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18107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07 2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二次注液量合格的锂离子电池直接在其注液口打上胶钉后,焊接密封片封口;对封口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密封片位置以正压进行充氦处理,然后将所述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该检测方法可有效消除因焊接不良导致的漏判或误判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其具有工作电压高(单体电池电压达3.6V)、体积小、质量轻、能量高、无污染、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交通工具,大型动力电源以及储能领域等。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锂离子电池也高速发展,其中,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成为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一般来说,在锂离子电池生产过程中,如果存在焊接不良,且检测设备未检测出问题,这些不良品存在电池漏液的隐患,并且漏液腐蚀的电池装载在汽车上必然会对驾驶人员和乘车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而目前在生产现场检测漏气的方法通常是采用二次注液后回氦气的方法,注液最后充氦气回复常压结束,注液量合格的电池,安装胶钉,激光封口焊后再氦检,这种方法存在漏判误判,推测是由于胶钉塞的太紧,在腔体内抽真空检漏焊接不良的不良品,而胶钉太紧的锂离子电池检测不出漏气,因此造成误判,使得不良品流转下一个工序造成安全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有必要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本专利技术将二次注液量合格的电池无需进行充氦处理,直接塞上胶钉焊接密封后,将无焊接问题的锂离子电池用氦气充气嘴对准焊接密封片位置充气后,将电池转入氦检仪检测腔体内,检测是否有氦气溢出,该检测方法可有效消除因注液口胶钉塞的过紧而造成封口异常电池无法检出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的检测漏气方法存在的漏判或误判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二次注液量合格的锂离子电池直接在其注液口打上胶钉后,焊接密封片封口;对封口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密封片位置以正压进行充氦处理后,将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进一步的,所述锂离子电池为铝壳电池或钢壳电池。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片通过激光焊接封口。优选的,所述密封片为铝片。进一步的,所述铝片的下表面为凹槽结构,所述铝片与所述注液口台阶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胶钉的上端面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注液口有1-2mm纵向间距且所述胶钉的上端面与所述铝片的下表面不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充氦处理的具体步骤为:将氦气充气嘴对准所述密封片位置进行嘴对嘴方式充氦,且所述氦气充气嘴的管径大于所述密封片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正压为20KPa-80KPa。进一步的,将所述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氦检仪对所述检测腔体内进行氦气检测,若检测出氦气,则电池漏气,若检测不到氦气含量,则电池合格。优选的,所述氦检仪的参数设置为50Pa/8s。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中的检测方法采用了二次注液后合格电池,先安装胶钉,激光封口焊后,再对密封片位置充氦气,转置氦检仪中氦检的技术手段,能有效的检测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由于直接对焊缝位置进行检测,因此可有效消除因注液口胶钉塞的过紧而导致的漏判或误判问题,从而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产品质量,保证后续使用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锂离子电池10进行充氦处理时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锂离子电池10进行氦检时的状态示意图。图中:10-锂离子电池、20-橡胶钉、30-铝片、40-氦气充气嘴、50-氦检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二次注液量合格的锂离子电池直接在其注液口打上胶钉后,焊接密封片封口;对封口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密封片位置以正压进行充氦处理后,将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常规的锂离子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经过第一次注液后,可能存在部分电解液的损失,因此,还需要进行二次注液进行补液使得注液量合格后,在注液口打胶钉,再进行激光焊接封口,而为了检验激光焊接的焊缝是否存在缺陷,一般在橡胶钉密封前会先向电池内注入一定的氦气,再塞紧胶钉、激光焊接后进行氦检。而由于橡胶钉塞的过紧,气密性过好,氦检时氦气无法从橡胶钉通过,从而无法对激光焊接处的气密性进行检测,使得焊接不良而胶钉太紧的电池检测不出来漏气,造成误判或漏判,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使用埋下隐患。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检测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方法,将二次注液量合格的锂离子电池不再进行充氦处理,直接打上橡胶钉后,焊接密封片封口,然后将氦气充气嘴对准密封片位置,其充气区域覆盖密封片封口激光焊的焊缝区域,以一定的正压进行充氦处理,再转置氦检仪进行氦气检测,若焊缝不良,则氦气会通过焊缝进入密封片和胶钉之间的空腔,再进行氦气检测时,氦气会通过焊缝再溢出,从而检测出焊缝不良;若焊缝合格,则充氦处理后氦气不会进入电池,再进行氦气检测时,则不会有氦气溢出。该检测方法可有效消除因注液口胶钉塞的过紧而造成焊接不良的锂离子电池无法检测出的现象。进一步的,所述锂离子电池为铝壳电池或钢壳电池。进一步的,密封片采用本领域常规的焊接方法进行封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的实施例方式中,所述密封片通过激光焊接封口。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中的密封片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材质,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片为铝片。进一步的,所述铝片的下表面为凹槽结构,所述铝片与所述注液口台阶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胶钉的上端面与所述锂离子电池的注液口有1-2mm纵向间距且所述胶钉的上端面与所述铝片的下表面不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铝片的下表面设计成凹槽结构,而注液口设计成向内带台阶的结构,主要是为了铝片的定位,且具有很好扣合作用。而限定胶钉的上端面和铝片不完全贴合,使得两者存在一定的空间,主要是为了给封口焊接不良的电池充氦气,给氦气留有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充氦处理的具体步骤为:将氦气充气嘴对准所述密封片位置进行嘴对嘴方式充氦,且所述氦气充气嘴的管径大于所述密封片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正压为20KPa-80KPa。可以理解的是,充氦处理的正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注液口台阶与密封片之间空腔的容纳量等,以保证不会引起电池变形为准的氦气充气压力即可。进一步的,将所述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氦检仪对所述检测腔体内进行氦气检测,若检测出氦气,则电池漏气,若检测不到氦气含量,则电池合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将二次注液量合格的锂离子电池直接在其注液口打上胶钉后,焊接密封片封口;/n对封口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密封片位置以正压进行充氦处理后,将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气密性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二次注液量合格的锂离子电池直接在其注液口打上胶钉后,焊接密封片封口;
对封口完成的锂离子电池的密封片位置以正压进行充氦处理后,将锂离子电池转入检测腔体进行氦气含量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为铝壳电池或钢壳电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片通过激光焊接封口。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片为铝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片的下表面为凹槽结构,所述铝片与所述注液口台阶之间形成空腔,所述胶钉的上端面与所述锂离子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娟武行兵吴洋洋戚银银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