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9002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内墙和防水外墙,地下室本体设置在所述防水内墙内部,所述防水内墙和防水外墙之间留有间距并形成夹腔,所述夹腔的底部设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有水泵,所述集水池设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开设有用于流入水的入水孔,所述上盖板背离所述夹腔的侧面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盖板之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上盖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隔气板,所述隔气板覆盖所述入水孔,所述隔气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连接有弹性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阻隔集水池内的臭气进入夹腔,减小对地下室的环境的影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水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室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对地下室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地下室的防水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公告号为CN206298953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地下室防水结构,其包括防水内墙和防水外墙,防水内墙和防水外墙之间形成夹腔,夹腔的底部设有集水池,穿过防水外墙的水在夹腔内流动,并最后收集到集水池内,防止水对防水内墙的渗入,从而防止水经防水内墙进入地下室;集水池内设有水位传感器和水泵,当集水池内积聚一定的水之后水位传感器发出信号使水泵打开,将集水池内的水排出。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集水池内的积水在排走之前,会在集水池内停留较长时间,使得积水容易发臭,而集水池与夹腔直接连通,使得集水池内的臭气容易散发到夹腔,臭气再经防水内墙渗入地下室内,影响地下室内的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其能阻隔集水池内的臭气进入夹腔,减小对地下室的环境的影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内墙和防水外墙,地下室本体设置在所述防水内墙内部,所述防水内墙和防水外墙之间留有间距并形成夹腔,所述夹腔的底部设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内设有水泵,所述集水池设有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开设有用于流入水的入水孔,所述上盖板背离所述夹腔的侧面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上盖板之间连接有支撑杆,所述上盖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隔气板,所述隔气板覆盖所述入水孔,所述隔气板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连接有弹性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界的水渗入防水外墙,经过夹腔流到上盖板,并且水积聚在隔气板上,当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水的重力使弹性件压缩,隔气板因此离开入水孔,水通过入水孔后落入集水池,从而将水收集在集水池内,便于处理积水;弹性件所受的水的压力减少后复位,继续支撑隔气板使得隔气板覆盖入水孔,从而将夹腔和集水池分隔开,利用隔气板阻挡集水池内的臭气进入夹腔,减小臭气对地下室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垂直设有立杆,所述立杆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设有套杆,所述套杆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隔气板,所述套杆开设有滑槽,所述立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滑槽的槽底与所述立杆的端部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件的伸缩过程中,立杆在滑槽内滑动,对套杆的往复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更好的控制隔气板在入水孔处的运动,另外套杆可以保护弹性件,延长弹性件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靠近所述夹腔的侧面设有斜坡,所述斜坡自所述上盖板的侧边向所述入水孔倾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斜坡使流到上盖板的水更好的流到入水孔,从而减少水积聚在上盖板表面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隔气板靠近所述上盖板的侧面的中心凸起并朝四周边沿向下倾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隔气板的侧面倾斜设置,使得流到隔气板上的水更好的流走,从而提高水的收集效率。进一步地,所述入水孔的边缘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隔气板的侧面抵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可以填充入水孔边缘与隔气板之间的缝隙,提高隔气板与入水孔的覆盖程度,从而进一步减少集水池内的臭气进入夹腔的情况。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设有两个延伸杆,所述支撑杆连接于所述延伸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通过延伸杆与支撑杆连接,从而可以减小支撑板的面积,使得从隔气板上流下的水不会流到支撑板上,减少水积聚在支撑板上的情况。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延伸杆之间连接有加固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杆将相邻的延伸杆连接,提高两个延伸杆之间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支撑板与支撑杆连接的牢固程度。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外墙与所述防水内墙之间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防水外墙以及所述防水内墙之间设有加强柱。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柱可以对防水内墙进行支撑,提高防水外墙与防水内墙的连接强度,加强柱可以进一步加固连接柱,提高连接柱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横向设置的所述连接柱的中部设有隔水圈,所述隔水圈沿所述连接柱周向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隔水圈可以阻挡防水外墙的水经连接柱流到防水内墙上,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隔气板覆盖入水孔,从而将夹腔与集水池分隔开,阻止集水池内的臭气进入夹腔,减小臭气对地下室环境的影响,防水外墙渗出的水会流到入水孔并积聚在隔气板上,当水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水的重力使支撑隔气板的弹性件压缩,进而使隔气板离开入水孔,水通过入水孔后落入集水池,从而不影响水在集水池内的收集;2.套杆开设有滑槽,立杆滑动连接于滑槽,弹性件安装于滑槽的槽底与立杆之间,套杆受弹性件的弹力作用而往复运动,同时立杆对套杆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更好的控制隔气板在入水孔处的运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图2是图1中A的放大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隔气板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图1中B的放大图。图中:1、地下室本体;11、防水内墙;12、防水外墙;13、夹腔;14、连接柱;15、加强柱;16、隔水圈;17、收集管;2、集水池;21、上盖板;22、斜坡;23、入水孔;24、密封圈;25、水泵;26、排水管;27、排水口;3、隔气板;31、支撑板;32、支撑杆;33、延伸杆;34、加固杆;35、立杆;36、弹性件;37、套杆;38、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内墙11和防水外墙12,防水内墙11的内部设有地下室本体1,防水内墙11和防水外墙12之间留有间距并形成夹腔13,夹腔13的底部连接有集水池2。如图1所示,夹腔13内设有若干个连接柱14,连接柱14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于防水外墙12和防水内墙11,从而对防水内墙11进行支撑固定;连接柱14的两端均斜向固定有两个相对的加强柱15,加强柱15分别与防水外墙12以及防水内墙11固定,从而加强连接柱14与防水外墙12以及防水内墙11的连接强度,提高防水内墙11的稳定性;根据连接柱14所在的夹腔13,连接柱14有横向设置的,也有竖向设置的,横向设置的连接柱14的中部固定有隔水圈16,隔水圈16沿连接柱14的表面周向设置,隔水圈16可以阻止防水外墙12上的水流到防水内墙11,进而减小防水内墙11受水的侵蚀。如图1所示,防水外墙12可以阻挡外界流入的大部分的水,小部分水渗入防水外墙12后经夹腔13流到集水池2内,从而减小水对防水内墙11的影响。如图1和图2所示,夹腔13的底部与集水池2之间固定有收集管17,收集管17的截面呈斗形;集水池2靠近夹腔13的一侧固定有上盖板21,上盖板21的中部开设有入水孔23,入水孔23呈圆形,夹腔13内的水可以经入水孔23流入集水池2;上盖板21靠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内墙(11)和防水外墙(12),地下室本体(1)设置在所述防水内墙(11)内部,所述防水内墙(11)和防水外墙(12)之间留有间距并形成夹腔(13),所述夹腔(13)的底部设有集水池(2),所述集水池(2)内设有水泵(25),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2)设有上盖板(21),所述上盖板(21)开设有用于流入水的入水孔(23),所述上盖板(21)背离所述夹腔(13)的侧面连接有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和所述上盖板(21)之间连接有支撑杆(32),所述上盖板(21)与所述支撑板(31)之间设有隔气板(3),所述隔气板(3)覆盖所述入水孔(23),所述隔气板(3)与所述支撑板(31)之间连接有弹性件(3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包括防水内墙(11)和防水外墙(12),地下室本体(1)设置在所述防水内墙(11)内部,所述防水内墙(11)和防水外墙(12)之间留有间距并形成夹腔(13),所述夹腔(13)的底部设有集水池(2),所述集水池(2)内设有水泵(25),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2)设有上盖板(21),所述上盖板(21)开设有用于流入水的入水孔(23),所述上盖板(21)背离所述夹腔(13)的侧面连接有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和所述上盖板(21)之间连接有支撑杆(32),所述上盖板(21)与所述支撑板(31)之间设有隔气板(3),所述隔气板(3)覆盖所述入水孔(23),所述隔气板(3)与所述支撑板(31)之间连接有弹性件(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1)垂直设有立杆(35),所述立杆(35)远离所述支撑板(31)的一端设有套杆(37),所述套杆(37)远离所述支撑板(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隔气板(3),所述套杆(37)开设有滑槽(38),所述立杆(35)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38),所述弹性件(36)连接于所述滑槽(38)的槽底与所述立杆(35)的端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地下室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21)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周文发陈彪刘付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康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