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1873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包括:铝箔层;离型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上表面;胶粘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下表面;玻纤布层,设置在所述胶粘层的下表面,所述玻纤布层包括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交叉设置呈网格状;胶黏剂层,设置在所述玻纤布层的下表面;其中,所述胶粘层和所述胶黏剂层均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在长时间高温下,玻纤布层和铝箔层不会分开,且胶粘层和胶黏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持粘力和粘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
本技术涉及胶带
,尤其涉及一种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
技术介绍
在高温油管保温和高温机电散热等环境中使用胶带时,胶带在260℃高温下容易出现基材分离、胶带持粘时间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在长时间高温下,玻纤布层和铝箔层不会分开,且胶粘层和胶黏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持粘力和粘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包括:铝箔层;离型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上表面;胶粘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下表面;玻纤布层,设置在所述胶粘层的下表面,所述玻纤布层包括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交叉设置呈网格状;胶黏剂层,设置在所述玻纤布层的下表面;其中,所述胶粘层和所述胶黏剂层均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离型层为非硅离型剂。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离型层的厚度为1-5μm。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6-200μm。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胶粘层的厚度为10-60μm。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垂直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沿横向设置,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沿纵向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横向呈45°角,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和横向呈135°角。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胶黏剂层的厚度为50-200μm。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胶粘层涂布的定量小于所述胶黏剂层涂布的定量。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胶粘层涂布的定量为所述胶黏剂层涂布的定量的1/4-1/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铝箔层和玻纤布层之间设置有胶粘层,铝箔层和玻纤布层复合过程中,胶粘层容易渗透至玻纤布层的网格缝隙中,牢固粘结铝箔层和玻纤布层。由于胶粘层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高温环境下保证铝箔层和玻纤布层不分离。玻纤布层远离胶粘层的一侧设置有胶黏剂层,胶黏剂层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使用,保证胶黏剂层粘结g物体不脱离,附着性良好,能够适用于高温材料。本技术的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在长时间高温下,玻纤布层和铝箔层不会分开,且胶粘层和胶黏剂层一直保持较高的持粘力和粘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见图1,本技术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实施例包括:离型层1、铝箔层2、胶粘层3、玻纤布层4和胶黏剂层5。离型层1设置在铝箔层2的上表面。胶粘层3设置在铝箔层2的下表面。玻纤布层4设置在胶粘层3的下表面,玻纤布层4包括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交叉设置呈网格状。胶黏剂层5设置在玻纤布层4的下表面。其中,胶粘层3和胶黏剂层5均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铝箔层2和玻纤布层4之间设置有胶粘层3,铝箔层2和玻纤布层4复合过程中,胶粘层3容易渗透至玻纤布层4的网格缝隙中,牢固粘结铝箔层2和玻纤布层4。由于胶粘层3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260℃高温环境下保证铝箔层2和玻纤布层4不分离。玻纤布层4远离胶粘层3的一侧设置有胶黏剂层5,胶黏剂层5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使用,保证胶黏剂层5粘结500g物体不脱离,附着性良好,能够适用于高温材料。本实施例的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在长时间高温下,玻纤布层4和铝箔层2不会分开,且胶粘层3和胶黏剂层5一直保持较高的持粘力和粘性。在本实施例中,离型层1为非硅离型剂。具体地,离型层1的厚度为1-5μm。在本实施例中,铝箔层2的厚度为6-200μm。优选地,铝箔层2的厚度为14-34μm。具体地,铝箔层2的厚度为18μm。在本实施例中,胶粘层3的厚度为10-60μm,优选地,胶粘层3的厚度为20-40μm。胶粘层3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260℃(1kg砝码)持粘≥24小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垂直连接。优选地,第一玻璃纤维丝沿横向设置,第二玻璃纤维丝沿纵向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横向呈45°角,第二玻璃纤维丝和横向呈135°角。由此,可以提高胶带的抗拉强度,同时不影响胶带用完之后的易撕性能。在本实施例中,胶黏剂层5的厚度为50-200μm。优选地,胶黏剂层5的厚度为100-120μm。胶黏剂层5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260℃(1kg砝码)持粘≥24小时。在本实施例中,胶粘层3涂布的定量小于胶黏剂层5涂布的定量。优选地,胶粘层3涂布的定量为胶黏剂层5涂布的定量的1/4-1/3。优选地,胶粘层3涂布的定量可以为30g/m2,胶黏剂层5涂布的定量可以为110g/m2。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n铝箔层;/n离型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上表面;/n胶粘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下表面;/n玻纤布层,设置在所述胶粘层的下表面,所述玻纤布层包括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交叉设置呈网格状;/n胶黏剂层,设置在所述玻纤布层的下表面;/n其中,所述胶粘层和所述胶黏剂层均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铝箔层;
离型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上表面;
胶粘层,设置在所述铝箔层的下表面;
玻纤布层,设置在所述胶粘层的下表面,所述玻纤布层包括第一玻璃纤维丝和第二玻璃纤维丝,所述第一玻璃纤维丝和所述第二玻璃纤维丝相互交叉设置呈网格状;
胶黏剂层,设置在所述玻纤布层的下表面;
其中,所述胶粘层和所述胶黏剂层均为耐高温丙烯酸脂类压敏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层为非硅离型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层的厚度为1-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耐高温玻纤布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6-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耐高温玻纤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耀琪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邦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