点读数平均值,^说地面观测值改化到高斯投影平面上的改化数。 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测量点应满足下述要求加测的方位边较长, 通视条件良好、成像清晰、无旁折光影响;所述步骤(3)中,陀螺经纬仪寻北的次数为多次,各次寻北之间相隔一定时间以待陀螺经纬仪完全冷却,每次寻北经过四个过程步进寻北、测定吊带零位、预定向、精确定北;陀螺经讳仪各次寻北结果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不得大于12〃 ,否则重新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 在传统的洞内导线测量的操作过程中,在一些适当的控制点上利用陀螺经 纬仪增加对导线边方位角的测定,并且将该观测值用在数据处理中以得到 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由于陀螺经纬仪测定方位角是根据地球自转来获得 观测结果的,因此定向精度较高,而且各次的测量结果相互间保持独立, 误差不具有累计性,避免了现有洞内导线测量角度误差不断积累导致控制 点工程坐标定位精度低的缺陷,从而提高了隧道横向贯通的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流程图。图2为方位角示意图。图3为采用传统方法的测量误差示意图。图4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的测量误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首先请参阅图3,该图表示了某17.5km长隧道的测量导线,该导线分 东、西两端,EB为东端洞内控制点,WB为西端洞内控制点,JP为东、西两端洞外控制点。按照技术设计书,使用瑞士徕卡公司生产的TCA2003全 站仪对导线边、角进行自动观测、自动记录。方向观测按二等导线技术设 计要求观测12测回,测角中误差为1秒;边长观测每条边往返各测1个时 段,每个时段测4测回。按照测角中误差l秒、测距精度为lmm+lppm以 及实际的导线网型进行点位误差的估算,图3表示了应用传统洞内导线测 量得到的各控制点的误差椭圆,从图中可以看出点位误差主要是表现在隧 道横向贯通方向上,而且数值较大,因而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隧道横向贯 通的精度。为确保该隧道的顺利贯通和建设质量,决定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测量方 法,利用陀螺经纬仪加测导线边的方位角。传统的洞内导线测量是通过依 次在各控制点上利用全站仪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值,经数据处 理后得出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而本专利技术所述提高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测 量方法是在洞内导线测量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合适的控制点,利用陀螺经 纬仪增加测定导线边的方位角,并用以在数据处理中得到各控制点的工程 坐标。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本实施例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选择测量点首先根据导线测角的精度和陀螺经讳仪的观测精度确定若干增加方位角测定的控制点作为测量点,该若干测量点应满足下述要求加测的方位 边较长,通视条件良好、成像清晰、无旁折光影响。本实施例所用的陀螺经纬仪为用于寻北的GYROMAT-2000型陀螺仪, 其寻北的中误差为3",以及用于目标瞄准的T1800电子经纬仪,其方向 测量精度为1〃 。 一般来说,如果控制点很多,则可以从导线洞外控制点开始每隔10-15个转折角加测一条陀螺方位边;如果转折角较少,可以只测 定支导线末端的边;而对于联系测量精度较差的洞内导线,则应该在开始 时就加测陀螺方位边。本实施例根据东西端导线的实际观测条件,在东、西端导线内部各选 择2个测量点加测2个陀螺方位角,东端中部选择了 EB24-EB22,尾部选 择了 EB46-EB47;西端中部选择了 WB11Y-WB12Z,尾部选择了 WB25Z-WB26Y。为了计算常数需要,另外在洞外控制点上也进行了陀螺 方位测量,根据东西端导线的实际观测条件,在东端洞外选择了 JP140-JP129,西端洞外选择了 JP112-JP117。2、 实测前准备在测量点上选择合适的观测墩架设陀螺经纬仪,并使陀螺经纬仪的温 度与环境气温一致,在测量开始前和过程中停止能产生震动的施工作业。在进行陀螺经纬仪测量前,应该首先将仪器箱打开一段时间,使得仪 器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一致,避免温度的变化对陀螺经纬仪测量结果产生 影响。因为GYROMAT-2000型陀螺仪本身比较重且其上部为T1800电子 经纬仪,所以仪器安装后本身的高度已经达到半米,因此选择合适的观测 墩有利于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为了避免震动对测量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在在测量开始前和整个测量 过程中停止能产生震动的施工作业。3、 测定测量点上导线边的方位角首先根据测量点的近似纬度用陀螺经纬仪寻北,然后用全站仪照准取 得方位角测量结果。观测开始前需要给定测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隧道横向贯通精度的测量方法,基于洞内导线测量,该导线测量通过依次在各控制点上利用全站仪测定各导线边的长度和各转折角值,经数据处理后得出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其特征在于:在部分控制点上利用陀螺经纬仪增加测定导线边的方位角,并用以在数据处理中得到各控制点的工程坐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解先姚连璧余永明黄于保秦宏良刘春李全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