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变速传动机构成本高的问题。本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包括主轴、轴向固定在主轴外的输入件以及套设于主轴上并与输入件螺纹连接的结合件,结合件外侧设有能对其形成转动阻力的摩擦件,摩擦件采用条形金属片制成,摩擦件上具有弯折后形成的弹性作用部与配合部,摩擦件能通过配合部与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壳体形成周向固定,弹性作用部与结合件外壁相抵靠且弹性作用部的弹力向内作用在结合件上。本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具有制造成本低、耐磨性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变速器
,涉及双向自动变速装置,尤其涉及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双向自动变速电机通过单向卡头和前进单向器以及后退单向器的配合来实现电动三轮车的前进或后退,但是,这种结构存在着结构不紧凑、零部件分布分散、空间占用过多等问题。为此,本申请人曾对传统结构进行改进并提出了专利申请号为201610662924.7的双向自动变速电机传动装置,它很好地减小了整个传动装置所占用的空间,使整个结构变得更加简单,但是它对于零部件之间的配合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前进与后退之间切换时很容易出现配合不到位而导致切换失败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针对原有技术进行了改变并又提出了专利申请号为201911101268.3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倒车传动机构,它包括主轴、套接于主轴上且能与主轴形成联动关系的传动件以及轴向固定于主轴上的输入件,传动件与输入件之间设有能使两者沿周向联动或脱开的离合结构,主轴上套设有结合件且结合件上下移动时能够使离合结构在传动件与输入件沿周向联动与脱开之间进行切换,结合件与输入件螺纹连接,输入件的内周面设有弧形槽,结合件外侧设有凸头,凸头位于弧形槽内。当从前进切换至倒车时,输入件接收动力而相对于传动件做反向转动,由于输入件与结合件螺纹连接,且结合件外侧的凸头位于输入件的弧形槽内,使得输入件能通过弧形槽与凸头的配合而相对于结合件转动,这样就会驱动结合件顺着螺纹向上移动而使离合结构切换至传动件与输入件沿周向联动,这样传动件也开始反向转动,进而带动主轴反向转动以实现倒车。在前进切换至倒车过程中凸头与弧形槽有相对运动,由于输入件是与结合件螺纹连接的,因此需要在结合件外侧施加转动阻力以确保结合件能顺利地向上移动。为此,上述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倒车传动机构在结合件外侧套接一个定位环,定位环与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壳体形成周向固定,同时在定位环与结合件之间设置由弹簧与钢球组成的摩擦结构,通过钢球顶在结合件外形成转动阻力以确保结合件能顺利地向上移动。但是,定位环、钢珠及弹簧的组合式结构导致生产成本变得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较为常规的一种手段是采用比较便宜的材料来制造定位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解决了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包括主轴、轴向固定在主轴外的输入件以及套设于主轴上并与输入件螺纹连接的结合件,所述的结合件外侧设有能对其形成转动阻力的摩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件采用条形金属片制成,摩擦件上具有弯折后形成的弹性作用部与配合部,摩擦件能通过配合部与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壳体形成周向固定,弹性作用部与结合件外壁相抵靠且弹性作用部的弹力向内作用在结合件上。当输入件反向转动进行倒车时,由于结合件与输入件螺纹连接而结合件又受到摩擦件施加的转动阻力,摩擦件通过配合部与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壳体形成周向固定,使得结合件能够顺着螺纹移动而控制主轴与输入件沿周向联动,进而实现倒车。在本变速传动机构中,摩擦件采用长条金属片弯折而成,并且弹性作用部及配合部都是在长条金属片弯折形成摩擦件时直接形成的,当摩擦件放在结合件外侧时弹性作用部直接抵靠在结合件的外壁上形成结合件的转动阻力。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定位环是具有较厚厚度的金属块而言,本方案中的摩擦件在对结合件形成有效转动阻力的同时大大地减少了原材料的应用,进而大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金属材料相比于常规的弹性材料如塑料、尼龙等要更加地耐磨。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摩擦件呈具有口部的环状,弹性作用部位于靠近口部处。弹性作用部设于本体的口部处,摩擦件不容易与结合件脱开,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摩擦件与结合件配合的稳定性。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摩擦件一端具有向外翻折而成的凸片,弹性作用部为摩擦件该端部处的内侧壁。将摩擦件的一端向外翻折形成凸片,这样一来摩擦件端部处自然就会产生向内的弹力,那么当摩擦件套在结合件外时,摩擦件该端部处的内侧壁便会作为弹性作用部施加向内的弹力在结合件上形成转动阻力。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弹性作用部所在处为片体一,结合件外周面为圆柱面,片体一与结合件外周面相切。片体一与结合件外周面相切,即两者形成线接触,这样既满足了形成转动阻力,同时又可避免转动阻力过大而导致变速切换灵敏。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摩擦件还具有与结合件外周面相切的片体二,凸片与片体二分别固连于片体一的两端。片体二与结合件外周面相切,两者之间也形成线接触,再结合上片体一与结合件形成线接触,能够确保摩擦件不会移位,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保证了可靠性。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摩擦件两端部均向外翻折形成凸片,两凸片之间设有能调节距离的调节件。通过调节件调节两凸片之间的距离,可以对弹性作用部的弹力进行调节,避免弹力过大或过小而影响到结合件的正常动作,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保证了可靠性。在常规中,都是采用拧紧或旋松螺丝来对弹簧的弹力进行调节。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配合部为弯折而成的U型结构,且配合部的凹口朝外。当本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固定在壳体内时,可以将固定在壳体内的限位件直接卡入到配合部内,从而使摩擦件与壳体周向固定以使摩擦件能稳定地施加转动阻力在结合件上。配合部也是长条金属片弯折成摩擦件时直接形成的,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作为另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的摩擦件呈梅花型,弹性作用部为摩擦件朝内凸出的部分,配合部为摩擦件外部其中一个内凹处。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摩擦件采用弹簧钢制成,且摩擦件通过冲压成型。弹簧钢使得摩擦件具有弹性,采用冲压方式成型摩擦件可以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在上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中,所述的结合件呈筒形,结合件一端位于输入件外并设有环形抵靠面,结合件上设有垫片以及能防止垫片脱离的限位卡簧,摩擦件沿结合件的轴向固定在环形抵靠面与垫片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具有以下优点:1、摩擦件采用长条金属片弯折而成,弯折后自然形成配合部与弹性作用部,在对结合件形成有效转动阻力的同时大大地减少了原材料的应用,进而大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2、片体一与片体二均与结合件形成线接触,在既满足形成转动阻力的同时又可避免变速切换不灵敏,并且还可以保证摩擦件与结合件稳定配合以保证可靠性;3、通过调节件的设置,使得转动阻力可调节以确保处于最佳状态。附图说明图1是本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2是本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包括主轴(1)、轴向固定在主轴(1)外的输入件(3)以及套设于主轴(1)上并与输入件(3)螺纹连接的结合件(4),所述的结合件(4)外侧设有能对其形成转动阻力的摩擦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件(5)采用条形金属片制成,摩擦件(5)上具有弯折后形成的弹性作用部(5a)与配合部(5b),摩擦件(5)能通过配合部(5b)与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壳体形成周向固定,弹性作用部(5a)与结合件(4)外壁相抵靠且弹性作用部(5a)的弹力向内作用在结合件(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包括主轴(1)、轴向固定在主轴(1)外的输入件(3)以及套设于主轴(1)上并与输入件(3)螺纹连接的结合件(4),所述的结合件(4)外侧设有能对其形成转动阻力的摩擦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件(5)采用条形金属片制成,摩擦件(5)上具有弯折后形成的弹性作用部(5a)与配合部(5b),摩擦件(5)能通过配合部(5b)与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壳体形成周向固定,弹性作用部(5a)与结合件(4)外壁相抵靠且弹性作用部(5a)的弹力向内作用在结合件(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件(5)呈具有口部的环状,弹性作用部(5a)位于靠近口部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件(5)一端具有向外翻折而成的凸片(5d),弹性作用部(5a)为摩擦件(5)该端部处的内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作用部(5a)所在处为片体一(5c),结合件(4)外周面为圆柱面,片体一(5c)与结合件(4)外周面相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自动变速装置的变速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摩擦件(5)还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屠申富,屠昌德,
申请(专利权)人:玉环县东方汽车制动器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